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墓由誰設計有什麼特點

  孫中山的成就之大,其墳墓一定是有值得讓人研究的地方的,孫中山的中山陵墓由誰設計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山陵墓,歡迎閱讀!

  中山陵墓得設計者

  1925年5月2日,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委員會在上海召開第4次會議,決定進行陵墓圖案的徵集,並設定獎項。5月13日召開第5次會議,議定了由宋子文建築顧問赫門起草的《陵墓懸獎徵求圖案條例》。5月15日,葬事籌備委員會在《申報》、《民國日報》、《廣州民國日報》等處刊登啟事,向海內外公開徵求陵墓設計圖,並給每位應徵者發給鐘山墓地照片12幅,鐘山高度地圖兩幅,以作設計參考。

  在國民黨人的心目中,孫中山的陵墓,到底應該建造成什麼模樣呢?很多國民黨人通過各種方式表達了自己的願望,其中以國民黨元老陳去病、唐昌治、戴季陶的意見為主要代表,即:

  墓地功能必須體現鮮明的紀念性,“能永久之儲存”,全面彰顯孫中山“國父”和“革命之父”的形象,使謁陵者能瞭解他的豐功偉績;

  墓地不屬於一個家族,而屬於全體國民。因此在形式上是開放的,偏重於平民思想,兼具遊覽功能。既讓人能瞭解孫中山的生平事蹟,又可讓人蔘觀、休憩;

  墓地風格要表達時代新氣象,如安置銅像、建設音樂亭、噴水池等,體現現代的元素。

  葬事籌備委員會接受了上述原則,同時在《陵墓懸獎徵求圖案條例》中作了進一步闡述和硬性要求。如:“祭堂圖案須採用中國古式而含有特殊與紀念之性質,或根據中國建築精神特創新格”、“容放石槨之大理石墓即在祭堂之內”、“祭堂約在水平線上175米突高坡上…四周要有充分之面積,遇焚火時不致危及堂屋…堂前有可立五萬人之空地,備舉行祭禮之用”、“一切建築均用堅固石料與鋼筋三合土,不可用磚木之類”。

  到1925年9月15日應徵截止日,共收到國內外應徵圖案40多種,全部陳列於上海四川北路大洲建築公司三樓陳列室。9月16日至20日為評判日,葬事籌備委員會聘請了四位評判顧問,按照《陵墓懸獎徵求圖案條例》審閱應徵圖案,寫出書面評判報告。這四位評判顧問是:南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學會副會長凌鴻勳、在華執業的德國建築師樸士、畫家王一亭、雕刻家李金髮。

  在這40多種的應徵圖案裡,有一個人的作品引起了四位評判顧問的高度關注,這個人就是呂彥直。

  呂彥直,山東東平人,1894年出生於天津。幼年喜愛繪畫。1911年考入清華學堂***今清華大學***留美預備部讀書。1913年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先攻讀電氣專業,後改學建築,接受西方學院派教育。畢業前後,曾作為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的助手,參加金陵女子大學***今南京師範大學***和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校舍的規劃、設計,同時描繪整理了北京故宮大量建築圖案。1921年回國,途中曾轉道歐洲考察西洋建築。回國後在上海開設彥記建築事務所。1925年報名應徵中山陵陵墓圖案設計。他潛心研究了中國古代皇陵和歐洲帝王陵墓,根據《陵墓懸獎徵求圖案條例》的要求,參照鐘山地形,經兩個多月,繪製出平面圖及建築物立面圖、剖面圖、透檢視等9張設計圖和1張祭堂側視油畫,撰寫了約1000字的《陵墓建築圖案設計說明》。評判顧問們對呂彥直的作品大加讚賞,給它的評語是:“全體結構簡樸渾厚,最適合於陵墓之性質及地勢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鐘形,尤有木鐸警世之想”,寓含孫中山先生“喚起民眾”之意,“建築樸實堅固”,不取奢侈華貴,別創新格。“形勢及氣魄極似中山先生之氣概及精神”。認為其祭堂外觀形式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合於中國觀念,而又揉合西方建築精神。

  1925年9月20日,葬事籌備委員舉行第11次會議,對應徵圖案進行評選。出席會議的還有家屬宋慶齡、孫科、陳淑英***孫科夫人***。一致推舉呂彥直設計的圖案獲首獎,二獎為范文照,三獎為楊錫宗。範、楊都是同時代從國外留學歸來、具有“中國建築文藝復興”理念的建築師。

  1925年9月27日下午,葬事籌備委員會舉行第12次會議,再次討論陵墓圖案。會上把第一獎呂彥直和第二獎范文照的設計圖,連同各人的說明書、估價表以及各方關於圖案的意見,全部陳列在會場,供到會者進行研究和比較。林森、張靜江、孔祥熙、葉楚傖、林業明、鄒魯、楊杏佛和家屬代表孫科參加了最後的評審。經過詳細審查和討論,一致贊成採用呂彥直的設計圖案,並且決定聘請他為中山陵墓的建築師,主持設計建築詳圖及監工事務。

  1926年3月12日,葬事籌備委員會在鐘山舉行了孫中山陵墓奠基禮。從此,呂彥直擔負起了浩大的中山陵工程的建設重任。

  三年後,1929年3月18日,中山陵工程還沒有最後完工,呂彥直便積勞成疾,患肝癌去世,年僅36歲。

  南京中山陵的設計者簡介

  在南京有一著名景點-中山陵,這是去南京旅遊必去的景點。中山陵是為了紀念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而建造的陵墓,整座陵墓看起來莊嚴肅穆、氣勢巨集大,加上四面環繞的蒼松翠柏,完美的體現了孫中山先生本人的精神風貌。那麼到底是誰設計出這麼成功的座建築呢?今天就一起給大家分享一下民國時期著名的青年建築學家呂彥直的故事。二戰歷史解密

  呂彥直是安徽滁州人,公元1894年出生於天津,呂彥直的父親呂增祥也是因為才華橫溢得到李鴻章的賞識,後來成為李鴻章的得力干將之一,在呂彥直8歲那一年,父親因為處理一起民事案件的過程中,不幸被人殺害,呂彥直父親生前和嚴復是好友,***嚴復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翻譯家、復旦大學的校長***,呂增祥死後,嚴復把呂增祥的兒女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細心照顧,並且安排不到8歲的呂彥直去巴黎留學。在法國一呆就是6年時間,回國後又進入了幾所學校繼續學習,1911年,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建立,呂彥直考進了學堂的留學生預備部。2年後畢業,然後公費派往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學習了一段電氣專業,後來主攻建築學,快要畢業的時候,遇到了他人生中的最重要的人,美國著名建築大師亨利-墨菲,作為助手的身份,呂彥直把在學校學到的東西直接用於實際設計,設計水平得到了質的提升。二戰歷史解密

  呂彥直回國之前,就已經參與設計今天的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學校建築的設計規劃,回國後,先後在幾所建築公司擔任設計師,後來才成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去世,5月16日,孫中山葬事籌備委員會在報紙上釋出公告,公開徵集陵墓設計方案,呂彥直看到公告後,立刻領取了相關的設計要求和資料,多次前往陵墓選地實際考察,反覆勘探陵墓地形,以求陵墓的設計能夠完美體現孫中山先生精神風貌,經過半年時間的篩選,最後委員會和專家確定了最終設計方案,就是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鍾中山陵,此時的呂彥直才30出頭,而立之年的他因為此設計名聲大噪。方案確定後,呂彥直擔任整座建築的負責建造工作,由於常年堅持在第一線,嘔心瀝血積勞成疾,1929年中山陵還沒有完工,此時呂彥直被診斷出肛腸癌晚期,醫治無效去世,時年35歲,真是天妒英才。二戰歷史解密

  呂彥直進入清華學堂讀書的時候,小他7歲的嚴璆***嚴復的二女兒***對這位青年才俊情竇初開,2人也是一見鍾情,從此開始了交往,後來二人訂了婚,由於呂彥直一直專心學術研究,加上嚴璆還沒有畢業,2人的婚期一拖再拖,直到呂彥直去世也沒有舉行婚禮。呂彥直去世後,悲痛欲絕的嚴璆在北京西郊出家為尼,法名秋秒,後來嚴璆去了臺灣,終生沒有再嫁。真是讓人心疼心酸可惜。二戰歷史解密

  呂彥直除了設計南京中山陵外,還設計了廣州中山紀念堂、紀念碑。他不僅承擔了民國時期的2大紀念性建築的設計任務,同時還承擔了建築實施階段的施工監理任務,這在中國建築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願世人能夠記住這位青年才俊,將呂彥直的事蹟發揚光大。二戰歷史解密

  孫中山的真實死因

  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59歲。按照以往的文字記載,他都是死於肝癌,是積勞成疾。但近些年來,孫中山死因有了不同的研究結果,他其實是死於膽囊癌。

  原來孫中山死前曾經多次在北京的協和醫院診斷和治療,他最後住院是那年的一月份。據說,他的上腹出現了一個包塊,而且包塊一直在增大,所以孫中山感覺很不舒服,身體也越發虛弱。而當時他出院時的診斷結果是肝癌,之後一個月不到就去世了,所以孫中山死因一般就認為是死於肝癌。

  協和醫院在上世紀末開始了病案管理工作,從中發現並整理出了孫中山的病案。不過這份病案是不完整的,只剩下13頁,大部分被日本人很早就借走了至今沒有歸還。而在整理出來的病案裡,包括一份孫中山的屍檢病理報告,據說是他死後遺體被送到醫院來檢查,而報告顯示孫中山是膽囊腺癌伴有膽囊管梗阻,直接擴充套件到肝及橫膈。

  孫中山死因的真相是在1999年正式釋出的,當時是海峽兩岸對孫中山先生的學者交流會。會上臺灣的學者依然認為他的死因是肝癌,於是協和醫院的與會代表就向他們展示這份病案和報告,而臺灣學者看後也承認了真相。

  孫中山先生死前其實早就患病,他是抱病北上,希望與軍閥們商討南北和平統一的大事,當時是1924年12月。而在路上,他的身體健康就每況愈下,到天津就已經臥床不起,之後休養了幾天才掙扎地起來到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