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學的歷史介紹

  博物館學既研究微觀的博物館系統,又研究巨集觀的博物館事業。但其中微觀的博物館系統是博物館學研究的核心。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起源博物館學和許多學科一樣是從描述開始的。博物館志 ***Museogrophy***一詞在西方語言中的出現早於博物館學 ***Museology***。17世紀出版了一批博物館藏品目錄,其中最著名的是1656年在倫敦出版的《特拉德斯坎特博物館目錄》。1727年第一部以博物館方法學命名的著作在萊比錫出版,作者是C.D.F.尼克利烏斯。該書主要探討藏品的分類、管理和補充來源。他認為博物館應該根據便於學習的原則展出藏品。自然標本必須與人工製品分開。

  開始自然標本應從人體解剖開始,人工製品則應按時間順序排列。1837年 G.F.克萊姆發表了第一部關於博物館史的論著《論德國科學和藝術藏品的歷史》。19世紀中葉,隨著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注意。美國史密森學會的第一任會長J.亨利十分注意博物館普及科學知識的功能。

  在他的影響下,G.B.古德於1888年起發表了《博物館歷史和歷史博物館》、《未來的博物館》和《博物館管理原則》,系統地論述了博物館在傳播科學知識、提高人們知識水平、促進社會進步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1904年英國博物館學者D.默裡發表了三卷本的《博物館的歷史及其利用》,系統地論述了歐洲博物館的歷史和現狀,肯定了博物館傳播知識、普及教育、娛樂公眾的功能,也強調了為研究服務的作用。

  博物館學的分支學科

  理論博物館學主要探討博物館的基本性質、社會功能和特點以及博物館與社會發展及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關係。其又可以分為:博物館學基礎理論、博物館基本理論研究。

  博物館方法學研究博物館藏品的徵集、鑑定、分類編目、保管、修復;陳列展覽的設計、組織;對觀眾的服務、教育等工作原則和方法。它們分別發展為藏品管理學、陳列學、博物館教育學。

  博物館管理學從巨集觀上研究博物館事業的國家或地區的發展規劃和管理制度,從微觀上研究博物館內部職能、機構組織、人員配備、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歷史博物館學探討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以及博物館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性質、作用和特點。

  普通博物館學綜合上述各個分支學科進行研究闡述的學科。

  專門博物館學是把一般博物館學的理論與技術應用於某些專門博物館領域的學科。

  博物館學的發展介紹

  20世紀30年代博物館學研究進一步發展。1934年國際博物館事務局出版了兩卷本《博物館學》,並很快被譯成多種文字,促進了各國博物館學的研究。博物館在普及教育、傳播文化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普遍重視。T.R.亞當姆的《博物館的公民價值》、《博物館與大眾文化》和G.F.拉姆齊的《美國博物館的教育工作》是這方面的重要著作。

  在西歐、北美和日本也有許多重要的博物館學研究成果問世。A.S.維特林的《博物館:它的歷史及其教育任務》一書,對於收藏活動和博物館的起源、博物館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各種型別博物館、博物館在教育中的作用等都有較全面的論述。法國G.巴讚的《博物館時代》是繼維特林之後的一部重要博物館史著作。1969年紐約出版的《神聖的園林,博物館論文集》,作者是美國著名博物館學家、史密森學會會長S.D.裡普利。

  此書探索了博物館的起源和發展,分析了博物館的現狀,並有專門篇章討論博物館的未來。1970年在聯邦德國出版的論文集《未來的博物館》,在美國出版的維特林新著《尋求有用的未來博物館》以及 1972 年在紐約出版的《危機中的博物館》等著作,著重探討了當代博物館面臨的種種問題,強調博物館應該為大多數公眾服務的思想。英國K.赫德森著《八十年代的博物館》以及其他著作則對新技術革命的到來與博物館面臨的新任務進行了探討。在日本,繼棚橋源太郎之後,鶴田總一郎、倉田公裕等人都對博物館學的研究做出了貢獻。

  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促進博物館學的發展。歷次大會和各專業委員會均以博物館事業和博物館學所面臨的重大問題為會議討論的中心。國際博協1974年哥本哈根大會的議題是“博物館與現代世界”,1977年莫斯科大會討論了“博物館與文化交流”,1980年墨西哥大會以“博物館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職責”為題,1983年倫敦大會探討的是“博物館如何適應發展中的世界”,1986年布宜諾斯艾利斯大會則著重討論了博物館專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規範和發展中國家的博物館在儲存和發揚民族文化遺產中的作用。

  國際博協所屬的國際博物館學委員會自1977年成立以來,舉行過多次學術會議,先後討論了“博物館科學研究的可能性與侷限性”、“博物館的生態學與社會活動”、“博物館學的分類與系統”、“博物館學的專業培訓”等問題,為發展普通博物館學做了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