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課文的預習習題

  一說到端午,相信同學們都會想到粽子和龍船,那麼端午節還有什麼是大家不知道的嗎?同學們可以提前預習一下這篇課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部分

  1.給加點字注音。***6分***

  茶峒    纏裹    蘸酒    翹起    老鸛河    潭水

  2.辨字組詞。***5分***

  燥      戊      竟       槳

  躁      戍      競       漿

  噪      戌

  3.端午節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寫出你所知道的端午節的來歷。***4分***

  4.端午節的習俗很多,除了文中寫到的賽龍舟、用雄黃蘸酒畫王字外,寫出你所知道的其他習俗。***4分***

  5.回答問題:***4分***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

  句在三個“莫不”有什麼作用?

  6、說說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作用。***6分***

  ***1***凡是把船劃到前面一點的,必可在稅關前領賞,一匹紅布、一塊小銀牌,不拘纏掛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去,都顯出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榮。

  ***2***船和船的競賽、人和鴨子的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第二部分

  ***一***

  ***a***划船的事各人在數天前就早有了準備,分組分幫,各自選出若干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小夥子,在潭中練習進退。***b***船隻的形式,和平常的船大不相同,形體一律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上硃紅顏色長線。***c***平常時節多擱在河邊乾燥洞穴裡,要用它時,才拖下水去。***d***槳手每人  ①  ***a.握 b.拿 c.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劃去。***e***帶頭的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  ②  ***a.握 b.拿 c.持***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隻的選退。***f***擅鼓打鑼的,多  ③  ***a.蹲 b.坐 c.站***在船隻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的敲打起來,為划槳水手  ④  ***a.指揮 b.調節 c.調理***下槳節拍。***g***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激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樑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

  7、給文中①②③④處選上合適的動詞。***4分***

  ①***  *** ②***  *** ③***  *** ④***  ***

  8、“每隻船可坐12個到18個槳手,一個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這句話應放在文中      句之前。***3分***

  9、給上文劃分層次並概括層意。***4分***

  10、文中加點的“劃”能否換成“撐”,“揮動”能否換成“搖動”?***4分***

  11、作者為什麼要詳細介紹船上賽手的配置及他們的分工情況?***4分***

  ***二***

  [甲]端陽詩

  端陽時節碌忙人,剝粽蘸糖當早茶。

  莧菜落油和片粉,麵筋搗蒜拌黃瓜。

  一方白肉連皮啖,兩尾黃魚帶鰾叉。

  燒酒醉來無物解,平橋腳下買枇杷。

  [乙]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12、甲乙兩首都是關於端午節的詩,甲詩側重於寫      ,表達作者      之情。乙詩側重於寫     ,表達作者       之情。***4分***

  ***三***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冷不丁發現自己上了經驗的當。

  比如說,我們在大昭寺門前採訪幾位磕長頭的老太大之前,認定這些老人滿腦子裝的都是佛經、信仰方面的事情,可是,當我們和她們進行了一番交談後,突然發現她們根本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不食人間煙火,她們是實實在在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有煩惱也有快樂,她們關心的問題就像我們俗人一樣具體。她們跟我們發牢騷:打一針要花多少錢,可兜裡錢太少,沒錢看病。驚訝之餘,我們才意識到自己犯了經驗錯誤,忘記她們是容易患病的老人。

  又比如,在哲蚌寺我們見到了一個十二歲的小喇嘛,我們認定到這裡做喇嘛的人,都會整日泡在經文裡,不會關心世俗世界的事情,這個孩予也會如此。可當我們問這小喇嘛喜歡什麼的時候,他告訴我們喜歡看電影。我們又問他最喜歡看什麼電影,他說他最喜歡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我們聽了很吃驚,因為他的回答不是最喜歡讀經,而是像所有孩子一樣喜歡看電影。經驗讓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他是個孩子!

  再比如,羊馱鹽一幕是藏北歷史上延續下來的古老運輸習俗,牧民們從鹽湖裡撈鹽,裝在鹽袋裡,馱在羊背上,然後,趕著馱鹽的羊群到日喀則農區交換青稞。長途跋涉,歷盡艱險,死人的事是常有的。九十年代隨著汽車運輸以及縣糧店的建立,這一古老習俗消失了。在藏北西部草原,當我們採訪那些曾有過如此經歷的牧民時,我們以為他們會因為不再長途跋涉、不再受苦而感到快樂幸福。我們希望他們談談感受,他們的回答卻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他們不愉快,不樂意,而對那時長途跋涉的生活他們竟非常留戀。

  不知怎麼回事兒,採訪過程中每當聽到這有悖於我們主觀臆斷的真實表白,我都會感到震驚,都會從內心湧出一種說不出的感動。這時,我才意識到,世界上最能打動人的是返璞歸真。

  13.我們為什麼會“認定這些老人滿腦子裝的都是佛經、信仰方面的事情”?***4分***

  14.小喇嘛為什麼最喜歡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3分***

  15.不再羊馱鹽了,藏北牧民為什麼不愉快,不樂意?***4分***

  16.面對真實表白,我為什麼“會感到震驚,”“會從內心湧出一種說不出的感動”?***4分***

  17.說說本文的主旨。***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