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水患與流域人口超載閱讀練習及答案

  長江水災的重要原因,除了直接的氣象原因外,還應看到沿江嚴重的人口超載。長江流域過多的人口勢必向環境過度索取資源,比如森林的砍伐量遠大於生長量,植被覆蓋率顯著下降。以下是小編給你帶來的,希望能幫到你。

  《長江水患與流域人口超載》閱讀材料

  長江水患與流域人口超載

  ①去年長江水災的重要原因,除了直接的氣象原因外,還應看到沿江嚴重的人口超載。目前長江流域人口總量已大大超過亞馬孫河、尼羅河與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江河流域人口的總和,而那三條河的徑流總量是長江的5倍,流域面積超過長江的7倍。過多的人口勢必向環境過度索取資源,比如森林的砍伐量遠大於生長量,植被覆蓋率顯著下降。據資料記載,1957年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為22%,水土流失面積佔流域總面積20.2%;1986年,森林覆蓋率 a 10%,水土流失面積卻上升到長江流域總面積的41%。目前的長江已經變成了第二條黃河,甚至後來居上了。正是流域生態的破壞 b 了水患,去年長江洪峰流量雖大,但並非最大。以宜昌水文站記錄資料為例,去年最大洪峰流量為56400立方米每秒,而歷史記載的最大洪峰流量超過 6萬立方米每秒的 c 有23次,去年洪峰流量雖不是最大,但卻連續創下新的水位歷史記錄。這一現象只能用上游森林面積的 d 減少這一原因來解釋。據水利專家調查、研究與測算,1萬畝森林的蓄水能力相當於一座蓄水量為100萬立方米的水庫。

  ②比植被破壞更為嚴重的是人與湖爭地,導致湖泊蓄水面積大大減少,湖群消失。長江中下游發育著我國最大的淡水湖群。這一湖群__________________。據統計記載:19世紀初,洞庭湖面積廣達6000多平方公里。若干年來,因圍湖造田及泥沙淤積,使洞庭湖的面積下降到1984年的2145平方公里,歷史上的九百里洞庭於是把第一大淡水湖的桂冠讓給了鄱陽湖。然而,鄱陽湖同樣是厄運難逃,40年中湖水面積縮小了1/5以上。

  ③洞庭湖、鄱陽湖與江漢湖群,50年代以來喪失淡水貯量350億立方米以上,超過了兩座正建的三峽水庫防洪庫容。嚴重的水土流失,已使長江流域塘堰容量被泥沙淤積了一半以上,中小水庫淤積減少庫容1/4-1/6。長江干流河道的不斷淤積,造成了荊江段的“懸河”。每到洪期,洪水全靠大堤挾持,洪水水位高出兩岸數米到十幾米。

  ④可見,人口問題,尤其是目前我國很多地區人口超載的情況下,確實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問題。在災後重建家園的過程中,必須將這一因素考慮在內,不可重走人口失控——生態破壞——災難加劇的老路子。

  《長江水患與流域人口超載》閱讀題題目

  1.在第①段中a、b、c、d處依次應填入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加劇 急劇 僅有 至少 B.僅有 加劇 至少 急劇

  C.急劇 至少 僅有 加劇 D.至少 加劇 急劇 僅有

  2.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第①段的內容***3分***

  3.按文意在第②段空白處應填入的句子的順序正確的一項是***2分***

  ***1***調節洪峰 ***2***與長江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 ***3***容納百川

  A.***1******2******3***    B.***2******3******1***

  C.***3******1******2***    D.***1******3******2***

  4.為什麼說人與湖爭地是造成長江水患的原因之一?***3分***

  5.舉例列舉本文所使用的三種主要的說明方法:***3分***

  6.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長江流域的人口比亞馬孫河、尼羅河、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河流域人口的總和還多出許多。

  B.1986年,長江流域水土流失的面積比1957年增加了20.8%。

  C.去年長江宜昌洪峰流量不是最大,但是宜昌水位比歷史上的最高水位還要高。

  D.洞庭湖的面積,1984年比19世紀初減少了3855多平方公里。

  7.讀了這篇文章,你認為要根治長江水患應注意解決哪幾個問題?***4分***

  《長江水患與流域人口超載》閱讀題答案

  1.B

  2.人口超載,過度索取森林資源,造成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下降,生態環境被破壞,加劇了水患。

  3.C

  4.因為圍湖造田,泥沙淤積使湖群消失,湖泊蓄水面積大大減少。

  5.列數字,如據資料記載,1957年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為22%,水土流失面積佔流域面積22.2%……作比較,如目前長江流域人口總量已大大超過亞馬孫河、尼羅河與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河流域人口的總和。舉例子,如:以宜昌水文站記錄資料為例,去年最大洪峰流量為56400立方米每秒,而歷史記載的最大洪峰流量超過6萬立方米每秒的至少有23次。

  6.B

  7.要點:1.控制人口 2.植樹造林增加森林覆蓋率,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 3.退田還湖,增強湖泊的洩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