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讀書筆記3篇

  白楊讀書筆記1

  矛盾老先生寫的《白楊禮讚》曾讓我久久回味,是啊!白楊樹的精神的確令人佩服。但是。最後一段我是不怎贊成的:

  “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讚美那貴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頎的***,去鄙視這種極其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樹吧,我要高聲讚美白楊樹!”

  讀了這一段,讓我很感不爽:為什麼要讓“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去讚美白楊樹呢?為什麼又讓他們“去鄙視”白楊樹呢?我想,當時矛老先生只是一時苦於找不到對比組,而粗略地找了楠木作反面樹種,儘管矛老先生還在後面加了句“那也是直挺秀頎的”,但我仍覺得楠木不能作為反面樹種,理由有2:

  【1】在當時,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並不會看不起、賤視白楊樹。相反的,那些像白楊樹的人也不會鄙視白楊樹,相反的還會羨慕,甚至還希望得到楠木,只是能力有限而已!

  【2】楠木是不易生長,但它長得結實、實在,且也如矛老先生所言“那也是直挺秀頎的,”它雖長得不快,但也不能用它去比喻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況且它有著像愛因斯坦般的本質:長得不快,但它長得充實無虛,這也是它之所以能成為名貴木材的原因之一。然而,相比之下,白楊樹有外在的美,但內不充實,木質較之楠木還極為疏鬆,不實在!所以,如果說楠木不比白楊樹,我是不怎贊成的。

  但是,楠木之所以“被貶”,是因為它不易生長,且不普遍;但白楊樹之所以易生存、普遍,那是因為它木質鬆、好成活。但總的來講,它們也各有優點,也各有缺點,我在這也不好多說誰對誰錯,呵呵~這不正符合“各有所長、人各有思”嗎?

  白楊讀書筆記2

  前幾天,我們學了《白楊》這篇課文。它是當代作家袁鷹的作品。

  表面上看這篇課文在描寫白楊,但是深入觀察,深入思考,其實它是在讚揚、歌頌了紮根西部的建設者博大的胸懷。爸爸對孩子們說的那句話使我深受感動。讚美白楊樹堅強不動搖的精神。這句話是爸爸看到戈壁灘上高大挺秀的白楊樹而觸景生情,以白楊樹勉勵自己紮根邊疆,建設邊疆,像白楊一樣堅強不動搖。

  文章的最後的一段,只所以陷入沉思。是因為他擔心生活在北京無憂無慮的孩子們,不僅不能接管新疆建立者這種重大的任務,就連新疆那艱苦的生活都挨不住。可是當他看見白楊樹旁邊的小白楊,應風沙成長起來的小白楊樹。他就相信他的孩子一定可與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

  從這段可以看出,父親對祖國的付出多大。雖然祖國把它發配到邊疆工作,但他沒抱怨半句,他不僅要把自己奉獻給祖國,換要把自己的孩子也奉獻給祖國。假如我是他父親,我死都不會去邊疆,更別說把孩子接過去。但學了這篇課文,我會學習“父親”這種精神,還要發揚光大。

  我知道了:做一個人,就要堅強,不軟弱,不動搖;從小做一個愛國志者,愛自己的國家,認真學習,長大以後把祖國發揚光大,讓祖國變得更加繁榮富強。

  白楊讀書筆記3

  前幾天,我們學了《白楊》這篇課文。表面上看這篇課文在描寫白楊,但是深入觀察,深入思考,其實它是在讚揚、歌頌了紮根西部的建設者博大的胸懷。

  在文章的十四自然段,爸爸對孩子們說的那句話:“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他,他就在哪兒很快的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他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這句話使我感受深刻。“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一是堅強不動搖,“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這句話是爸爸看到戈壁灘上高大挺秀的白楊樹而觸景生情,以白楊樹勉勵自己紮根邊疆,建設邊疆,像白楊一樣堅強不動搖。說楊樹,也是在讚美千千萬萬邊疆建設者,是借物喻人。

  文章的最後的一段,只所以陷入沉思。是因為他擔心生活在北京無憂無慮的孩子們,不僅不能接管新疆建立者這種重大的任務,就連新疆那艱苦的生活都挨不住。可是當他看見白楊樹旁邊的小白楊,應風沙成長起來的小白楊樹。他就相信他的孩子一定可與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從這段可以看出,父親對祖國的付出多大。雖然祖國把它發配到邊疆工作,但他沒抱怨半句,他不僅要把自己奉獻給祖國,換要把自己的孩子也奉獻給祖國。假如我是他父親,我死都不會去邊疆,更別說把孩子接過去。但學了這篇課文,我會學習“父親”這種精神,還要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