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閱讀答案

  人生在世,何必成個什麼器,做個什麼家呢?只要活得灑脫自在,豈非勝似一切?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閱讀材料

  近來,我閒讀《論語》這一部聖人之言,發現孔子乃是一個相當灑脫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倫,是一種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實對功利的態度頗為淡泊,對於倫理的態度又頗為靈活。這兩個方面,可以用兩句話來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個讀書人。一般讀書人寒窗苦讀,心中都懸著一個目標,就是有朝一日能夠成器,即成為某個方面的專家,好在社會上混一個穩定的職業。說一個人不成器,就等於說他沒有出息,這是很忌諱的。孔子卻坦然地說,一個真正的人本來就是不成器的。確實有人譏他博學而無所專長,他聽了之後自嘲說,我就以趕馬車為專長吧。

  其實,孔子對讀書人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張讀書要從興趣出發,不贊成為求知而求知的純學術的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又主張讀書是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種沽名釣譽的庸俗文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他一再強調,一個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實學,而無須在乎外在的名聲和遭遇。

  “君子不器”這句話不僅說出了孔子的治學觀,也說出了他的人生觀。有一回,孔子與他的幾個學生子路、曾皙***名點***、冉有和公西華一起聊天,讓他們談談自己的志向。其餘三人分別表示想做軍事家、經濟家和外交家,只有曾點說,他的理想是“暮春時節,換季的春服穿上了身,約上五六個青年人,六七個少年人,在沂水裡洗一洗,在舞雩壇上吹吹風,然後唱著歌回家。”孔子聽罷,喟然嘆曰:“我和曾點想的一樣啊!”聖人這一嘆,活脫脫地嘆出了他的未染的性靈,使得兩千年後一位最重性靈的文論家大受感動,竟改名為“聖嘆”,以志紀念。人生在世,何必成個什麼器,做個什麼家呢?只要活得灑脫自在,豈非勝似一切?

  學界大抵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於什麼是“仁”,眾說不一,但都不出倫理道德的範圍。孔子重人倫是一個事實,不過他到底是一個聰明的人,而一個人只要足夠聰明,就決不會看不透一切倫理規範的相對性質。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這句話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備條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歸結為忠恕二字,其實孔子決不主張愚忠和濫恕。他總是區別對待“邦有道”和“邦無道”兩種情況的。“邦無道”時,能逃就逃,逃不了則少說話為好,會裝傻更妙***“愚不可及”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其本義不是形容愚蠢透頂,而是孔子誇獎某人裝傻裝得高明極頂的話,相當於鄭板橋說的“難得糊塗”***。他也不像基督那樣,當你的左臉捱打時,要你把右臉也送過去。有人問他該不該“以德報怨”,他反問:那麼用什麼來報德呢?然後說,應該是用公正回報怨仇,用恩德回報恩德。孔子實在是一個非常通情達理的人,他有常識,知分寸,絲毫沒有偏執狂。“信”是他親自規定的“仁”的內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說:“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徑。要害是那兩個“必”,毫無變通的餘地,把這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還反對遇事過分謹慎。我們常說“三思而後行”,這句話也出自《論語》,只是孔子並不贊成,他說再思就可以了。

  也許孔子還有不夠灑脫的地方,我舉的只是一面。有這一面畢竟是令人高興的,它使我們可以放心承認孔子是一位夠格的哲學家了,因為哲學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麼會一點不灑脫呢? ***本文略有刪改***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閱讀題目

  小題1:依據全文的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的內涵。***6分***

  小題2:文中第五段“倫理規範的相對性質”的含義是什麼?***2分***

  小題3:文中列舉的孔子的哪些觀點能夠說明“倫理規範的相對性質”?***6分***

  小題4:文章從“君子不仁”和“君子不器”兩個方面來闡述“孔子乃是一個相當灑脫的人”的,你能提供另外的理由來支援或反對作者的看法嗎?***4分***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閱讀答案

  小題1:君子不器:君子讀書要從興趣出發,目的是完善自己,獲得真才實學,而非謀取功名***即孔子的治學觀***;君子為人要活得悠閒自在,不必成名成家。***即孔子的人生觀***君子不仁:君子不把“仁”當作理想人格的必備條件,應該有分寸不偏執。

  小題2:要點:倫理規範是做人的道德標準,但又有靈活變通的餘地。

  小題3:文中列舉的觀點有:“忠恕”是“仁”,但孔子決不主張愚忠和濫恕。“以德報怨”是“仁”,但孔子主張更應該用公正回報怨仇。“信”是“仁”,但“信”也要有度。“思”是必需的,但不必過分謹慎,“再思”就可以了。

  小題4:.支援的理由:①對曾點描繪的“隱逸之樂”的讚歎,體現了孔子在仕進艱難、抱負難展的狀況下的退隱願望。②孔子“惡果敢而窒者”,窒即固執不通,孔子厭惡死板板,不懂變通的人。

  反對的理由:①該擔當的職責,孔子毫不含糊,比如周遊列國,試圖恢復周禮,儘管屢受嘲弄,依舊知其不可而為之。②對弟子違反道義原則,批判毫不留情,如:“季氏富於周公,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孔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③同樣對違禮或僭禮的行為,孔子也深惡痛絕之,如“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