西晉時期李密簡介

  李密,西晉初年官員兼文學家,字令伯,一名虔,甚好學,師事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氏傳》,以文學見長,其代表作品有《陳情表》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後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里。師事當時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祖母去世後,方出任太子洗馬,遷漢中太守。後免官,卒於家中。著有《述理論》十篇,不傳世。《華陽國志》、《晉書》均有李密傳。

  李密生平簡介: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六個月就死了父親,四歲時舅父又強迫母親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聞名。據《晉書·李密傳》說: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湯藥、必親自口嘗然後進獻。李密幼時體弱多病,甚好學,師事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氏傳》,以文學見長。年輕時,曾任蜀漢尚書郎。晉滅蜀後,徵西鄧艾敬慕他的才能,請他擔任主簿。李密以奉養年邁祖母為由,謝絕了鄧艾的聘請。泰始三年***267年***晉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詔徵密為太子洗馬***官名***。詔書累下,郡縣不斷催促,這時,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歲,年老多病。於是他向晉武帝上表,陳述家裡情況,說明自己無法應詔的原因。這就是著名的《陳情事表》,或稱《陳情表》或《陳事表》,此《表》寫於西晉武帝泰始三年***267***。

  《陳情表》辭語懇切,委婉動人。表到朝廷,晉武帝,為李密對祖母劉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動,讚歎李密“不空有名也”。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嘉獎他孝敬長輩的誠心,賞賜奴婢二人,並指令所在郡縣,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文中的一些詞句如“急於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等,直至今天人們還經常引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後出仕。在任溫縣***今河南溫縣***縣令時,政令嚴明,政績顯著,剛正見稱。過去,中山諸王每過溫縣,必苛求供給,當地人民以此為患。李密到任後,中山諸王進過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爭,使諸王過境不敢苛求,為百姓辦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職,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由於朝中權貴畏懼他的剛正,故朝中無人推薦。最後只做了漢中太守,一年後罷官歸田。後病卒,終年六十四歲。

  西晉時期人物評價:

  房玄齡等《晉書》:"①其餘群子,並孝養可崇,清風素範,高山景行,會其宗流,同斯志也。""②密、彥、夏、庾,夙標至性。"

  《資治通鑑》:"密與人交,每公議其得失而切責之,常言:'吾獨立於世,顧影無儔;然而不懼者,以無彼此於人故也。'"

  楊維楨:"王孝子,魏三公。雀入幕,鯉入冰。孝子可移臣子忠,而況三老北面天子尊辟雍。何司徒,荀僕射,九錫王前相率拜。孝子龍鍾亦長揖,爵級同升在三太。三太何足尊,不若犍為李孝孫。"

  西晉時期李密的故事:

  魏滅蜀後,徵西鄧艾招降納叛,急於穩定人心,他聘李密為主簿,李密力辭不受。鄧艾集團的驕橫已經讓他膽寒。鄧艾初入成都時是"蜀人稱焉",結果卻是蜀人"有識者笑之"。晉泰始三年***267年***,晉武帝詔徵李密為"太子洗馬",詔書連下,郡縣不斷催促。當年李密祖母已96歲,風燭殘年,他上表敘述自己無法應命的原因。這就是《陳情表》,475字。《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文中的一些詞句如"急於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等,直至今天人們還經常引用。

  這豈止是"千古散文絕唱",實乃一個人子研苦膽為墨的"黑書"。

  《陳情表》全文用了29個臣字,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後刺史臣榮"中兩處指朝臣外,其餘27個"臣"字均是李密自稱。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普適邏輯之下,這讓晉武帝頗感順眼。更關鍵還在於,區區一份"陳情",不但可以免去抗旨死罪,還感動了君王鐵石心腸,僅僅是文筆的魔力麼?

  魏晉南北朝時期,啟開了中國歷史上對《孝經》研究的第一個高潮,最大特徵是皇帝們紛紛著書立說,弘揚孝道。晉元帝有《孝經傳》,晉孝武帝有《總明館孝敬講義》,梁武帝著有《孝經義疏》,梁簡文帝也有《孝經義疏》,北魏孝明帝有《孝經義記》等。北魏孝文帝還命令把《孝經》翻譯為鮮卑語……

  在個人與國家之間,在孝道與國忠之間,在親情與君臣之情之間,哀婉曲折,幽徑溝回,《陳情表》達成了一種"無咎"的圓通態勢,悄然遮蔽了自己不願出仕的真正動機。

  寫《陳情表》之際,李密時年44歲。當下重讀此文,沒有南宋謝枋得《文章軌範》引安子順之說"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的感慨,只覺得一種黑苦,宛如滷水嗆喉。所謂"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的重壓,在此時化作了窒息呼吸的流汁……

  祖母魂歸道山之後,李密已經沒有藉口了,他履行了在《陳情表》的承諾。先後任溫縣縣令、尚書郎、漢中太守等職。任期內,他在漢中勉縣倡建武侯祠,那是對故國的追憶麼?然而,那來自"竹林七賢"的餘韻,儘管不露痕跡,但終有一天被酒力喚醒了。某天他酒後賦詩:"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中無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激怒晉武帝,免官回鄉。其實在此之前在溫縣時,他曾與人書曰:"***,魯難未已",就差一點被人舉報。

  公元287年李密卒於保勝龍安,好友安東胡熊與皇甫士安主持葬儀,師弟陳壽在《三國志》中為其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