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追憶似水年華的優秀讀書筆記

  《追憶似水年華》是20世紀法國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創作的長篇小說,那麼關於追憶似水年華的讀書筆記怎麼寫呢?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歡迎大家參考。

  交叉小徑的花園——談《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

  ***一***普魯斯特是一位文風獨特的作者,而正是這種獨特成就了他的偉大。

  讀他的文字,好像在啜一杯摻了蜜的椴花茶,令人心神盪漾,在微醺的醉意中滿懷喜悅地穿過神靈架起的彩虹橋樑,透過一扇雕滿花飾的窗戶,窺見作者內心的瑤草。

  常常有人把這部浩瀚長卷的《追憶似水年華》比作巨集偉教堂,我卻更傾向於將它比為交叉小徑的花園。花園裡,既有“穠芳依翠萼,煥爛一庭中”,又有“迷蝶舞香徑,翩翩逐晚風”。你迷失在小徑的交叉口,四周煥爛,不識方向,卻毫無慌亂與迷惘。

  其實比起這本書結構的精美複雜,比起它氣勢的奪人巨集大,更令人驚歎的,是在其富有儀式感的優雅的自我纏繞的綿長的複合句式背後的詩學意義。這份詩學是奉獻給心靈的聖餐,是抵達靈魂福祉的航船,是對美的一種迷戀的優雅呈現,是於記憶河畔的沉靜的冥想垂釣。這份詩學意義同樣也是藝術史上一次輝煌乃至傳奇的特例,是普魯斯特花費一生孜孜以求的以自己羸弱的生命展現出來的震驚世人的恢巨集篇章。它的嚴謹是以鋪張的方式來編織的,它的神祕是以日常瑣事來揭示的,它的深不可測是以綿延的句子來建立的,它的包羅永珍是以有限的經驗來展露的。它以低聲吟哦的語調召喚著神靈的宣諭,以讚歌的形式愉悅地敘述著不乏煩悶的生活,又以輓歌的祈禱方式對時間作著悠遠的讚頌。它對人物與細節的描繪,不是單純的狀寫,而是一種滿懷深情地觸控,一種潛入,是點燃印象的火把,然後沿著意識的隧道緩緩前行,深入內心幽深的殿堂,宛若風中的花瓣把幽香帶到遠方。

  ***二***書中寫道:“惟一幸福的歲月是失去的歲月,惟一真實的樂園是失去的樂園。”就好像凡德伊的七重奏一樣,其中的兩個主題——毀滅一切的時間和拯救一切的記憶對峙著。有人說,這是一部青春愛情小說,其實未嘗不可。一出出連綿不斷的夢境的疊加,是馬塞爾紛繁的心緒,也是寂寞和愛情在青春裡盛放的陰霾而絢爛的花。

  香榭麗舍的常春藤愛上了薔薇色的夕光,所以日日等待,就像馬塞爾對希爾貝特的,只屬於青春的愛情。或許根本不是愛情,只是青春點亮心底的悸動,如同“粉色衣服的夫人”帶給馬塞爾初次的慾望般短暫而彌久。然而,初逢的地方卻散落了多少心靈的碎片,總要讓人不厭其煩地回到邂逅發生的地方,拾起那不堪的玩笑。到最後,誰也分不清,我們是留戀愛情,還是弔唁往昔。終有一天,回憶佔據了整個空乏疲憊的心靈,馬塞爾恍然,青春的愛情如同佛羅倫薩的春天,開滿純淨的百合與銀蓮,但永遠不會有人採擷。因為完美永遠只是幻想,花季一過,凋敝的凋敝,零落的零落,紛繁的把心碎丟棄在眼前。青春的愛情不為真實,可是沒有人指責其“虛假”。

  馬塞爾不會後悔那場沒有結果的等待,正如簡楨曾寫道:“如果,有醒不來的夢,我一定去做;如果,有走不完的路,我一定去走;如果,有變不了的愛,我一定去求。讓懂的人懂,讓不懂的人不懂;讓世界是世界,我甘心是我的繭。”

  在那交叉小徑的花園內,少年沉迷其中,乃至迷失了方向。他穿梭遊蕩在芳徑中,執著地探求,等待一場不應等待的渴望。現實殘酷冰冷,可少年落在花瓣上的柔軟眼神,令人不忍戳破真相。

  ***三***這實在是一本很耐讀的好書。

  好書應如香茗。欲品先靜心;欲啜其精華、得其清香,應反覆品味,愈品愈純,愈品愈佳。紐約便有一個普魯斯特讀書會,參加者都是《追憶似水年華》的書迷。他們每週讀十幾頁,每週聚會一次,分享交流自己的讀後感,已經讀了很多遍、很多年,還在繼續讀。我想,這便是經典的力量。

  紀德實在可稱為一位極為苛刻與挑剔的評論家,他甚至曾不無嘲諷地指出羅曼·羅蘭“沒有風格”。可他卻無比坦誠地表示:“我在普魯斯特的風格中尋找不到缺點,我尋找在風格中占主導地位的優點也沒找到。他有的不是這樣或那樣的優點,而是無所不備的一切優點。他的風格靈動活潑令人驚歎,任何一種風格和他的風格相比都顯得黯然失色、矯揉造作、缺乏生氣。”的確如此。對於二十世紀西方作品來說,《追憶似水年華》也似乎凌駕於任何小說之上,甚至可稱作西方二十世紀優美作品的一次彙編、一份摘要、一種隱喻似的精華提煉。它的完美足以令世人陶醉——只是,這喧囂的時代已與它格格不入了。

  網路上“死活讀不下去的書”中它被“無可爭議”置於榜首,眾人附和聲導致“讀不下去”也成了至高無上的榮耀。我若對別人說:我讀完了整部《追憶似水年華》,他們會驚歎“哇,你好厲害”或質疑“有意思麼,又沒什麼用” 。

  這不是《追憶似水年華》的悲哀。

  交叉小徑的花園被棄置、荒蕪,雜草瘋長、蔓延的背後是我們的冷漠與無知。這是當今城市“現代化”人們的通病。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1000字

  什麼我會選擇這本書來讀呢?也許是因為那六個字,那深深嵌進我內心深處的逝去的年華,教我無法轉移視線。這本書我其實並沒有讀完,所以這篇文章可以暫且算為它的“讀中感”。普魯斯特睿智的思想在我頭腦中不斷反射和共振,讓我的心裡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惆悵。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兩個詞:“時間”和“回憶”。

  《追憶逝水年華》是一部與傳統小說不同的長篇小說。全書以敘述者“我”為主體,追憶逝水年華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除敘事以外,還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它大體以敘述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活動為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猶如一棵枝丫交錯的大樹,可以說是在一部主要小說上派生著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交織著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交響樂。

  在小說中,敘述者“我”的生活經歷並不佔全書的主要篇幅。這種回憶表現的東西是"自我",是人的內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這種表現大量採用了"自由聯想"方式,一物誘發一物,一環引出一環,形成作品意識聯想自由流暢的態勢,這就是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特徵。因此,這部小說成為意識流小說的先驅,並宣告了"意識流小說"文學流派的形成。

  作者通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描寫了眾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這裡有姿色迷人,談吐高雅而又無聊庸俗的蓋爾芒夫人,有道德墮落,行為仇惡的變性人渣琉斯男爵,有縱情聲色的浪蕩公子斯萬等等。此外,小說還描寫了一些於上流社會有關聯的作家,藝術家,他們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卻永世長存。小說還描寫了一些下層的勞動者。《追憶逝水年華》這部長篇鉅著通過上千個人物的活動,冷靜,真實,細緻地再現了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習俗,人情世態。

  普魯斯特用他的筆將他心中無限的憂鬱用時間當線,用回憶作針織成了《追憶似水年華》。我翻閱著,深思著,聽到了歲月裡屬於我們的心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