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自信才成功的故事

  堅信自己的思想,相信自己心裡認準的東西也一定適合於他人這就是天才。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自信與成功的故事***一***

  有一次,一所大學請我去演講,我問了所有在場的大學生一個問題:“作為中國人,你有自豪感嗎?”大家一致回答:“有!”我接著問:“那到底是什麼讓你產生這種自豪感呢?”有人說是長江、黃河、長城、泰山;也有人說是經濟的高速發展、五千年的文明、中國文字、世界聞名的祖先、四大發明、北京奧運、“神七”升空……

  你憑什麼自信我接著又問了一個問題:“假如清晨醒來,你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菲律賓人,你還會為自己感到自豪嗎?或者你變成了一個盧安達人,生活在非洲,經歷過種族屠殺,營養不良,經常處於飢餓狀態,此時,你還能夠自信地面對全世界嗎?”

  當我把第二個提問丟擲去的那一刻,整個會場變得鴉雀無聲。我能夠體會到,學生們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思考過自信的含義。大多數大學生都不能從自我中尋求自信;但如果自信只能從自身以外的事物來獲得,那麼你就無法從容地去理解世界問題、民族問題和關於自我的問題。

  一個人的自信、自豪到底來源於什麼?又依靠什麼而存在?

  我剛到耶魯大學讀書時,同班同學互相做自我介紹,有一位來自菲律賓的同學給我的印象特別深。他是菲律賓前能源部部長、時任總統阿羅約的得意門生,在介紹自己的時候,他講解得比誰都詳細。他說:“我的名字由兩個片語成,第一個詞是典型的英語名,第二個詞是典型的西班牙名,所以我的名字包含著菲律賓曾作為殖民地國家受多國文化影響的痕跡。”

  沒有因為自己的國家有不那麼光彩的歷史而感到自卑,在講述自己的名字的過程中,他用自己的語言、平和的語調,回顧了菲律賓的歷史,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學。他的自信來源於一種信念:沒有人可以因為非我以外的東西來貶低我,沒有人可以因為我的國家、我的家鄉、我的貧窮來輕視我。

  2007年的新年,我參加了北京“巨集志班”的聯歡會。那些高中生們各有各的苦難,說出來讓人潸然淚下。然而經濟上的困難不但沒能帶走他們的笑容和快樂,反而造就了他們超人的毅力與勤奮、樸素的態度和性格,經歷過磨難的他們更懂得珍惜自己的樂觀心態。

  如果你像他們一樣,來自月平均收入低於300元人民幣的家庭,丟了一塊橡皮都不敢對父母講,請問,你還能夠在其他同學面前保持自信嗎?

  在他們教室的牆角,小山似的堆滿了空的可樂瓶和飲料罐,這些都是從不喝飲料的他們大大方方地到其他班級和學校撿來的。正是這些廢品,讓他們攢出了幾百塊錢的班費。他們是經濟上的弱者,卻是品德與能力上的強者。客觀條件的限制沒有阻止他們努力學習,在那天的聯歡會上,很多同學在我面前自如地表演書法、彈起了琵琶,用自己的行動顯示出了一種和我平等的自信。

  在他們身上我看不到獨生子女的嬌浮,卻能看到很多我所採訪過的世界各地的成功者們的生活習慣,這讓我無比驚訝,又異常感動。他們用實際行動向我傳達了這樣的資訊:我們都是平等的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差異既然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就應該坦然面對。

  每個人都有獨立的人格,每個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自我價值。在這個地球上,“我”只有一個,“我”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如果你的自尊和自信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即使你是一個乞丐,也可以坦然面對一個億萬富翁,這樣的自信和自尊才是真正堅實的精神基礎。

  無論在美國還是英國,每次我去餐廳吃飯,總會看到一個現象,父母不替孩子點菜,而是讓孩子自己去點。孩子會直接對櫃檯前的服務員說:“我要一個三明治,其中火腿兩片,雞蛋要生一點,加生菜,番茄片加三片就可以。”他們點得精細、具體。對比之下,在中國經常看到的現象卻是這樣的,父母問孩子要吃什麼,孩子說:“隨便。”我們小時候,面對父母的詢問習慣了說隨便,父母替我們點了菜,等菜來了,我們又覺得不喜歡,乾脆不吃。漸漸地,我們長大了,什麼都用隨便來回答,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哪個專業、喜歡什麼工作。最後,我們成了一批沒有主見卻挑剔人生的人。

  我很感謝我的父母,他們從小就把我當平等的朋友來對待,培養我的自信。有時候,與朋友在一起聊天,我的父母忽然打來了電話。電話交談結束後,我的朋友特別奇怪地問我:“你怎麼與父母說話這麼客氣呢?”沒錯,我在跟父母的溝通中經常會說的話是“爸爸你好”、“媽媽晚安”。這是客氣嗎?對父母難道不需要隨時隨地地表達起碼的感謝嗎?要知道一個人真正的成長,首先是來自家庭,從家庭中學會成員之間互相尊重,才能建立起發自內心的自信。

  我們不用光依賴歷史的傳承,不用光依賴多麼驚人的GDP增長速度,我們完全可以追求能讓自己幸福的目標,只要你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世界上的人不會因為背景的不同、文化的不同、是否有悠久的歷史、人口多少、國土面積的大小而在自信上有所差異。每—個人都有平等地追求自己目標的權利,都不應該因為財富的多寡或膚色的差異而被歧視。


  自信與成功的故事***二***

  2011年底,一部名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簡稱《那些年》***的臺灣校園青春電影爆紅,男主角柯震東——一位還在讀大學二年級第一次“觸電”的男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傻小子,一下子進入人們的視線,他以靈活調皮又深情自然的表演,迅速虜獲了觀眾的心,一舉奪得第4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

  那一年,我變得有自信電影新丁

  有些人註定要成為傳奇。柯震東,憑首部電影《那些年》橫空出世,成為港臺兩地的新人王。

  2011年8月,《那些年》在臺灣上映之前,原名叫柯家凱的柯震東,不過是一個普通的體育系大學生。家裡經營成衣生意,柯震東有一個大他四歲的哥哥,兩兄弟從小念的是私立學校。

  這個對娛樂圈一點興趣都沒有的男生,要不是因為18歲的暑假無聊,想賺點零用錢,根本不會踏進這個圈子。他經父親的好友瘐澄慶介紹而認識有“偶像劇之母”之稱的柴智屏***捧紅《流星花園》F4的製作人***。那時的柯震東,長得白淨帥氣,加上1米83高的結實身材。柴智屏簽了他後,把他藏了兩年,直至她監製《那些年》時才把柯推薦給導演九把刀。

  《那些年》是臺灣知名網路作家九把刀2007年出版的自傳體小說,搬上銀幕後繼續採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方式,柯震東在片中扮演的柯景騰就是現實中的導演九把刀。影片裡的男主角初登場的年代設定在1994年,柯震東對此調侃說:“當時我才3歲而已。”為了深入體會角色,他去了解那個年代的電影、音樂,甚至對女生的告白方式。一個20歲的大學生演回高中生,這個柯景騰以自信洋溢又憨傻的臉孔,征服人心,一炮而紅。

  電影《那些年》上映後,票房從第一天開始就締造許許多多的新紀錄,最後在港臺寫下令人咋舌的6億票房。柯震樂更是從電影女主角口中的“大笨蛋”,變成一個家喻戶曉的“大笨蛋”。

  電影的成功讓柯震樂名利雙豐收。憑藉“本色”演出,首次“觸電”的柯震東榮獲第4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

  K歌王子

  挾著《那些年》的超人氣,Sony Music特別選在“111111***2011年11月11日***推出柯震東的首張個人專輯《有話直說》,試圖在這波臺灣本土電影當紅的熱潮中,順勢為他在唱片界開創出好成績,轉為多方位藝人。

  從影壇闖入歌壇,柯震東坦言一切來得有點快,但他還是很努力,就像當初拍電影,因為什麼都不懂,所以很努力,”現在我把同樣的方法用在唱歌,希望得到一樣的回報。“

  柯震東透露,自己以前就愛K歌,暑假巔峰期曾一週向KTV報到四五天。原本對歌喉信心滿滿的他,哪知一進錄音室就大受打擊,”一唱就破綻百出,未免和KTV差太多了。“好在練唱多日,低沉嗓音總算沒讓歌迷失望。

  柯震東演歌雙棲,沒踏入演藝圈前,只想步父親後塵,朝設計圈發展。父親柯耀宗是知名設計師,在臺北東區開有”Whiple House“日式服飾、餐飲複合店面。柯震東從小耳濡目染,對服裝很有自己想法,也勇於挑戰各種風格。

  大學男生

  現年21歲的柯震東目前仍是臺灣文化大學體育系二年級的學生,儘管憑藉《那些年》一夜爆紅,還奪得了臺灣金馬獎最佳新人的殊榮,但柯震東並未以”明星“而自居,更沒有任何偶像包袱。獲金馬獎之後,除了接到更多演出機會之外,生活似乎沒有其他改變,在沒有工作的日子裡,仍像以往一樣回校上課。已經習慣於出門被人認出來的他,表示其實在學校裡上課時的氣氛更讓他覺得自在些。

  ”本校的同學還好,不會因為電影對我的態度有變化,好朋友會說,‘你還願意來上課喔’,或者坐在我旁邊的同學說‘你還想跟我坐喔’之類的……“柯震東笑稱這些來自同校朋友們的”嗆聲“,反而讓他覺得很自在,因為這代表了大家並沒有因為自己出名而另眼相待。雖然校園中也有不少學生會專門過來找他簽名或者拍照,但柯震東坦言人數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多,同學們還是會用比較平常的態度來看待他。

  面對成名後的變化,他坦言自己還是一直懷著小孩子的心態,不去想太多大人的事,”畢竟我還是個大二的學生,目前正面臨著期末考試,做好應該做的事情就好了。“他說:”在拍這部電影之前,我其實是個很沒有自信的人,因為作品受到肯定,使我建立了自信心,這是最大的收穫。“


  自信與成功的故事***三***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庫珀蒂諾市蒙塔維斯塔中學的華裔女中學生安吉拉·張,通過無數次的實驗,17歲的她一舉奪得了2011年“西門子數學和科技競賽”個人獎桂冠,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癌症研究專家”,並贏得了10萬美元的高額獎學金。

  6歲時,安吉拉就表現出了求知慾,遇事好問為什麼。一天,下雨了,安吉拉問外公:“天為什麼會下雨?”

  女中學生的自信宣言外公說:“等你長大了,你就會明白的。”

  安吉拉的嘴巴翹得老高:“什麼事都說等我長大了就知道了,我還問你幹嗎?”

  外公讓她問住了。

  12歲時,疼愛她的外公因胃癌去世。14時,外婆也因肺癌離開了人世。兩位親人去世時痛苦不堪的樣子,安吉拉至今記憶猶新。從那時起,小安吉拉就定下了攻克癌症的決心。只要是關於癌症方面的書籍,安吉拉就十分感興趣。星期天,安吉拉幾乎謝絕了所有活動,來到圖書館借閱圖書。看不懂圖書,安吉拉就在網上請網友幫忙。一個網友說,單憑看書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你必須要學會做實驗。

  上哪裡去做實驗呢?15歲的安吉拉考取了高中,她的同桌戴維絲的父親是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一名醫生。戴維絲的父親很支援安吉拉的想法,並答應安吉拉來學院裡搞實驗。

  一箇中學生想搞癌症實驗,安吉拉的“特殊”行為招來一些人的不解和懷疑。父親說:“胡鬧,簡直不知天高地厚。癌症是世界性的難題,是你能拿得下的嗎?”母親也說:“你還是死了這條心吧!把心放在學習上。”不光是父母不相信安吉拉。身邊的同學都嘲笑她:“省省吧!和我們一起去溜溜冰、上上網咖,還實在些。”連姐姐也不和安吉拉玩了。

  但安吉拉相信自己,認為自己能行,至於別人是怎麼看待她的,她已經管不了那麼多了。在實驗室裡,安吉拉一待就是一整天。

  時間一天天過去,安吉拉的研究毫無進展。忽然有一天,安吉拉在拿小白鼠做實驗時發現:將腫瘤細胞注入小白鼠體內,再注射承載了治療藥物的金鐵氧化物“奈米粒子”,然後通過紅外鐳射跟蹤“奈米粒子”。這種“奈米粒子”能將抗癌藥物直接導向癌細胞,而不傷害健康細胞,該粒子並能通過鐳射來啟用“開關”,釋放攜帶的抗癌藥物,有效地直接殺死致癌幹細胞。這是一個重大發現,安吉拉把她的實驗寫成論文並發表,得到了權威醫藥專家的認可,一下子轟動了美國醫學界。

  《華爾街日報》、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對安吉拉進行了採訪。記者問道:“你一個高中學生,哪來時間去搞研究呢?”“犧牲了不少看電視和週末休息時間。兩年多來,我在實驗室中度過了1000個小時。”安吉拉很平靜地回答。對於安吉拉的這個回答,記者不滿意,接著問:“你做癌症實驗時,聽說招來了很多非議,你是怎麼挺過來的?”“相信自己!”安吉拉很自信地回答。

  這就是一個女中學生的自信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