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二語文作業本練習題答案

  考試卷的內容能夠檢測出學生們對自己的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你想要從中獲取這方面的資訊嗎?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

  1.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6分***

  浣溪沙

  次韻禮院孟子周僉院秋夜曲二疊

  虞集

  天闊秋高初夜長。浮塵消盡霧蒼茫。澄澄孤月轉危牆。 金井有聲惟墜露,玉階無色乍疑霜。不聞人語只吟螿。

  ***1***“澄澄孤月轉危牆”一句中“澄澄”一詞用得很好,請結合全詞作簡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詞渲染了怎樣一種意境?“不聞人語只吟螿”對渲染這種意境起什麼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澄澄”,光明澄澈的意思。萬里長空中,消盡了蒼茫霧氣,只有一輪孤月閃爍著明亮的清輝。運用“澄澄”一詞,既突出了月光的明亮,又渲染了環境的寧靜。

  ***2***全詞渲染了安寧清靜的意境。“不聞人語只吟螿”對渲染這種意境起反襯作用。

  詩歌鑑賞:此詞境界清明高遠,值得一讀。首句以“天闊秋高”四字將大都秋高氣爽的境界推向無限之高遠。次句寫入夜的大都,消盡了白日的喧囂,但心中感覺缺少什麼,一片茫然。直到那一輪明月從高高的宮牆上露出來,心裡才感到一片安寧靜謐。上片重點寫出了秋月未顯時的景象,為明月的出現作鋪墊。下片著重寫月亮出來時的情景。金井墜露,滴滴有聲;玉階有月,仿若凝霜;不聞人語,只聞秋蟲低吟。渲染出一派寧靜的氛圍。全詞純然寫景,無一情語,但句句含情,突出了作者內心的安寧。

  2.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回答問題。***6分***

  [黃鐘]節節高

  題洞庭鹿角廟壁①

  盧摯

  雨晴雲散,滿江明月。風微浪息,扁舟一葉。半夜心②,三生夢③,萬里別,悶倚篷窗睡些。

  注:①這首小令作於盧摯 出任湖南嶺北道肅政廉訪使途中。②半夜心:夜深人靜時油然而生的離愁別恨。③三生夢:佛家以去、來、今,即前生、來生、今生為三生。夢,夢中的幻境。

  ***1***此曲的最後一句“悶倚篷窗睡些”中哪個字用得好?為什麼?***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曲前四句和後四句之間是怎樣的關係?試作簡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悶”字用得好。此處著一“悶”字,一是對上文“悶”的兩個原因的總結,遠離京城,心懷離愁別恨,對自己前途命運難測的憂慮;二是畫龍點睛,奠定本曲的感情基調。

  ***2***本曲前四句和後四句構成了反襯關係。前四句描繪了一幅“雨晴雲散,滿江明月。風微浪息,扁舟一葉”的美好情景。後四句抒發作者內心的愁苦怨悶之情。以美景襯哀情,使哀情更哀,更易使人受到感染。

  3.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6分***

  浣溪沙①

  姜夔

  雁怯重雲不肯啼。畫船愁過石塘②西。打頭風浪惡禁持③。 春浦漸生迎棹綠,小梅應長亞門枝。一年燈火要人歸。

  注:①離除夕還有五日時,作者返家,途中過蘇州,經吳鬆,遂作此詞。②石塘:蘇州之小長橋。③頭:指船頭。惡:猛,厲害。禁持:擺佈。

  ***1***作者說“畫船愁過石塘西”,似乎此一畫船,是載了滿船清愁而行。既是歸家,你認為作者因何而“愁”?***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片和下片的寫景基調有什麼不同?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愁的原因是:風浪猛打船頭,延緩了作者的歸程。

  ***2***上片的寫景基調慘淡沉重:雁怯重雲,畫船載愁,風浪打頭。下片的寫景基調歡快愉悅:春浦生綠,小梅長枝,充滿生機;燈火催歸,一片溫馨。這樣安排的好處是:構成對比,上片寫得越愁苦傷感,越能突出作者 離家越來越近的歡欣愉悅。***或以上片慘淡景象反襯下片歸家之歡欣亦可***

  詩歌鑑賞:這首詞寫回家過年的歡欣之情。起筆寫向空中,大雁無聲,穿過重雲,飛向南方。此一畫面,恰成作者歸心似箭的寫照。次句寫出作者自己,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畫船,是載了滿船清愁而行。既是歸家,又有何愁?原來是“打頭風浪惡禁持”。歸家之人,又豈是風浪所能阻擋?“春浦漸生迎棹綠”, 河水漲綠,漸生春意,輕拍槳櫓。“小梅應長亞門枝”,揣想此時家中,門前小梅,新枝生長,幾乎高與門齊了。以“一年燈火要人歸”結筆,化濃情為淡語。除夕守歲之燈火,一年一度而已。燈火催人快回家,歡歡喜喜過個年。既寫出家人盼歸之殷切,又寫出作者歸心之急切。此是全詞情感發展之必然結穴,於淡語中見深情。此詞的顯著藝術特色,是以哀景寫歡樂,以淡筆寫濃情。上片以雁怯重雲,畫船載愁,浪打船頭等慘淡景象反襯歸家之歡欣,下片以春浦漸綠,小梅長枝,燈火催歸 等淡語寫想家的濃情。

  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6分***

  浣溪沙

  洞庭

  張孝祥

  行盡瀟湘到洞庭。楚天闊處數峰青。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注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夜涼船影浸疏星。

  注:紅蓼:指生在水邊的紅色蓼草。

  ***1***這首詞的上片寫了哪些景物,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詞的下片使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舉出兩例作簡要賞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片寫了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靜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繪了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2***①動靜結合。“明”寫躍出水面之魚,在這樣安靜的環境中,靜中見動。②比喻、對比。將雙尾白魚比作“玉刀”,既寫出魚的特徵,又和“紅蓼”的色彩形成鮮明的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泊之時是傍晚,而“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轉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現出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的優美境界。***舉出兩種手法並簡析即可***

  詩歌鑑賞: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由湘江入洞庭湖所作。他從長沙出發,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盡瀟湘”一筆帶過,“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闊處數峰青”一句,寫洞庭湖全景恰到好處。“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的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美。下片寫停船後泛覽湖景所見。“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隨著物景的轉換,顯示出另一番情趣,並給人一種紅白鮮明的色彩感。詞中的“紅蓼”與“白魚”相對,更感到作者的構思精巧,觀察入微。作者既寫了遠處一道水灣倒映出的紅蓼,又寫了似刀的雙尾白魚。“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

  5.閱讀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問題。***6分***

  [黃鐘]人月圓

  倪瓚注

  傷心莫問前朝事,重上越王臺。鷓鴣啼處,東風草綠,殘照花開。  悵然孤嘯,青山故國,喬木蒼苔。當時明月,依依素影,何處飛來?

  注: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作為一個漢族的知識分子,他始終不能忘記元兵南下、宋朝滅亡那段悲慘的歷史。因此,他一生都沒有在元政權下做官,隱逸山林。他晚年時常追憶舊事,緬懷故國,抒寫愁思。

  ***1***這首元曲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試作簡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元曲的“詩眼”是什麼?試作簡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這首元曲描繪了越王臺上,鷓鴣哀婉啼叫,東風吹綠衰草,殘陽中山花開放,青山峻冷依舊,滿目喬木佈滿蒼苔,頭上明月柔和皎潔的圖景。

  ***2***這首元曲的“詩眼”是“傷心”。上片起首句直接點明主旨,寫登上越王臺,引發傷心之情。次句“鷓鴣啼處,東風草綠,殘照花開”通過景物描寫,渲染淒涼之情。下片“悵然孤嘯”再次直抒胸臆,結句以問作結,表達作者內心的苦悶之情。

  詩歌鑑賞:此曲是作者重登紹光越王臺時所寫的懷古之作。包括江浙廣大地區在內的“越地”,既有越王勾踐報仇雪恥的歷史,又是南宋的政治經濟中心,人到這裡尤其容易激起亡國的悲痛情感和恢復河山的願望。今天作者重遊前朝重地,登上當年勾踐點兵復仇的越王臺,感情不 能抑制。這首小令,開篇即已憂思滿腹、感慨萬千。從勾踐臥薪嚐膽,夫差昏庸亡國,直至趙宋王朝偏安一隅最後分崩離析,以及當朝***元朝***的由盛而衰,往事不堪回首,卻又無法迴避。“鷓鴣啼處,東風草綠,殘照花開”,所有這些外在景物,都染上濃重的淒涼色彩。“悵然孤嘯”,他的心情是否就此平靜下來了呢?此作由此向前推進了一步:此時為夜色昏黃之後,作者的憤懣似乎有所開釋,但心情依舊不能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