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的養殖方法有哪些

  經濟蛙類人工養殖是我國近年來特種水產品養殖業中的一種新型產業。靠養殖青蛙致富的人也不在少數,那麼青蛙怎麼養殖呢?隨小編一起看看吧。

  青蛙的養殖技術

  1.幼蛙培育技術要點

  幼蛙池保持水深0.3~0.5米,水面設定3~5個飼料臺和休息臺。剛變態的稚蛙放養密度為200~300只/㎡,50克以下的幼蛙放養密度為100~200只/㎡。同池幼蛙在飼養一段時間後應按幼蛙的口徑相適應。剛變態的幼蛙投喂粒徑為2.0毫米的稚蛙料,個體20~30克時投喂粒徑3.0毫米的幼蛙料,個體30~50克時投喂粒徑3.5毫米的成蛙料。日投喂量為蛙體總重的5%左右,上下午各投喂一次。要定期家換水,保持水質新鮮。

  2.成蛙養殖技術要點

  幼蛙轉入成蛙池後,青蛙攝食量大,生長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產量的重要時期,供應充足的餌料最為關鍵,主要是人工培養的蠅蛆、蚯蚓、黃粉蟲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餌。在土堆上養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灑上一些濃度為3%~5%的石灰水,蚯蚓即會傾巢而出,充當蛙餌。還要適量喂些配合飼料,並要及時分養,調整飼養密度。成蛙飼養1個月後,蛙體重達100克時,飼養密度每平方米30只,2個月後改為每平方米10~15只。再經過短期飼養,即可成為商品蛙上市。

  青蛙養殖病害防治

  青蛙的病害防治應以預防為主。養殖過程中,只要注意環境衛生,保證飼料新鮮、營養平衡,科學餵養,就可減少虎紋蛙病害的發生。虎紋蛙的常見病害及防治方法如下。

  1.胃腸炎 此病在養蛙的各個階段都容易發生,主要是高溫天氣水質汙染或飼料變質引起。病蛙前期因腸道不適會煩躁不安,後期伸腿閉目,不動不食,反應遲鈍,解剖可見腸道充血、發炎。防治辦法是控制飼料投喂量,飼料30分鐘內不能吃完,說明投喂量過多。及時換水,清除池底汙物,用2.0g/立方米的漂白粉全池潑灑;每公斤飼料加入20g~30g酵母片,每天2次,連用3天。

  2.白內障 初期有一層白膜附於眼球之上,隨著病情加重完全覆蓋整個眼球,最後導致失明,眼球突出。此病是由於天氣突變、溫差太大或水質變化過多引起。防治辦法是用2g/立方米的漂白粉或50g/立方米的高錳酸鉀全池潑灑,保持穩定的水溫;在飼料中經常新增維生素E,提高蛙體生理功能和免疫力。

  3.肝腫大 病蛙呈肥胖狀,後肢粗大,手壓有硬感,面板微紅,解剖可則刊中大、腹水等。此病主要由營養不平衡引起。防治辦法是定期進排水,保持水質清新,同時飼料中經常新增魚肝油、維生素C,增強肝臟功能。

  青蛙的生活習性

  青蛙喜棲息在水稻田、溪邊、池塘邊,尤其沼澤水域淺水區,性喜溫溼有遮陽的水草或水草叢生的環境生活,捉昆蟲飛蛾能力特別強。青蛙屬變溫動物,其最適生長溫度為22℃~30℃,當溫度低於12℃時就停食開始冬眠,春季溫度上升至16℃結束冬眠。青蛙一般1齡可達到性成熟,產卵季節為5月~8月,產卵旺季為5月底~6月初,個體體重為150g~300g親蛙懷卵量為0.2萬粒~0.6萬粒,分批產卵,一般年產卵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