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大庾嶺北驛閱讀答案

  《題大庾嶺北驛》是唐代詩人宋之問的作品。此詩通過描寫詩人在流放途中所見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抒發了詩人對官場坎坷的慨嘆和思念家鄉的感情。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題大庾嶺北驛》閱讀材料

  題大庾嶺北驛

  宋之問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注】此詩大約是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宋之問被貶瀧州***今廣東羅定東南***途經大庾嶺北驛時所作。

  《題大庾嶺北驛》閱讀題目

  6.請發揮想像,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詩歌前五六句展現的畫面。***3分***

  7. 全詩寫的是“愁”,卻未著一“愁”字。請結合詩歌最後兩句,說說詩人是如何寫“愁”的?***3分***

  《題大庾嶺北驛》閱讀答案

  6.黃昏到來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靜得令人寂寞,林間瘴氣繚繞,一片 迷濛。

  7.最後二句,詩人又從寫景轉為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願:“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明晨踏上嶺頭的時候,再望一望故鄉吧!雖然見不到她的蹤影,但嶺上盛開的梅花該是可以見到的!

  《題大庾嶺北驛》賞析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開頭兩句寫詩人看到的景象和由此聯想到的事情。大庾嶺有十月北雁南歸至此,不再過嶺的傳說。詩人懷鄉的憂傷湧上心頭,悲切之音脫口而出。

  接下來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大雁能夠在這裡停下來和詩人還要繼續南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引發詩人無限的傷感,大雁尚且按時可以飛回北方,詩人自己卻不知何時才能迴歸,表達了詩人留戀與不捨的悲慼心情。由雁而後及人,詩人用的是比興手法。兩兩相形,沉鬱、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蘊其中。這一鮮明對照,把詩人那憂傷、哀怨、思念、嚮往等等痛苦複雜的內心情感表現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較以後,五六兩句,詩人又點綴了眼前景色,“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黃昏到來,江潮剛剛落下,水面一片寂靜;黃昏的樹林裡瘴氣縈繞。這樣寂靜、荒涼的環境更增添了詩人內心的悲傷感情。因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靜的時候,而詩人心潮起伏,卻無一刻安寧。叢林迷瞑,瘴氣如煙,故鄉望眼難尋;前路如何,又難以卜知。失意的痛苦,鄉思的煩惱,面對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惱人的景象,愁殺了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內心的迷離惝恍。因此,這二句寫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轉承得很好,以景襯情,渲染了淒涼孤寂的氣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進一層,更加深刻細膩,更加強烈具體了。

  最後二句,詩人又從寫景轉為抒情。“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五嶺是那裡最高的地方,站在山嶺上還能最後一次回望北方家鄉,待到翻過山嶺,遍是叢林濃密,就看不到家鄉了,不過應該能看到嶺上的梅花,這對詩人也是一種慰藉。《荊州記》載,南朝梁時詩人陸凱有這樣一首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何所有,聊贈一枝春。”詩人暗用了這一典故。雖然家不可歸,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鄉的親人。這時詩人內心的苦辣酸甜是一言難盡,無限淒涼油然而生。情致悽婉,綿長不斷,詩人懷鄉之情已經升發到最高點,然而卻收得含吐不露。詩人沒有接續上文去寫實景,而是拓開一筆,寫了想象,虛擬一段情景來關合全詩。這樣不但深化了主題,而且情韻醇厚,含悠然不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