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第三輪複習方法

  開始第三輪複習,高考也就進入衝刺複習階段,調整好心態,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1.迴歸課本,梳理基礎知識。高考題目年年都有變化,但考查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靈活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一直都沒有變化。學過的知識究竟有哪些?這就需要大家按照《考試大綱》中的知識體系把散落在課本中的知識的框架整理清楚。經濟常識八部分內容的章節體系要清楚,每部分內容包含的知識點有哪些要明白;哲學常識中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人生價值觀有哪些觀點,對應的方法論意義是什麼;政治常識中的國家、政黨、民族宗教的職能、組成、意義是什麼。

  2.看糾錯本。檢視自己曾經出現過的失誤,找到自己知識的漏洞,思維方式的偏差,解題規範的疏漏,錯誤集中的點作為訓練重點,有目的的精選一些材料進行訓練,不讓同樣的錯誤在高考中重現。

  3.瀏覽重點、熱點問題。高考一直都與社會實際聯絡緊密,尤其是社會的重點、熱點問題。衝刺階段,大家應該根據老師給出的時事複習資料,或者參考相關的時事政治書,把每個考點的來龍去脈理清楚,熟悉事件中的關鍵詞。

  4.畫聯絡圖。以社會重、熱點問題為中心向外輻射,將與其聯絡的所有政治知識挑選出來標在周圍,增加對重點、熱點問題和學科知識聯絡的熟練程度,為辨析、論述等題理順思路。例如:在就業、再就業問題上就可以聯絡到經濟常識中的資源優化配置,國家的巨集觀調控,社會保障制度,勞動合同制度;政治常識中的黨的性質,國家的性質,國家的職能;哲學常識中的從實際出發,聯絡和發展的觀點等。

  5.注意答題技巧與規範。做選擇題時要在審題的同步找出關鍵詞和題目材料的主旨?選出表述正確的選項比較、對照,找出正確並符合題意的答案。做材料題時要先看到底要考什麼,然後從所問的角度切入,找到材料與所考知識的結合點,編寫答案。注意寫材料題的答案時,要全面具體、重點突出,恰當運用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中的知識和術語,條理清楚的表述。

  6.選做真題。這一階段,大家應慎選或不再做新的模擬題,但應該選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題,以便進一步明確高考題目的命題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檢測一下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在審題、解題的能力方面是否還有欠缺,方便最後的複習鞏固。

  7.調整狀態,進入考試時間。建議大家在複習時要看練結合。可以把做真題的時間放在與高考文科綜合或者政治科同步的時間去做。這樣除了可以保持高考複習所需要的訓練量,還可以調節自己的生物鐘,保證高考時良好的精神狀態。看糾錯本的時候,也要注意不僅僅是用眼去看,必須隨時記錄一些感想、體會,思考自己當初出現問題的原因,必要的時候還要回歸課本,澄清一些概念。高考雖然迫在眉睫,但複習仍需貼近考綱、教材和自己的實際。只有紮實靈活,科學得法,衝刺就能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效果。

  高中政治第三輪複習:唯物論

  ***一***重要考點

  1.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物質的含義,世界的客觀性原理:自然界與社會及其發展規律的客觀性。

  3.人的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不同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著不同的反作用。

  4.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係: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從實際出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事求是。

  5.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係;物質運動的規律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係。

  ***二***考點中要注意的問題

  1.注意哲學上的物質概念與物質的具體形態、以及自然科學上的物質的區別。

  2.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兩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區別於意識而言的唯一特性。後者是指物質具有的屬性中最根本的是運動。

  3.世界的本源是物質,這揭示了世界的來源。世界的本質是物質,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徵。物質第一性,是相對意識第二性而言的。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質決定意識。

  4.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表現在人的意識能正確反映客觀世界,其次表現在意識能反作用客觀事物。前者不排斥意識對物質的反映有錯誤的方面,但強調能正確反映,要求人類不斷探索,追求真理。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得出兩方面: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

  5.物質決定意識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哲學理論依據。從實際出發簡單地說就是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物質出發,就是路線方針政策和理論與客觀存在的事實相一致。因此要反對從主觀出發。

  6.從實際出發要實事求是。但從實際出發與實事求是又不是等同的。前者的理論前提是物質決定意識,後者的理論前提是按規律辦事。

  7.規律的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的統一。 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遵循客觀規律為前提,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尊重客觀規律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承認規律的客觀性為前提,這是堅持這一問題中的唯物論;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變化發展中把握規律,體現了這一問題的辯證法;在認識過程中不斷髮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又體現了認識論。

  高中政治第三輪複習:辯證法

  ***一*** 重要考點

  1.聯絡的普遍性:事物的聯絡是普遍的、客觀的,必須具體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絡。

  2.必須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內部聯絡,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的目標。

  3.發展的觀點:一切事物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因而,要有創新精神,支援新事物的成長,學會創造性思維。

  4.規律: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都是有規律的,規律的含義、規律的存在與發生作用是客觀的,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但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

  5.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絡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認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矛盾及其特點;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

  6.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事物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對事物的具體特點要進行具體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 ,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7.善於把握重點、和主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係;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係;做事情要把握重點和主流,統籌兼顧;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

  8.內因和外因: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9.量變和質變:量變、質變及二者之間的關係;要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辦事情,堅持適度原則。

  10.事物發展的趨勢: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二*** 考點中要注意的問題

  1.聯絡的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環節是相互聯絡的。第二,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相互聯絡著;事物的聯絡,不僅表現為橫的方面的聯絡,也表現為縱的方面的聯絡。第三,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絡的統一整體。

  2.聯絡的客觀性:事物的聯絡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們強加的,人們既無法否定一事物與周圍事物的客觀聯絡,也無法割斷事物昨天與今天、今天與明天的聯絡。

  3.聯絡的有條件性:事物的聯絡不是絕對不變的,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絡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絡。並不是任何若干事物之間都存在某種聯絡,它是有條件的,且隨時間、地點、條件的改變而改變。

  4.聯絡的多樣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萬別、無限多樣的,事物的聯絡也是紛繁複雜、多種多樣的。不同的聯絡,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起著不同的作用。

  5.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絡。

  6.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絡。

  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係: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絡。區別:一是含義不同。二是兩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體處於統率地位,部分從屬於整體。功能有三種情形,一是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二是整體功能大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三是整體的功能小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聯絡:一是兩者不可分割;二是兩者相互影響。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在一定意義上是系統與要素的關係。

  整體與部分關係的方法論意義: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搞好區域性,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7.事物是變化發展的。發展的基本含義: 是指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耍弄清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和地位;要有創新精神 ,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8.規律與規劃的關係: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絡。區別:一是含義不同;二是性質不同。聯絡:正確的規劃根據規律制定並反映規律。

  9.規律客觀性的基本含義:指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規律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客觀性集中表現為規律的不可抗拒性。規律是客觀的不等於說人們在客觀規律面前無能為力,人們可以認識並利用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就是要實事求是,堅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一。

  10.正確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義,必須注意:首先,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始終是不可分割的。其次,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關係,既指事物內部存在的這種關係,也指事物之間存在的這種關係。再次,不能把哲學上講的辯證矛盾同邏輯矛盾混為一談。

  1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論意義;首先,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其次,還要善於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12.兩分法***兩點論***的基本含義:與一點論相對。是指我們要如實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對矛盾做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它是全面看問題的觀點。

  13.矛盾具有特殊性的基本含義: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是世界上諸種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是構成這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矛盾特殊性的具體表現: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其三,事物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

  14.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論意義就是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基本含義: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導之下 ,具體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重要性:首先在於它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還在於它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15.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關係: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一方面,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又是可以變化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係原理的方法論意義:對於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

  1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係:二者相互聯絡、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但它們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關係原理的方法論意義:首先,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其次,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

  17.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係原理的方法論意義: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

  18.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19.內、外因的關係:①在事物的發展中,內因與外因同時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②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事物的變化發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內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③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事物的發展不可能離開外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外因對於事物的變化發展,能夠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外因對於事物的發展不僅是不可缺少的,有時甚至還會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④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外因對事物發展所起的作用 ,表現在對事物內部矛盾的影響上 ,即通過促使事物內部矛盾雙方情況的變化而推動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

  內外因辯證關係原理的方法論意義: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首先要重視內因的作用,其次,也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

  20. 事物發展的狀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狀態。二者的關係: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做準備,就不會有質變發生,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又必然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事 物就是不斷地經過量變一一質變一一新的量變一一新的質變這樣兩種狀態的迴圈往復,由低階到高階,由簡單到複雜,永不停息地向前發展的。量變引起質變原理的方法論意義:要堅持適度原則;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要重視量的積累。

  21.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則是迂迴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事物發展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原理的方法論意義:要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要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遇到的困難。

  22.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絡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否認矛盾,孤立地、靜止地飛片面地看問題。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表現:第一,聯絡觀與孤立觀的對立;第二,發展 觀與靜止觀的對立;第三,全面觀與片面觀的對立。而它們最根本的分歧,就在於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