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朝歷史故事

  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入主建立的統一的封建王朝。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整頓財政清查貪吏

  閻敬銘於清朝光緒八年***1882***擔任戶部尚書一職,在任期內,他利用審計手段,清理整頓當時極為混亂的財政收支,嚴厲查處了一批貪官汙吏,政績卓著,被時人交口稱頌。

  閻敬銘早年曾在戶部擔任過戶部主事,深知戶部弊端,尤其天下財賦總彙的北檔房,積弊更深。他決心革除積弊,實行改革。上任第一天他就親自看賬,並找來檔房司官問賬。結果無論是領辦、會辦、總辦都不知道庫裡存銀幾何以及出納情況和盈虧怎樣,甚至連算賬、看賬都不會。眼看關係國家財政命脈的戶部檔房之賬竟如此糊塗,為官員貪汙提供了極大方便,閻敬銘立即給皇帝上奏摺說:“滿員多不諳籌算,事權半委青吏,故吏權目張,而財政愈葬,欲為根本清釐之計,凡南北檔房及三庫等處非參用漢員不可。”由於當時清政府庫款睏乏,也有整頓度支的迫切要求,所以同意了閻敬銘的奏請。

  閻敬銘查了賬目再查三庫。所謂三庫,是指戶部管轄的銀庫、綢緞庫和顏料庫。其中綢緞、顏料兩庫為天下實物貢品收藏處,庫內堆積如山,毫無章法,顏料、綢緞、紙張混在一起,月積年累,大都黴爛得無法使用,加上鼠咬蟲蛀,毒蛇成群,進出賬目更是二百多年的流水賬,無清無結。銀庫的問題比想象的大得多,管理銀庫的差役、官員沒有不貪汙的,甚至連做苦力的庫兵都利用搬銀子的機會,把銀子塞在肛門裡面偷出來。職掌出納的掌庫、書辦以大秤進、小秤出,天平砝碼異常不等,十個裡面最多有一個是準的,真是弊端累累。閻敬銘一反過去堂官所為,花了很大力量,親自入庫清點,認真查對出納檔案,並清查了二百餘年的庫藏和出納賬目。他的做法和態度震動了朝野。通過查賬查庫,閻敬銘當場斥逐了一批書辦和差役,並奏參了號稱“四大金剛”,原在戶部擔任司官的姚覲元、董俊漢、楊僅典和滿族人啟某。姚、董等四人受到清廷“革職回籍”的嚴厲懲處。清查三庫,是清末一次很重要的查賬理財活動。通過這一次清查,朝廷才真正知道了自己的國庫到底存銀幾何,對自己的財政有了詳細徹底的瞭解。

  閻敬銘擔任戶部尚書之初,各地報交戶部的銀庫存銀都很少。例如山東省報交戶部的銀庫存銀只有幾千兩,閻敬銘對此十分懷疑,因為他曾在山東擔任巡撫一職,對山東的財政收入比較清楚。於是他命令對山東的財政活動進行審計,那些有貪汙行為的幕僚們極力宣稱審計不可行,並且訂立了攻守同盟,百般阻撓。閻敬銘掌握這一情況後非常氣憤,警告說:“有敢阻撓者斬。”幕僚、差吏們都知道閻敬銘能夠說到做到,再也不敢胡言亂語阻撓此事。審計公務得以順利進行,按照朝廷規定的各項財政、財務收支標準,核對審查山東省各州縣的財務收支,相應的貪汙舞弊行為也都被揭露出來。隨後,閻敬銘報奏朝廷對貪汙舞弊的幕僚、差吏予以嚴厲制裁:查抄了一百五十三人的家,斬殺差吏數人,辭退幕僚十餘人。他又對山東省的財政活動訂立了一項制度,規定山東各級官府賦稅的徵收情況,每半年上報一次,逾期不報,即將負有主要責任的官員立刻革職。自此,幕僚、差吏們不敢再復效前轍,侵冒貪汙了。幾年之後,山東省銀庫存銀由數千兩增至五百萬兩。

  閻敬銘整頓戶部積弊,掀開了戶部的許多黑幕,最惹眼的是掀出了雲南省軍費報銷案。在清朝,軍費報銷向來是報銷者和戶部司官、書辦的貪汙門路,報銷者可以把並非軍費的款項納入軍費中去報銷,而把大量報銷所得的多餘款項揣入私囊。戶部明知有弊而給予報銷,就要私收賄賂,通同作弊。雲南的軍費報銷,早在閻敬銘入京執掌戶部的半年前就已開始舞弊,雲南巡撫派糧道崔尊意和永昌知府潘英章,攜帶鉅款,來京打點門路。他們先找軍機處章京、太常寺卿周瑞卿,通過周瑞卿找到署理戶部尚書的軍機大臣王文韶、景廉行賄遊說。然而戶部書辦一口要13萬兩銀子的鉅額“打點費”,潘英章等人嫌太多,正在討價還價的當兒,傳來了閻敬銘即將進京接管戶部的訊息。他們深知閻敬銘的為官為人,趕緊搶在前面,以8萬兩白銀的賄款,把雲南軍費報銷了結。

  像這樣的行賄,在戶部早已習以為常,百官們明知內情也不敢揭發,因為它往往牽連朝中大員,故而積弊愈深。閻敬銘上任後大刀闊斧地整頓,使百官們打消顧慮,逐漸開啟言路。首先是御史陳啟泰上了一道奏摺,揭露太常寺卿周瑞卿和戶部司官在雲南報銷案中受賄的事實。事關重大,朝廷不能不問,但諭旨只派刑部審查,並輕描淡寫,對王文韶、景廉明顯有保護的意思。可是諭旨一發,案子想收也收不住了,御史洪良品把知道的底裡一古腦兒揭了出來,要求對景廉、王文韶即行罷斥,聽候查辦。隨後鄧承修、張佩綸、盛呈等人也都連上奏摺,呼籲嚴行審理雲南軍費報銷案,對王文韶等人嚴厲制裁。與此同時,閻敬銘以戶部的賬目不清、三庫混亂,參奏戶部司官“含混草率”,進一步把矛頭指向原為戶部尚書的景廉和王文韶。清政府在閻敬銘等人的敦促之下,加緊對案件審理,並派他會同刑部審理此案。案子到了閻敬銘手裡,自然就有了結果。與案情有牽連的數十名大小官員,都受到了應得的懲處,如受贓的戶部雲南司主事孫家穆革職賠贓,徒三年;太常寺卿周瑞卿革職賠贓,流三千里;潘英章、戶部主事龍繼棟、御史李鬱華等也都被革職流放;軍機大臣景廉、王文韶都受到降級處分,王文韶被逐出了軍機處。其他如戶部侍郎許應、崇禮、工部侍郎翁同龢和兵部侍郎師曾、孫家鼎、徐同儀、福志、現任雲貴總督岑毓英、戶部侍郎奎潤等也都有失察之責或有一定瓜葛,分別受到降職罰薪等處分。

  雲南報銷案的處理,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件大事。當時如果沒有閻敬銘參與審理,很難想象能有誰去揭穿這樣的黑幕。

  :圓明園裡有“金磚”

  圓明園的“金磚”不是人們想象的“金”磚,它是我們國家古代獨有的一種建築材料。由於它做工精細,是磚中極品,又為皇家專用,所以人們稱之為金磚。據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活計”檔案中記載又稱做“津磚”。

  金磚創制年代無考,但據有關文獻記載,金磚在明代已有大量生產製造了。到了清代的乾隆年間,質量和數量都達到了高峰。

  金磚規格分為一尺七寸、二尺、二尺二寸,厚二寸五,均為正方形。liuxue86由於它系“欽工物料”,為皇家所用,所以地位特殊,加之嚴格的選料、精細的加工,使之燒成後顏色純青,敲之聲音悅耳,斷之無孔,細如端硯,因此身價百倍。

  據《天工開物·造磚圖說》等書記載,造磚過程分為:選土、練泥、澄漿,製坯、陰乾、入窯、燒製7個工序,每個工序又有詳細分工。如選土分捶、晒、舂、磨,澄漿分淘、晾、揉、踏……入窯燒製得用文火薰燒,僅燒製的時間就長達130天。成磚後還得浸油,前前後後需2年時間尚可完成。

  因為皇家工程是不能停工待料的,所以從製坯到燒製成磚,從運輸到使用每個可能出現問題的地方都要估計到。為了保證質量和施工用量,往往工程上用一塊磚同時要多制6-7塊磚。清乾隆年-間燒製質量最好時,也要1:1,大型磚要1:2。也就是說不同規格的磚,為保證工程需要最少也要1-2倍地燒造。為了分清責任,每塊磚上都要燒製上年代、產地、監造者、製造者、規格,以備查驗。例如筆者家收藏的圓明園的金磚,邊款記有“乾隆四十八年辰造,細料二尺見方金磚,永記、楊德山、除玉山,鮑文華造,督造官江南蘇州知府、付剛德”等字樣。字跡雖經百年,至今清晰如初。

  讓人遺憾的是,100多年前已不再燒造金磚了,技術也因此而失傳。解放後因財力物力原因,雖曾試製過但未成功。故宮現在尚存的金磚數量也是極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