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茶文化相關畢業論文範文

  茶作為一種飲品,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並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茶文化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茶文化畢業論文篇一:《北方茶文化與旅遊資源結合分析》

  摘要:茶文化與旅遊資源的融合作為當代旅遊經濟發展的新形式,將當地茶文化資源與旅遊資源密切結合在一起,極大地促進了現代旅遊業的發展。本文在探討北方茶文化與旅遊資源融合現狀的基礎上,探討茶文化與旅遊資源的融合之路,旨在為我國北方茶文化旅遊的開發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茶文化;旅遊;北方;融合

  隨著我國社會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文化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化休閒遊需求也日益提高,文化與旅遊資源的結合也勢在必行,成為當代旅遊業發展的新領域。我國北方如何將本地茶文化資源與北方旅遊資源融合在一起,形成北方獨具特色,囊括文化休閒與觀光旅遊為一體的文化遊,已成為北方茶葉產地及旅遊地人們思考的問題。

  1茶文化旅遊重要性及北方茶文化旅遊資源

  所謂茶文化旅遊,就是茶葉產地以當地茶文化、茶資源為主題,與本地旅遊資源密切結合形成的新型的文化休閒旅遊方式,其立足於茶葉經濟及茶葉文化,依託當地茶葉種植及生產環境以及茶葉悠久的歷史文化,結合本地茶葉風俗習慣而形成的集文化、休閒、旅遊為一體的多功能性旅遊,對當地旅遊經濟及茶文化宣傳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1.1茶文化旅遊的重要性

  首先,茶文化旅遊是當代社會重要的經濟形式,有助於當地旅遊文化及經濟的發展。茶文化資源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內容,與旅遊資源密切融合,必將成為當地旅遊經濟的龍頭,將茶葉產地、茶葉消費、旅遊消費結合串聯到一起,既能促進茶葉消費也能以茶文化旅遊,帶動其他產業的協同發展,尤其為當地剩餘勞動力解決大量的工作崗位,對解決農村問題具有極大幫助。其次,茶文化旅遊能滿足現代遊客對文化旅遊的心理需求。現代社會旅遊參與者不僅重視物質資源的消費,更在乎文化在休閒旅遊中的欣賞和品位,文化已經成為旅遊最具影響力的內容。茶葉產地的茶文化作為重要的文化組成,不僅能滿足遊客對歷史經典文化的知識需要,也能豐富旅遊文化內涵,促進遊客對文化的參與。最後,茶文化旅遊能夠形成對當地茶葉文化的深度思考。利用茶葉文化與旅遊資源的融合,能為茶文化的宣傳和普及,傳統茶文化的認知,茶文化習慣的養成,茶道思想的深入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徑。

  1.2北方茶文化旅遊資源

  首先,我國北方地大物博,自然環境特點明顯。雖然北方的茶產地相較南方來說,規模較小,茶葉種類有限。但是我國北方如河南、北京、山東等地自古以來就有種茶、產茶的歷史,尤其在河南擁有南北過渡性氣候,生態環境適宜茶文化及茶葉旅遊業的發展。再如山東地區暖溫帶的溼潤,讓山東地區四季分明、雨量和日照都充足,為茶葉生產及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其次,北方茶葉在我國茶葉栽培及茶文化歷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茶聖陸羽就曾在《茶經》中對北方名茶如河南毛尖、山東諸城、日照的綠茶、尤其山東日照的江北地區直到現在仍被認為是“江北綠茶之鄉”。北方茶葉品種雖少,但是茶葉品質不遜於南方,在全國具有較高的市場認知度。尤其河南毛尖綠茶,無論是色、香、味還是影響力都比南方名茶有過之而無不及,多次在國內外茶葉博覽會上榮獲金獎。可見北方和南方相比,同樣具有茶文化必備的茶葉資源基礎。再者,我國北方從90年代起,逐漸開始茶葉博覽會暨茶俗文化宣傳活動,如在北京、天津、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已經舉辦大型茶葉博覽會及茶文化節不下30次,北方茶博會、茶藝茶品展等文化宣傳促進了北方茶葉及茶文化的發展,為茶葉旅遊打下了堅實基礎。最後,北方具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無論是孔子之鄉山東、首都北京或是河南信陽大都具有悠久的歷史文明,具備豐富的旅遊基礎。如山東日照具有獨特海文化,再如天津、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茶俗文化基礎,能讓遊客既能體驗到特定的茶文化,也能感受獨特的旅遊資源。

  2北方茶文化與旅遊融合現狀

  雖然北方具備了開展茶文化旅遊的文化基礎與旅遊資源,但是由於消費者對北方茶文化、北方茶產地規模的誤解,以及茶文化和旅遊業長期的獨立發展,使得北方的茶文化旅遊沒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並未形成強大的市場號召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北方茶文化與旅遊缺乏融合意識

  由於北方茶葉產地規模較南方有很大的劣勢,導致消費者及茶葉產地對北方茶文化資源缺乏正確的認識。雖然北方也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及豐富的茶葉資源,但是我國北方過度關注本地旅遊資源的挖掘,在意識上沒有重視本地茶葉及茶文化資源。例如,我國首都北京,在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視首都文化的宣傳,但是對北京茶葉、茶葉市場及茶文化的開發程度不夠,對大碗茶這一極具北方特點的茶文化只是作為旅遊附屬專案。再如,河南信用雖然具有“茶都”的基礎,但其茶文化一直脫離旅遊文化的範疇,產業開發沒有遊客參與茶文化作為發展方向。

  2.2北方茶文化與旅遊融合形式單一

  當前,我國北方雖然已經逐步開展茶文化旅遊,但是在兩者的結合模式上,仍將茶文化作為附屬產品。我國北方目前的茶文化旅遊,各地實質性的內容雷同,大都以品茶、購茶、茶葉觀賞等初級旅遊融合方式,茶文化的實質性融合程度不高,尤其是沒有形成遊客參與、體驗性的多層次文化旅遊結構,部分茶文化專案稀釋了北方茶文化旅遊內在的核心價值。理性高雅的、代表北方茶葉文化的消費內容至今仍沒有佔據旅遊市場,導致北方茶文化與旅遊內容的融合略顯表面化和低俗化,影響了北方茶葉文化和旅遊資源的高度融合,更影響了北方茶文化的影響力。

  2.3北方茶文化與旅遊缺乏基礎設施

  茶文化與旅遊資源的融合需要的不僅是茶旅遊經營性設施,更包括茶文化及旅遊的配套設施,如茶主題餐廳、酒店及交通、服務設施,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北方茶文化旅遊的發展。甚至某些北方城市單純為旅遊考慮,在生態上缺乏對茶產地及茶文化資源的保護,造成茶葉產地及茶葉資源的生態汙染。如在山東日照和諸城,雖然旅遊基礎設施能夠滿足一般旅遊專案,但是卻沒有為茶葉文化旅遊開展相關建設,茶葉旅遊景點缺乏基礎交通設施,茶葉旅遊服務機構缺乏專業服務人員和設施,茶文化酒店和主題餐廳等經濟實體與南方旅遊城市相比非常稀少,導致了北方茶文化與旅遊因缺乏基礎設施,而難以滿足遊客的需求,影響了北方茶文化與旅遊的融合。

  3北方茶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策略

  3.1樹立茶文化與旅遊資源融合意識

  北方地區要促進茶文化與旅遊業的融合,必須對北方茶葉及茶文化資源形成理性的判斷,充分認識北方茶葉及茶文化的優劣勢,尤其是與南方、華南、西南等茶葉產區相比,挖掘北方優勢點。北方地區的茶葉行業、旅遊行業及政府機構,應該積極地參與到茶文化與旅遊資源融合的研究過程中,對茶文化及旅遊資源內容和專案進行充分論證,對北方茶葉、茶文化、旅遊資源、配套設施等內容進一步研究並有機結合,才能真正的找到北方茶文化與旅遊資源結合的切入點,既能宣揚北方茶葉文化也能符合旅遊經濟發展的規劃。

  3.2推進北方茶文化宣傳

  雖然北方具有豐富的茶葉及茶文化資源,但是相較南方、華南等茶產地影響力稍顯遜色,主要是因為北方茶文化宣傳的力度不夠,宣傳形式單一。如山東、河南、北京、天津等北方省市,由於擁有豐富的歷史遺蹟和旅遊資源,在宣傳上過分傾向於歷史和物理環境的宣傳。所以要想促進北方茶文化的影響力,首先必須改變宣傳思路,在原有旅遊宣傳基礎上,突出茶文化的主體地位,將文化宣傳作為旅遊業的名片。其次,利用北方茶葉集散地的優勢,舉辦茶文化博覽會等形式的文化宣傳活動。北方城市還必須投身於茶文化旅遊的推介活動中,以宣傳活動吸引茶客、遊客等消費者的共同關注。最後北方茶葉產地應利用現代新媒體,如手機、電腦等數字媒體,將茶葉、茶產地的自然資源以多渠道進行宣傳,才能讓潛在的茶愛好者轉變為茶文化的欣賞者和參與者,從而樹立北方茶文化旅遊的新品牌。

  3.3完善北方茶文化旅遊的配套設施

  由於北方受到氣候和茶葉文化發展水平的影響,在茶文化旅遊環境及配套設施上很難與南方等茶產區相比。要想讓遊客在北方的氣候和茶葉文化背景下,參與茶文化旅遊,必須以更加完善和人性化的配套設施以及服務機構吸引遊客。首先,北方茶葉產地應該加大對主要茶產地基礎實施的投資,在交通、住宿、餐飲等方面既要考慮到遊客生理舒適性,也要考慮其心理文化需求。在茶文化及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中,應該將茶產區和茶文化體驗區進行區別對待,讓遊客在不同的環境下獲得不同的服務體驗。其次,建立北方茶文化旅遊的現代化服務機構。北方茶文化旅遊地應該積極探索文化旅遊服務機構的服務內容,以茶文化體驗、茶文化講解、茶藝等服務與傳統導遊內容結合在一起滿足遊客對文化遊的要求。

  4結語

  總之,茶文化與旅遊資源的融合不應侷限於南方等主要茶葉產地,北方地區應該充分認識當地茶文化資源及旅遊資源,在抓住文化旅遊發展的機遇,努力地提高自身對於茶文化與旅遊資源融合發展的認識。在茶文化旅遊發展的意識基礎上,北方地區應該積極地對北方特色茶葉、茶文化進行宣傳,以品牌形象吸引茶愛好者轉變為茶文化旅遊的參與者,同時加大對北方茶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才能實現茶文化與旅遊資源進一步的融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參考文獻

  [1]朱海燕.安化黑茶文化旅遊資源與開發模式探研[J].中國農學通報,2010,***13***:426-430.

  [2]鄭廼輝.關於閩東開發茶業休閒旅遊的思考[J].福建茶葉,2014***06***:47-48.

  [3]範振鋒.嵐山區實施名優茶戰略,創新北方茶葉發展模式[J].中國茶葉,2013***10***:14-15.

  [4].安柏彥,丁明來.山東茶葉市場的特點及發展對策[J].中國茶葉,2014***07***:7-8.

  茶文化畢業論文篇二:《傳統茶文化在環境設計中的作用》

  摘要:茶文化一直以來都是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優秀文化的一個標誌,幾千年來茶文化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國人的生活方式,反映著國人的審美和智慧,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顯現。傳統茶文化與環境設計的結合,不僅為環境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並賦予了設計作品以文化內涵,同時也有利於我國傳統茶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本文從研究茶文化的內涵出發,以家居的設計為例,分析茶文化對現代環境設計所帶來的影響,並進一步分析茶文化在現代環境設計中應用的意義。

  關鍵詞:傳統;茶文化;環境設計;應用

  伴隨著經濟的進步,室內空間設計經歷了快速的發展。但現如今,由於全球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不同地區的獨特文化正受到衝擊,標準化、規範化的商品讓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室內設計呈現相趨近的態勢,而原本個性鮮明、形態各異的區域文化在這種衝擊下出現變化。這種情況不是設計行業所期望看到的,設計界更希望看到的是各種文化百花齊放,帶有國家和民族特色的設計被髮揚光大,可以說文化是設計的生命之源。茶文化是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直至現在,茶文化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因此,研究茶文化並將茶文化運用到室內設計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1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內涵

  中國傳統茶文化泛指與茶有關的文化,包括以茶為媒介進行傳播或者展現的文化,有物質和精神兩種形式。茶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其影響也是十分廣泛,在文明、教育、貿易、醫學等許多領域都體現了其重要的影響作用。從文明程序角度看,茶文化是商品經濟與城市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和階段的產物,我國傳統的茶文化主要體現在品茗歌舞以及詩詞歌賦等方面,側重點在於一個“雅”字。茶文化在我國經歷了上千年的沉澱與積累,在漫長的發展時間裡,茶文化整合了我國傳統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哲理思想,並逐步轉化成了各民族的一種特殊的禮俗,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當中非常重要而又極具特色的分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人們已經將茶葉的種植、採摘、加工製作以及品茶等現實存在的特徵,慢慢的將其上升成為一種高尚的情操與品德,而茶事表演也逐漸演變成為了一項特殊的文化藝術。茶文化經過歷代的發展,在我國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孕育出極其豐富的茶文化成果。例如茶香淡雅溫和,人們便由此引伸出了“和諧”、“幽雅”以及“謙和”等;茶水比較清澈,人們又將其上升到“清廉”、“清心”等;而茶性具有天然與純真的特徵,因此慢慢又引伸出“以茶會友”及“以茶待客”等文化,以茶來表示對人的和氣與親切。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茶文化在我國經過漫長曆史的不斷洗禮與昇華,現在其表現更多的是一種高尚的情操、一種優雅的意境以及對生活的高品質追求。

  2茶文化在環境設計中的運用

  隨著全球資訊迅速傳遞,世界城市面貌及室內裝飾情況越來越趨近,這是文化的交流進步,但也帶來了負面影響,比如視覺感的厭倦,文化個性的消散等。茶文化作為我國特色文化之一,反映著中國人的審美和智慧,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呈現。本文主要以家居空間這一個方面的設計為例,分析茶文化對現代環境設計所帶來的影響。設計師關注更多的是從物質以及造型等方面將茶文化元素運用到現實當中,茶文化元素不僅包含茶葉、茶水、茶具等現實存在的特徵,更多的是這些現實特徵被人們所引伸的含義,例如前文介紹到的“和諧”、“優雅”、“清廉”、“天然純真”等,這些都是我國茶文化元素最重要的體現,更是設計師在環境設計過程中需要學習和思考利用的。現代人的家居空間主要包含客廳、書房以及臥室,因此,後文也將主要探討茶文化在客廳、書房以及臥室設計中的運用。中國人歷來講究客廳的裝飾,這是因為客廳是待客的主要場所,是主人的臉面,反映出主人文化素養、內涵品質、喜好以及身份的象徵,將茶文化元素融入到客廳設計中會極大地提升客廳的藝術性。客廳的設計要首先注意顏色的選擇,確定顏色基調後再用傢俱造型、圖案加以配合,傢俱的選擇要因空間大小而具體確定。客廳一般會放置沙發和電視,二者的背景是裝飾的一個重點。背景可選擇中國古典氣息濃郁的紅木搭配淺色條紋瓷磚,有很好的視覺效果。客廳的吊頂、牆面這樣的包圍介面是文化設計的基礎依託,可以選擇差色格子圖案為基本圖案,強調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不失現代感。客廳的沙發選擇以紅色實木沙發為好,配合綠色盆景及中大型陶瓷器皿,處處洋溢著我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特徵,如果在客廳窗臺邊放置兩盆濃綠的茶樹,那麼整體又會透露出古典與和諧之美,這也正是我國茶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在中國人居住的屋子裡,除了客廳是主人最為倚重的地方之外,還有一個地方主人同樣會讓其充分反映自身的文化素養、內涵品質以及喜好,這就是書房。雖然現代人居住的商品房已經淡化了書房,但是對於一些需要精心設計的大房子,書房還是必不可缺的。自古以來,書房就是房屋主人在家中工作和學習的場所,良好的書房環境對房屋格調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書房中擺放的物品不宜過多,書櫃是書房中佔地較大的傢俱,同時也起到背景裝飾的作用,書櫃造型可選用輪廓明朗的博古架或其變種,材料以木質為最佳。搭配雕花的書桌、座椅,牆面點綴一些字畫,書房所應有的文化厚重感便躍然而出,房屋主人在這裡“以茶會友”當別有一番風味。所謂安居樂業,自然不能缺少臥室。臥室是房屋內休息的場所,私密性相比其他空間要更高。床是臥室的標誌性物品,選一個復造型古又簡單的四角立柱床,如果個人喜歡再配上宮燈,別有一番趣味,臥室的牆面可選擇帶有古風氣息的桌布,地板以暗色實木地板為宜,整個空間清幽高雅,遮蔽了現代住宅的生硬和格式化,營造一個文化感很強的私密空間,而幽雅亦是我國傳統茶文化的內涵之一。

  3茶文化在現代環境設計中應用的意義

  中國傳統的茶文化在現代環境中的應用不僅僅是在傢俱設計中體現,其在我們生活、工作、旅行的方方面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意義。中國傳統茶文化不僅促進了環境設計的發展,同時現代環境設計也是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光大,而最終就是可以讓中國傳統茶文化和現代環境設計實現充分的融合。

  3.1中國傳統茶文化促進環境設計的發展

  環境設計是設計師利用其所掌握的各種技術方法以及表現方式等,以此創造出富有個性特徵的藝術作品,環境設計作品的質量不僅受設計師個人的設計水平影響,同時也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傳統的茶文化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我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蘊與哲理思想,長久以來對我國環境設計風格也具有較大的影響,並推動著我國環境設計的創新與發展。在環境設計方面,我國傳統茶文化不僅為設計師提供了充分而廣泛的創作素材與靈感,同時也賦予了設計作品以文化內涵,進而提升和滿足了居住者的審美與居住需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居住空間的審美與要求越來越高,現代環境設計中加入了自然、生態、等文化理念,既滿足了居住者的審美要求,同時也體現了傳統茶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

  3.2現代環境設計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茶文化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也加速了碰撞與融合,因此,文化的傳承顯得越發重要,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加需要傳承與保護。此外,現代環境設計對多元文化的設計要求也隨之提高,現代人審美觀念與需求也在與時俱進的發展,環境設計的文化內涵也在逐步創新與變化當中。我國茶文化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且極具民族色彩,數千年以來對人們的思想及其行為產生了比較重要的影響。因此,在繼承和發揚我傳統茶文化時,還需深入瞭解和研究其本質與內涵,並將其融入到現代設計藝術當中,實現文化與設計藝術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獨具中國傳統茶文化特色的現代環境設計。

  3.3促進環境設計與茶文化的融合

  我國傳統儒家思想十分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學,推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在我國傳統茶文化中也深有體現,同時也與我國現代環境設計的理念不謀而合。將茶文化應用在環境設計中,不但能豐富和突出設計作品的表現力,同時也能為人們創造一個輕鬆愜意的心靈慰藉場所。

  4結束語

  我國傳統茶文化經過數千年的沉澱與發展,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並深深的根植在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當中。傳統茶文化與現代環境設計相結合的方式,既能讓傳統茶文化充滿活力與勃勃生機,有利於茶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同時也給現代環境設計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併為其提供了豐富的設計素材。面對新時代的發展要求,設計師在提升自身設計水平的同時,還應認真學習和研究包括茶文化在內的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以設計出充滿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又能滿足人們審美與居住要求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屠辰飛.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才智,2014***36***:314-314.

  [2]谷林.傳統文化元素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J].包裝世界,2010***6***:66-67.

  [3]鄒明華.養生、修性、怡情、尊禮———論中國茶文化的內涵[J].農業考古.1994***2***:56-61.

  [4]餘閱.中國茶文化研究的當代歷程和未來走向[M].江西社會科學.2005,***7***:7.

  [5]姚鵬.符號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和創新[J].文教資料,2006***23***:88-89.

  [6]餘沙沙.茶文化旅遊研究[D].四川師範大學,2014.

  [7]餘悅.中國茶文化研究的當代歷程和未來走向[J].江西社會科學,2005,07:7-18.

  [8]黃曉琴.茶文化的興盛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D].浙江大學,2003.

  茶文化畢業論文篇三:《通識選修課茶與茶文化課程教學模式研究》

  摘要:闡述開設通識選修課“茶與茶文化”課程的重要意義,並結合教學實踐,通過對課程定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設計與改革,注重培養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以期探討一種適合高校通識選修課的教學模式,為加強高校通識選修課的建設提供參考,從而全面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質量。

  關鍵詞:高等教育;通識選修課;茶與茶文化;教學探索

  通識選修課的目的在於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1],目前已逐漸成為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識選修課能滿足學生廣泛的興趣需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在優化學生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方面是必修課無法替代的。同時,通識選修課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和辨別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符合社會對複合型人才的需要[2]。為滿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實現通識教育目標,國內外的各個高校都自主開設了涵蓋文理綜合等各個領域的通識選修課,使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有機會學習其他專業課程與知識。重慶師範大學順應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也開設了通識必修課和通識選修課。其中,通識選修課分為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經濟管理、藝術體育和外語五大類。但是,目前在教學過程中通識選修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師和學生對通識選修課的定位不清;通識選修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缺乏有效性等。通過3年的教學改革實踐,筆者就高校開設通識選修課“茶與茶文化”教學實踐過程進行改革與實踐,並已初見成效。

  1教學內容體現通識選修課的特性

  與專業選修課需要講授精深的專業知識不同,開設通識選修課的目的在於提升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筆者在選擇和講授通識選修課“茶與茶文化”教學內容時把專業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嘗試通過主題講座的形式來講解各部分內容,把培養學生掌握茶的基本知識和茶文化的內涵,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作為重點,同時兼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課程的組織體系和各個教學環節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努力尋找學生知識、素質、能力的增長點。把課程與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的提升聯絡起來,而不是滿堂灌授專業知識。

  2綜合利用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

  採用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的課題理論教學,可以使教學方式多樣、教學內容豐富,提高教學效果[3]。例如,在講授“六大茶類”時,可以通過現場沖泡茶葉的形式,讓學生更直觀的觀察各類茶的幹茶、葉底和茶湯的外形、香氣、湯色等品質特徵,教會學生如何利用感官鑑別和選購各類名茶;通過播放視訊的形式,講授茶葉從採摘到製作加工的工藝流程及方法;通過故事講授的方式,講解各類名茶的名字來源與歷史傳說,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圖片展示的方式,講解各類名茶的茶區分佈,讓學生對課本知識有更為直觀和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可以通過製作動畫等多媒體課件,動態地演示茶葉中特性成分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另外,為了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絡起來,教學過程中不斷蒐集當前與茶及茶文化相關的新聞、法律和國標變化等內容。例如,引入王老吉與加多寶之爭、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公佈對茶飲料的影響等內容,鼓勵學生課後查閱、課堂討論,將課堂講授和課後自學相結合。

  3採用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豐富教學內容

  通識選修課是各個專業的學生自由選課,學生來源複雜,相關專業基礎知識掌握參差不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顧及大多數人的實際情況。另外,很多學生對通識選修課不夠重視,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整合教學內容,摒棄了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將“茶與茶文化”教學內容以講座的形式進行教學。同時,設計豐富多彩的非課堂教學形式服務於課堂教學,讓學生參與課堂、課外實踐活動和開放實驗等環節,各環節相互補充,形成有機的整體。教學內容消化吸收了若干相關教材和圖書資料,分為“茶史漫話”“茶葉的分類及加工”“茶與健康”“茶葉的鑑賞與評定”“茶藝與茶道”和“各民族茶文化”六大主題講座,基本涵蓋了茶葉基礎知識和茶文化的各個方面。每個專題講座都圍繞茶與茶文化,但相對獨立,前後的關聯性弱化,學生即便因故耽誤某次課也不會影響對後續課程的理解。另外,引入PBL教學法、微課教學法等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參與課堂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PBL教學中,教師先給出題目,學生自由結合組成學習小組,通過查詢文獻,在充分研究某一與茶及茶文化相關具體問題的基礎上,做大約10~15min有針對性的講座。其他組的學生進行提問和討論,最後得出結論,教師進行點評和補充,幫助學生總結提高[4]。這種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方式,將視訊、新聞和討論相互穿插,教師、學生充分互動,不斷有新鮮的東西衝擊學生的視聽神經,課堂的互動環節也不斷調動他們的大腦去思考、總結和表達。

  4實施多元化的考試方式

  通識選修課一般的考試方式多分為論文形式和開卷考試。論文形式的考試方式通常是由任課教師給出1個或幾個與課程內容相關的題目,學生在課堂學習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課後查閱一定量的資料之後寫出論文作為課程結課試卷。主要是考核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查閱文獻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開卷考試重在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題目型別主要以簡答題和論述題為主。這2種考試方式雖然都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間,有利於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己的能力、發揮自己的水平。但是,這2種考核方式都是主觀題,需要任課教師根據自身對論點的理解給出分數,沒有統一的標準,難免出現不公平的現象。在“茶與茶文化”課程考試改革探索中,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課程自身的特點,筆者採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具體來說,改變過去比較重期末輕平時的狀況,採取形成性考試與終結性考試相結合的方式,突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首先,豐富期末考試內容,強調綜合與應用。課程按照百分制進行考核,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各佔50%。期末考試實行開卷考試,主要考察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創新能力。其中,填空題佔10%,選擇題佔10%,名詞解釋題佔10%,判斷題佔10%,簡述客觀性題佔10%,綜合分析與案例等主觀性試題佔50%。其次,提高平時成績比例,強調創新與實踐。平時成績佔總成績的50%,由小組討論、課後作業和考勤3部分組成,提高學生對平時考核的重視。

  5結語

  通識選修課“茶與茶文化”課程是一門講授傳統中華茶文化和現代茶科學研究的課程,教學物件多為大一以上各個專業的大學生。課程制定了教學大綱、課程簡介、授課計劃並詳細編寫了該通識選修課的教案,授課20學時,計1分。經過教學改革後,從學生網上選課的情況來看,從2013—2014學年第一學期到2015—2016學年第一學期,每學期的選課學生都在90人***只開設了1個班,每個班最多隻能報90人***,課程好評率在95%以上,說明課程教學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希望本課程的改革能輻射影響其他通識選修課,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以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黃坤錦.大學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規劃[J].北京大學教育論壇,2006***3***:31-33.

  [2]張旋,姜洪雷,孫立芹.基於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通識選修課教學模式的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4***4***:75-77.

  [3]張磊,柳紅東.食品原料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J].農產品加工,2015***2***:78-79.

  [4]張磊,柳紅東.PBL教學法在食品原料學教學中的應用[J].農產品加工,2015***3***: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