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怎樣為網際網路公司估值的

  資本市場必須找到有實在新內容的增長點才能夯實“慢牛”的基礎。這個增長點在1990年代逐漸形成,這就是眾所周知的資訊-通訊產業,並最後聚焦到網際網路產業上。

  當代美國網際網路產業與人類歷史上的高科技在氣質上不同

  應當承認,資訊產業尤其是網際網路產業是近三十年資本市場大慢牛造就的最大產業傑作,也稱得上是最大的正面貢獻。如今,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世界高科技的形象代言人,凡談論高科技,必然閃現出網際網路的符號。

  但是,網際網路今日所塑造的高科技形象與人類歷史上——包括並不遙遠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高科技形象,卻有一定的區別,這種區別主要體現在氣質上。

  ***移動***網際網路浪潮更加偏向於消費性,更偏向娛樂性,更加具有媒體性,更加追求明星效應。而在資訊科技-網際網路起來之前,甚至在資訊科技的焦點還沒有聚焦到網際網路公司群體時,那時的科技行業講究的是整體性、系統性,即科技產業是上下互聯的一個巨型系統,任何突變都會受到這個系統的規制、約束。

  當然,“單點突破”會促動系統跟著適應,從而倒逼系統其他部分相應尋找突破,進而帶動系統自身進化,最後表現為系統的整體進步。

  但這種進化總體上是“一點一點”推動的***incremental***,創新人員對於技術突破會有一個理性的預期,因為它不可能擺脫系統母體獨自狂飆突進。從十九世紀後半期鐵路、電力革命到二十世紀中葉核能、太空技術取得突破,都是這個邏輯。

  所以說,如今的移動網際網路產業及其背後的風險投資的哲學邏輯與人類科技發展史的經驗截然不同,它追求的就是指數式的增長。

  風投界投資標準的一個形象比喻是:風投寧願投預期三年成長100倍***只是某種經營指標而非利潤增長100倍***但成功率只有25%的專案,也不會投預期三年成長3倍***假設這3倍是最實在的淨利潤指標***且成功率有80%的專案。

  但是,人類科技發展帶來的系統複雜性是很難擺脫的,尤其是物質系統的複雜性,越複雜的系統,各種約束就越多。

  因此,要實現後一種投資思維要求的爆炸性增長,就必須擺脫兩點束縛:

  其一,儘可能地擺脫物質。因為現代社會的物質世界通常受制於某種系統,很少有系統能承受內部某個點一下子增長几百倍所帶來的衝擊,能增長几百倍的只能是某種純資訊的東西;

  其二,擺脫淨利潤的要求。因為只有不計成本的投入,才可能帶來某種指標短時間幾百倍的成長——而這種投入甚至不一定能帶來收入的同比增長***至少在早期是如此***,更不可能實現利潤的同比增長。

  同時,搞投入是要有資本願意出錢投資的,資本願意投資就必須有回報。所以,這些先期投入的資本必須以某種形式——通常是資本市場上市或被上市公司併購來退出以獲利。

  由此倒推:資本市場的法則必須進行根本性的改造,以某種“思維方式”為名擺脫資本市場傳統固有的規則——既然傳統的規則是根據淨利潤水平及其增長潛力進行估值,那麼新遊戲法則就不考慮淨利潤。

  這樣的新法則必須專門覆蓋某個特定板塊,這就是追求指數型增長的網際網路板塊,它們將完全擺脫資本市場的傳統法則而成為“特權集團”。

  美國資本市場恰恰在1990年代完成了這次蛻變,成就了網際網路產業今日的輝煌。這次蛻變是美國二戰後幾十年風險投資、資訊-通訊產業、資本市場發展三者最終交疊的產物,並在同時期形成的以美國為核心的全球化格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矽谷聚焦網際網路產業的過程及背後風險投資機制的形成

  二戰以後,世界資訊科技產業進而網際網路產業發展的起源地就在美國加州的矽谷,風險投資也在這裡誕生。矽,就是半導體***積體電路***產業的代名詞,不過,今天“矽谷已經無矽”,這是為什麼呢?這是資本市場邏輯走到極致時的必然。

  以半導體產業為起點的資訊科技產業和風險投資行業都誕生於1950年代左右。兩者最早並沒有天然的交集。1960年代末,美國資本市場掀起了一股“電子”熱,凡是帶有電子***electronics***的公司一上市就被熱捧***估值倍數可達10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