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論語十二章預習教案

  論語十二章主要講了哪些經典語錄?因為是古文,所以小編建議七年級的同學最好提前預習一下課文。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教師們不妨參考一下。

  第一課時

  一、字詞句解析

  二、孔子的仁學思想與教育理念

  三、語言特點

  【思考題】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試作歸納。

  2.《論語》的語言風格有何特點?

  一、作品簡介

  1.孔子其人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世就沒落了。據考證,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樑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徵在。叔 樑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徵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徵在還不到20歲。樑紇老而徵在少,時人謂之野合。禱於尼丘,得孔子,故名丘,字 仲尼。

  孔子年輕時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幾任小官。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後罷官,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終不再仕。晚年返魯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這樣幾個方面:發憤忘食,安貧樂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與人為善,直道而行。

  後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讚譽,所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也作“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朱子語類》卷九十三***有言:“‘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唐子西嘗於一郵亭樑間見此語。”***孔子去世後,歷代帝王為彰顯對孔子的尊崇,不斷對孔子進行追封追諡,諸如“尼父”、“褒成宣尼父”、 “文聖尼父”、“先師尼父”、“先聖”、“宣父”、“文宣王”、“玄聖文宣王”、“至聖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先師”,等等。

  2.《論語》其書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主要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物件***,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其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自漢代以來,註解《論語》之著作,真可謂汗牛充棟,舉不勝舉。比較重要的古注本有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宋朱熹的《論語集註》,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今注本有程樹德《論語集釋》、楊樹達《論語疏證》、楊伯峻《論語譯註》、錢穆《論語新解》等。

  何謂“ 論語”?班固《漢書·藝文志》雲:“《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由此可知,“論語”的“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的“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把“接聞於夫子之語”“論纂”起來的意思;並且,“論語”的名字是當時就有的,不是後來別人給它的。那麼,“論纂”又是什麼意思呢?《說文解字》雲:“論,議也。”議,即商議、討論。商議、討論,顯然非一人之事,而且商議、討論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有所定論。所以,以本義,“論”就是大家共同商議論定。那麼,班固所謂“論纂”,就是通過大家共同商議論定而纂集;“論語”,就是“大家共同商議論定的語錄”,或者“經過討論的語錄”之義。也就是說,“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 。

  第二課時

  二、孔子的仁學觀念

  作為偉大的思想家,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思想體系以“仁”學為其核心,以“仁”釋 “禮”,強調復禮歸仁。

  那麼,孔子之仁學的要義何在呢?孔子是如何論“仁”的呢?

  據楊伯峻《論語譯註》所附“論語詞典”的統計,“仁”字在《論語》中一共出現了109次。其中最重要的一段論述是《顏淵》篇的一段對話: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此段對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涉及了孔子仁學最重要的三個層面,即仁之內涵,為仁之方,仁與禮之關係。下面聯絡其他篇目的相關論述,分別簡析之。

  1、“仁”之基本內涵

  “克己復禮為仁。”***《顏淵》***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陽貨》***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子路》***

  可見,孔子之“仁”,即是約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禮的規範;是以孝悌為根本而又超越血緣親情、由近及遠的“差等”之愛;是涵蘊、孕育各種美善德行的總德。一言以蔽之,在孔子看來,“仁”就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現,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

  《中庸》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鄭玄注:“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問之言。”孔穎達疏:“仁謂仁愛相親偶也。言行仁之法,在於親偶。欲親偶疏人,先親己親,然後比親及疏,故云‘親親為大’。”《說文解字》曰:“仁,親也,從人二。”段玉裁注引上文鄭注並曰:“人耦,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其字從人二。”

  李澤厚說:仁,“乃是以親子情***孝慈***為主軸,輻射開來卻具有神聖性質的愛的人際心理的概括總稱”。***《說巫史傳統》,見《己卯五說》***

  吳展良***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說:“孔子發現禮的根本是仁,而以其為人生價值的核心。仁字所講的就是我們的一顆心,是人與人乃至人與萬物相接觸時,自然發生的溫情厚意”;“當人對萬物有一番溫情厚意時,是人心最感平安、喜悅、光明與充實的狀態”。***《尋找核心價值:儒學與現代社會的價值困境》,見黃俊杰編《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

  2、“仁”與“禮”之關係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孔子釋“禮”歸“仁”,將仁的基本性質確定為約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禮的規範,並宣揚為仁的自覺性,力圖吧“禮”這種外在的約制,通過“仁”的德性修養,化作主體內在的、自覺的道德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