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扶貧困家庭倡議書五篇範本精選

  樂善好施,扶貧幫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相互幫助,患難扶持是社會倡導的時代新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關愛貧困家庭倡議書,歡迎大家閱讀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

  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天使,他們雖然有眼,但看不見美麗多彩的大千世界;他們雖然有耳,但聽不見親人的親切呼喚;他們雖然有口,但無法吐露童年的心聲;他們雖然有腳,但卻是“舉步維艱”……他們是這個社會中最為特殊困難的群體——殘疾兒童。曾幾何時,他們的金色童年籠罩了一層濃厚的陰霾,痛苦和迷茫充斥著本該天真無邪、快樂無限的童心。他們多麼渴望與其他小朋友一樣,能得到社會的關愛,過上溫馨的生活;能聽到、見到、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個美麗的世界;能享有明亮的教室、沁人的書香……然而,命運的不幸折斷了他們稚嫩的翅膀,身心的障礙桎梏著他們的自由,天使的夢想瀕臨破滅!

  搶救性康復,可以幫助殘疾兒童恢復或補償功能,提高生存質量,增強社會參與能力,幫助他們將來就學、就業、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及時將他們拯救出痛苦而孤獨的夢魘。但是在貧困殘疾兒童家庭,因康復治療而使家庭揹負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殘致貧”、“因殘返貧”現象尤為突出。許多貧困家庭殘疾兒童因貧困而得不到及時康復,繼而導致殘疾程度加深,引發繼發性殘疾,甚至因此而喪失求學甚至將來就業的機會,亟需藉助社會的力量來為他們提供康復救助,改善他們的生存狀態。據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和全國殘疾人基本服務狀況和需求資訊測算,我省0-15歲各類殘疾兒童共16.709萬人,其中,0-15歲貧困家庭殘疾兒童為6.85萬人。

  扶貧濟困、崇德向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樂善好施、助人為樂,是社會倡導的時代新風,是實踐中國夢的應有之義。國務院《關於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的意見》明確要求,到2020年,“基本實現殘疾兒童應救盡救”,“健全多渠道籌資機制,鼓勵、引導社會捐贈”。

  在此,我們倡議:全省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駐黔官兵,以及華人華僑、對口幫扶城市、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積極參與到“為貧困家庭殘疾兒童捐出一份愛心,奉獻一份真情”捐助活動中來,慷慨解囊,紓困解難,伸出援助之手,獻出一片愛心,點燃一盞希望!以實際行動幫助貧困家庭殘疾兒童走出困境、破繭為蝶、迴歸社會!

  我們堅信:付出的是愛心,收穫的是真情;播種的是善良,收穫的是感恩。有大家的共同參與,點滴善舉也必將匯聚成扶助殘疾兒童的強大洪流,必將重新開啟殘疾兒童家庭的幸福之門,必將助力脫貧攻堅,必將加快全面小康步伐,實現改革發展成果共享。

  我們承諾:一定以公開、透明的方式,搭建好扶貧濟困募捐資金的管理和使用平臺,將您的善舉更直接、更精準、更快捷地傳遞給需要幫助的人,讓全社會的愛心涓涓細流成潮湧。

  愛心無論大小,善舉不分先後。“10·17”,邀你一起,扶貧濟困,奉獻愛心!

  貴州省扶貧開發辦公室

  獻出一片愛心,點燃一盞希望!

  ***二***

  尊敬的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社會各界愛心人士:

  十年寒窗苦讀,一朝大學圓夢。在這個充滿激情與希望的季節裡,又有701名榆社兒女***其中貧困戶子女約200餘名***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實現了金榜題名的青春夢想。在人們為一張張高校錄取通知書歡欣雀躍之時,卻有一部分人正在為昂貴的學費憂心重重:有的因為收入微薄家庭貧困、有的因為天災疾病債臺高築、有的因為父母去逝憐為單親,甚至不幸成為孤兒……十多年的辛勤、汗水與付出,當成功終於降臨的時候,孩子們渴望的眼神中卻流出了心酸的淚水。

  為了落實縣委、縣政府指示精神,給每一位無助的優秀貧困大學新生送去一縷光明和希望,中共榆社縣委組織部、共青團榆社縣委員會、榆社縣扶貧開發協會向全縣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員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發出捐資助學倡議:

  ——請您伸出援助之手,在他們人生的關鍵時刻,用愛心傳遞力量,用善舉托起希望,讓無助的寒門學子鼓起勇氣,用自己的拼博爭得改變命運的機會!

  ——請您伸出熱情之手,為貧困學生捐助一份學費,共同用愛心點燃孩子純真的希望,讓寒門驕子穿越貧困與不幸,讓每一位貧困學子夢圓大學!

  ——請您伸出奉獻之手,發揚大愛無私的奉獻精神,心繫榆社,為貧困大學新生盡一份心,出一份力,這份恩情將永

  駐榆社貧困學子的心田!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奉獻愛心,收穫希望。您的慷慨解囊將被他人銘記,您的樂善好施將永遠被他人尊重;通過您的資助,培養一名貧困大學生,將可能讓一個家庭脫貧致富;您的善舉,可以讓一個面臨失學的孩子圓成才的夢想;您的愛心,也會為您的生活增添一份溫馨的感動。您撒下的是點滴溫情,成就的卻是高尚人生。

  脫貧攻堅,我們先行;捐資助學,愛心無限。“青春牽手寒門學子·愛心同行夢想起航”資助貧困大學新生活動,期待著您的參與!

  愛心單位和個人也可指定捐助物件進行結對幫扶,對口聯絡。所有愛心捐款及發放情況都將通過新聞媒體予以公開,接受社會各界的全面監督。

  ***三***

  社會各界朋友們:

  一年一度盛夏日,又是金榜題名時。當高考的帷幕再次落下,故土的天之嬌子們,面對錄取通知書亦喜亦悲,在他們當中,有許多生活困難、命運坎坷或因疾病所致,生活艱辛……他們雖家庭貧困,但經過努力學習,多年寒窗苦讀後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接受高等教育、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但是高額的學費和拮据的生活卻影響了近在咫尺、觸手可及的夢想……為了幫助這些孩子實現大學之夢,幫助貧困家庭點燃未來的希望,共青團宣漢縣委將繼續組織開展“愛心圓夢·希望永恆”——貧困大學新生資助行動。

  朋友們,伸出您熱情的雙手,加入到愛心助學的行列中來吧!

  生活中最令人感動的,莫過於“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扶貧助困、助人為樂,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心不分大小,您的點滴善舉可以溫暖一個家庭,播種一個希望,改變一個命運,幫助寒門學子成就輝煌美好的未來。您的捐助不僅為他們的成長奉獻一份愛心,而且將激發他們鼓起生活的勇氣,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讓他們重新揚起理想的風帆。您的義舉,不僅會改變學子的一生,讓他和他的家庭充滿希望,而且讓社會更加和諧。為此,我們倡議社會各界人士都來伸出援助之手,獻出一份愛心。讓我們把愛心奉獻匯成巨大的力量,讓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的人們都能分享這份愛的陽光!

  “奉獻愛心,收穫希望”。“愛人者,人恆愛之”。救助一個學生,改變一個人生。或許你的慷慨解囊並不能載入史冊,但“愛心助學”將帶給您無盡的快樂,愛心無止境,助學見真情。讓我們共同伸出援助之手,以拳拳愛心為這些貧困學子撐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愛心圓夢·希望永恆”——貧困大學新生資助行動,真誠期待您的參與!

  ***四***

  親愛的朋友們:

  當您過著健康快樂的生活,享受著生命樂趣的時候,您可知道,在我們身邊還有這樣一位大姐,她的名字叫李海枝,今年44歲,賁紅鎮西樂圖劉五村村民,全家四口人,丈夫在2003年3月在大同煤窯事故中造成全身癱瘓,還有兩個未成年的孩子,這一切都壓在了這個柔弱女人的身上。在這十幾年來雖然艱難卻也把兩個孩子拉扯大,並且都考上了大學,女兒現在在陝西郵電軟體學校上學、兒子在呼和浩特交通職業學校上學。

  十幾年來雖然生活艱難但對癱瘓丈夫的照顧從來沒有間斷過,十年如一日洗臉、餵飯、換洗被褥、按摩身體......

  鄰居常說:“你這樣照顧一個半死不活的人不麻煩?”這時她常掛在嘴上的話是:人窮志不窮、人窮德不能輸,受累死了也不能讓人恥笑。這是一位堅強的女人,為了這個家,打了幾份零工,起早貪黑的掙錢。賁紅鎮及相關部門得知這一情況後,在政策範圍內儘可能給予了照顧和扶持。有人多次鼓動他們去找政府去上訪,丈夫也心疼妻子常發牢騷“就咱們這種情況政府就再不能管一管啦?”丈夫多次有想上訪的念頭都被李海枝拒絕啦。李海枝常說“黨和政府一直在照顧咱們,咱們得有良心、有底線,不能耍無賴。”

  去年5月的一天,李海枝為了生計沒日沒夜的掙錢時,又出了車禍真是禍不單行啊,賠付對方的錢就有十五萬,對於這個脆弱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李海枝為人處世歷來善良誠實,再難她也不會賴賬,四處籌錢終於如數賠付了對方。就是這樣一位品德純良、樸實無華的農村婦女雖然艱難卻努力地盡著為人妻、為人母的責任,用女人柔弱的肩膀支撐起了這個家。但是又要供孩子唸書、又要還錢、自己又有心臟病。這個家庭對她來說實在不堪重負,難以維持!

  我們中華民族素有積德行善、濟貧扶危的傳統美德。人免不了有難,幫助和撫慰他們,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眾人拾柴火焰高,愛心捐助匯暖流”為拯救一個陷入困境的家庭,我們倡議:請伸出友愛之手,獻出一份愛心,幫助李海枝一家渡過難關,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貴在有這份愛心。只要您獻出一份愛心,就給她的家庭多了一份撫慰。也許你們素不相識,但愛心是沒有界限的,有了大家的熱心,關心、支援,我相信李海枝一家一定能渡過難關,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各位同胞們,希望您積極響應倡議書號召,行動起來,伸出援助之手,獻出您的一份愛心吧!

  倡議單位:宣傳部、文明辦、婦聯

  ***五***

  樂善好施、扶貧幫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相互幫助、患難扶持是社會倡導的時代風尚。近日,阿旗總工會結合全旗脫貧攻堅工作,在扶貧聯絡點***賽罕塔拉蘇木查乾花嘎查***新建了“愛心超市”。目前,各種生活物品均已到位,只是缺少過冬禦寒衣物,為此,我們真誠地向全體職工和基層工會職工發起倡議:

  捐一件衣物,獻一片愛心!這個冬天,因為有愛,不再寒冷!希望廣大職工伸出援助之手,把家裡的舊衣物捐贈出來,共同幫助我們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支援解萬難。灑下點滴溫情,成就高尚人生,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人行其善,物盡其用,盡己所能,獻出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