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八年級上冊古詩詞理解與賞析之杜甫詩三首

  杜甫,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杜甫詩三首知識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杜甫詩三首知識點1:望嶽

  1.本詩的作者是 唐 代偉大的“詩聖” 杜甫 。

  2.分析本詩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通過描寫泰山的神奇秀麗,表達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以及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

  3.這首詩頷聯是描寫近望泰山所見的景物,請簡要分析“鍾”“割”字好在何處。

  ①“鍾”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將神奇秀麗集中於泰山,運用擬人,將大自然寫的有情,生動形象的寫出大自然的神奇秀麗,抒發了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②“割”是“分開”的意思,寫出了泰山將山南北的陽光切斷形成兩種不同的自然景觀,突出了泰山隱天蔽日的奇險,抒發了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已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試分析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雄心和氣概?並品析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實現自己遠大抱負的雄心壯志。

  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艱難險阻,奮力登上“絕頂”,才能享受“一覽眾山小”的勝利的喜悅。

  5.描繪畫面“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於泰山,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切斷,一面明亮,一面昏暗,形成兩種不同的自然景觀。

  杜甫詩三首知識點2:春望

  1.本詩的作者是 唐 代偉大的“詩聖” 杜甫 。

  2.分析本詩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通過寫長安城淪陷的破敗景象,抒發了詩人感時憂國、恨別思家的情懷。

  3.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繪了什麼情景?有什麼作用?

  國都淪陷,城池殘廢,雖山河依舊,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這兩句詩用春草的茂盛反襯城中的蕭條景象,突出了感時憂國、恨別思家的情感。

  4.賞析“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 “破”“深”二字的表達效果。

  “破” 是淪陷的意思,山河雖在,但國都已淪陷,“破” 字突出戰亂危害,以景襯情,突出作者的感時憂國、恨別思家的情感。

  “深”是茂盛的意思,寫出了長安城春天亂草遍地,樹木蒼蒼的蕭條景象,“深” 字寫出了戰亂的危害,以景襯情,突出作者的感時憂國、恨別思家的情感。

  5.從修辭手法角度賞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感傷國事花也落淚,悵恨親人離別,鳥啼令我心更亂。這句運用擬人的手法。借景抒情,生動形象的表達了詩人感時憂國、恨別思家的情感。

  6.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畫面,並揭示詩句的含義。

  畫面: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的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白髮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的無法梳髻插簪。

  含義:運用細節描寫,含蓄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感時憂國、憂國思家的情懷。

  杜甫詩三首知識點3:石壕吏

  1.本詩的作者是 唐 代偉大的“詩聖” 杜甫 。

  2.分析本詩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全詩通過敘述差吏乘夜捉人,連衰年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達了詩人對時局、對國家的擔憂,對人民遭受苦難的深切同情。

  3.本詩的題目是“石壕吏”,但對詩起決定作用的小吏卻是略寫,詳寫的是老婦人,這是為什麼?

  詳寫老婦人,用老婦人的直接控訴,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戰爭政策給勞動人民帶來的災難,更形象地表達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4. 老婦向官吏訴說家中的悲慘遭遇,目的是什麼?

  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於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婦無可奈何自請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