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常見的穴位

  鍼灸理療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我國古代的鍼灸、推拿、拔罐、氣功等療法一直沿用至今。下面小編帶你瞭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1、 氣門 經穴性質,氣分為先。少商宣洩肺氣,膽俞降洩肝膽。公孫降脾胃氣逆而止嘔,豐隆降肺氣定喘而化痰。聞之經渠能降肺氣而治氣逆,天突降逆氣而定哮喘。巨闕治逆道而開胸滿,隱白治咳逆而升陷陽。大腸俞疏通腸胃之氣化兮而潤便燥,膀胱俞疏通膀胱之氣化兮而利小便。是以曲池行氣,雲門開胸。陽陵泉有行氣導洩之效,厥陰俞有治胸滿嘔吐之功。抑又聞肝俞治肝,肺俞理肺。欲調腸胃之氣求內庭,理肺氣以中府。氣海膻中專治一切氣病,上中下脘乃脾胃之氣疾。常聞足臨泣洩肝降逆以定喘,足三裡升氣降逆而調中。調和衛氣有大椎,行氣下氣尋照海。商陽洩腸,內關調胃。合谷瀉肺氣之鬱結,肺俞降肺氣之上逆。

  2、 血門 穴有血門,亦當牢記。一切血病膈俞饒,大便膿血腹衰治。原夫委中清血中之毒,行間行淤可破血結之證。天樞足三裡破淤理血有治吐血咳血行血之效,太沖三陰交通經行淤尤有清血涼血固血之功。咳血咯血肺俞太淵宜審,嘔血咳血心俞肝俞同攻。月經不調自有地機血海,漏血不止無不交信合陽。鼻衄二間極效,牙衄合谷最良。月事不行照海灸,吐血不止尺澤攻。迎香氣戶能治鼻衄不止,十二井十宣能使氣血通流。血崩漏血求大敦,調經行淤曲池針。吐血咳血有魚際,齒衄鼻衄求內庭。中極關元婦人血癥為主,氣海陰交施功效亦同。若能因症配合而施治,針到病除顯奇功。

  3、 虛門 虛者補之,穴要審真。隱白補脾益腎,地機補脾益精。益精氣之不固漏谷去取,補氣血之不足心俞下針。原夫脾胃虛弱補使上中下脘,飲食不化脾俞胃俞同功。陽氣欲脫神闕灸,虛損勞弱天樞攻。治虛勞肺萎魄戶好,止陰虛盜汗間使高***佐太溪、陰郄***。聞之膏肓俞益精氣而補虛損,中膂俞止消渴而益腎陰。補腎益精命門腎俞宜審,養津益液太淵少衝同針。大便閉結支溝取,虛熱煩渴湧泉清。抑又聞丹田***關元***固下元益精氣而補虛損,氣海固下元助陽氣且滋腎陰。補肺治虛勞以肺俞,補中益脾陽以公孫。太沖曲泉與行間補血而養肝,太溪復溜連交信滋陰而補腎。中極固下元虛冷,曲骨補真氣而益精。肝俞補肝血,上廉溫胃津。足三裡益氣而補脾胃,三陰交生氣血而補三陰。此是實踐特效穴,必須師傳始得真。

  鍼灸的治療作用

  疏通經絡

  疏通經絡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鍼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療的作用。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執行氣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經絡不通,氣血執行受阻,臨床表現為疼痛、麻木、腫脹、瘀斑等症狀。鍼灸選擇相應的腧穴和針刺手法及三稜針點刺出血等使經絡通暢,氣血執行正常。

  調和陰陽

  鍼灸調和陰陽的作用就是可使機體從陰陽失衡的狀態向平衡狀態轉化,是鍼灸治療最終要達到的目的。疾病發生的機理是複雜的,但從總體上可歸納為陰陽失衡。鍼灸調和陰陽的作用是通過經絡陰陽屬性、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完成的。

  扶正祛邪

  鍼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機體正氣及驅除病邪。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正邪相爭的過程。鍼灸治病,就是在於能發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鍼灸的注意事項

  1.過於疲勞、精神高度緊張、飢餓者不宜針刺;年老體弱者針刺應儘量採取臥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輕。

  2.懷孕婦女針刺不宜過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宮收縮的穴位如合谷、三陰交、崑崙、至陰等禁止鍼灸。

  3.小兒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針。嬰幼兒囟門部及風府、啞門穴等禁針。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發性出血,損傷後不易止血者,不宜針刺。

  5.面板感染、潰瘍、瘢痕和腫瘤部位不予針刺。

  6.眼區、胸背、腎區、項部,胃潰瘍、腸粘連、腸梗阻患者的腹部,尿瀦留患者的恥骨聯合區針刺時應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誤傷重要臟器。

  7.針刺對某些病症確實有極好的療效,但並非萬能,特別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療,應根據情況及時採用綜合治療,才能更有利於病人,也可充分發揮鍼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