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感

  《有效教學十講》是一本比較受歡迎的書。你知道是什麼嗎?接下來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供大家閱讀!

   篇【1】

  空閒時間我認真學習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書中關於課堂有效教學,餘教授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為老師們進行剖析和策略指導,感受頗多。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感悟:

  一、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每一堂教學效果良好的課都來緣教師的認真備課。從《有效教學十講》中我明白了學生獲得知識,主要在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於備課。要提高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改進現行備課形式,著力提高備課的實效性。

  首先是緊抓落實課前預習。它可以迫使學生去靜心讀書,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預習。這樣學生學校的效率就提高了。

  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就必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就是準確和明確。目標的制定既要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的語文運用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其次,目標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層次。可以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動機等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目標的表達準確、清晰,對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從學生已有的基礎出發。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得就比較人性化。

  要想使課堂真正有效,設計精益求精的課堂練習是教師課前必備的環節。因此,對於教師來說,就必須要精心設計預習作業,而且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來設計。通常第一課時,老師在課堂上都要檢查生字詞的預習情況,然後再進行整體感知。那麼,我們在佈置預習作業的時候就可以將以上兩項內容佈置下去。到了課堂上,我們就可以利用課件來進行獨立作業。以這樣的方式來落實生字詞,不僅節省時間,而且效率很高。另外,由於我們已經將課堂上要講的內容作為預習作業佈置下去了,那麼我們在課堂上講課的速度必然加快,效率就自然提高了。另外,就課堂上的重點和難點,我們還可以把它們設計成課堂練習,讓學生在課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複習和鞏固。對此,我覺得在第二課時前,還是要採取獨立作業的方式去進行必要的檢查。這樣,我們可以讓學生預習有目標,複習有目標。而不至於讓作業僅僅成為一種習慣,流於形式。這樣,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明確,學生的課後學習有目標,檢查又環環相扣,教學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二、要以學生為本,用真愛構築課堂

  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能夠不斷的獲得美好的心靈體驗。引用餘教授的話:“成功的體驗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環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問題,鼓勵學生提問、概括、假設和陳述的課堂氛圍,高度鼓勵和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從《有效教學十講》中明白了我今後更要努力實現課堂教學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改變以往以單純傳授知識為手段的做法,對學生的感情、態度、價值觀給予更大的關注,創造一種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更富人性化,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課堂有效教學應深入優化教學環節,加強有序課堂的有效教學管理。

  在有限的40分鐘內採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把教學設計付諸實施,從而獲得最大的教學成效。有的教師對一堂課的環節安排缺乏缺乏合理的安排,有的課堂環節的密度過大,有的前鬆後緊,沒有較好地把握學生注意力、接受度,使課堂教學效率下降。因此在時間管理上,我們應堅持時間效益觀,最大限度地減少時間的損耗。優化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保持適度資訊,講在該講時,放在該放時,綜合考慮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各種因素,尤其是提高學生的專注率。

  優化教學情境,激發興趣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先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就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興趣之上。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在“智力發展最佳狀態”中學習,才能使學生獲取更多的有效知識。

  關注課堂生成,及時調整預設。***1***將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減,增加,改換。即根據學生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處理。***2***將教學環節提前或者移後。***3***給學生搭橋引路,讓學生順利的說下去。在學生髮言遇到困難時,教師要想辦法給予幫助,引導,讓其順利的達成目標,生成精彩。另外,對學生的課堂評價要有針對性,講求實效。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及時調整了預設,學生的學習情況就協調了,就促進學生的學習程序,這樣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明顯,課堂教學就變得有效。

  四、課堂有效教學需要反思和探究。

  有效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將教學實踐和反思緊密結合。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無論是行家裡手,還是年輕教師,在各自的認識層面上都會發現不足,都會留有遺憾因此我們就要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看完《有效教學十講》後我明白了應該留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自己像過電影似的再現課堂教學的情景,及時捕捉問題,記下得失。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好的教學?如果不及時反思,很多感覺稍縱即逝,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是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看完了《有效教學十講》我受益匪淺。在教學的過程,我一定要好好總結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用更好的教學方式、方法來完善自己的不足,同時我還要加強教育教學理論的系統學習,把我們的教學過程用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要不斷加強學習,特別教育教學理論上的學習,爭取在學科教研方面有所發展,在備課、上課、作業等各個環節上下功夫,在專業發展上下功夫,真正提高教育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質。

   篇【2】

  本學期讀的書,是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近半年來,書雖是斷斷續續讀完的,但每每想起書中的故事和道理來,依然還饒有興趣。

  余文森教授是國內課程與教學領域內的專家,在有效教學方面頗有心得。儘管我是一名從事基礎教育研究的教研人員,有一定的教育理論需求,但平常讀書,我依然對艱深的理論書籍有一種畏懼心理。不是我拒絕深刻,而是裡面的道理和一些晦澀的表達的確太費腦筋也太難運用到教學活動中。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不一樣,這是一本有很多小故事、小案例,都是平常教學中會遇到,會看到的小事,但又能給人很多啟發,帶來一些真實促動的書籍。

  整本書以講座的形式,討論了“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生成性”、“三維目標”、“教學情境”、“教學關係”、“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個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種基本型別”十個話題。在這十個話題中,餘教授的絕大多數觀點都能引起我的強烈共鳴,成為我的精神食糧,可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在這些觀點中,給我留下最為深刻印象的是:

  1.關於對學生的愛。教學活動是一門愛的藝術,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給予愛,學生能感受到。但是很多教師只知道要對學生奉獻愛心,卻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在成為教師之初,我也有這個疑惑。在書中,餘教授講了一個“老師,請你多看我一眼”的故事,老師們都想成為一個好老師,學生也有一個共同的心理,希望得到老師的注意,希望老師多看我一眼,多關注我一下。看到這裡才明白,教學中的愛,不是大道理,不是大奉獻,而是一個關注學生的眼神,一個關愛學生的動作,一句關心學生的話語,簡簡單單。

  2.關於三維目標的解讀。在這部分內容中,餘教授引用了把三維目標比成“長方體的長、寬、高和一個人的肌肉、骨骼、神經等系統”的比喻,指出了“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標”,強調了三維目標的“整合的意識”。反觀我自己的教學,由於對新課程理解不深刻,在之前的教學設計中,我經常是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分門別類的表達;每節課非常明確地列出三個目標,而三個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又有很明確的環節體現,錯把三維目標弄成了三種目標,目標達成不是滲透性,整體性的,也從不區分哪些是顯性的、哪些是隱性的,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非重點。三維目標被活生生地、機械地割裂開來。這是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需要著重關注的方面。

  3.關於課堂情境的運用。隨著課改的深入,再回頭審視自己的教學,漸漸發現,由於過分注重情境的創設,課堂熱鬧了,但教學效率卻低下了。在第四講中,餘教授就說:“你不能絕對化,不能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學習的憑藉或工具。”一個形象的比喻又點出了情境的價值: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需要溶入湯才能被吸收,知識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是呀,既然要創設情境,就得有效地輔助教學,而不能成為擺設,否則,就不值得我們花心思,就讓學生直接把“鹽”吃進去了。

  4.關於對學生的誇獎。新課程的教學下,大多數人都認為好學生是誇出來的,導致誇獎氾濫,為誇獎而誇獎。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於是很多教師便不管學生怎樣表現,都一味給予表揚,回答錯了就表揚他有勇氣。事實上一味懲罰並不可取,一味地誇獎學生同樣弊大於利。對學生而言,過多的誇獎會導致上癮,迷戀誇獎對學生髮展絕對無益;同樣過多的誇獎也會讓學生習以為常,無動於衷,也起不到鼓勵的作用。對教師而言,教學固然要講求藝術,但最根本的應關注是否有實實在在的教學效果。素質是“教育”出來的,而不是”誇“出來的。尤其是教師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性誇獎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價值導向,反而可能導致學生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

  當然,如何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下需要教師智慧的、合理的採用相應的策略,這也是一個艱鉅的過程。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需要我們學習“餘音”,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因人因時及時調整教學模式。

   篇【3】

  讀完余文森先生《有效教學十講》一書之後,我深有感觸,也受益匪淺。它並沒有印象中的高深理論和花哨架子,寫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教學方法,確實對我的教學觀念是一次新的衝擊。當然,也讓我產生了更多、更強烈的困惑。這些困惑,不是源於有效教學理論本身,而是發生於我們的教學實踐與教學行動之中。我覺得要想取得教學的有效性,應該做到下面幾點:

  一、有效備課

  有效備課是有效教學的首要條件。備課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學流程、教學設計寫的如何,關鍵是教學設計是否與課堂表現相一致,與學生需求相吻合,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有效備課更關注教學物件,更關心教學效益,更注重教學實踐,更注意教學反思。①課堂需要預設,沒有預設不可能有效率,當然僅有預設也是遠遠不夠的;②生成的課堂更充滿活力,但課堂決不是由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即興創造的;③沒有教學方案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必然是死水一潭,決不會精彩;④預設與生成是互補的,但生成只能是一種渴望不可求的結果;⑤無論是預設還是生成,都要服從於有效的教學和學生所發展。簡單講,備課與不備課,認真備課與不認真備課,教學效率絕對不一樣!

  二、有效指導

  教學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師適時、適度、適當、適合、適應去指導學生,區別對待,“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也就是在教學中,從學習目標的確定到教學內容的選擇,從教學手段的安排到教學語言的運用,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有的放矢,切勿取“頭”甩“尾”,以升學率論英雄。

  三、靈活運用教法

  學生的參與程度與教師傳授知識的難易程度關係很大,如果知識難度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脫離原有的知識基礎,學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知識過與簡單,學起來毫不費力,學生就會感到厭煩。只有難度適中,才能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充分激發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新課程中,教材與教學參考只是作為教學活動重要的參考資料,而並非唯一依據,老師必須根據教學環境、學生實際,結合自身吃透教材,對教材進行增、散、調、補的深度加工,靈活的處理學習材料,設計出獨具匠心的教案,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生動性。

  四、注重學生有效學習,關注課堂效率

  一堂課的效果如何,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的如何。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習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學習過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和發展;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能否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注重過程教學,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我們教師應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儘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具有一切為學生髮展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儘量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合適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使他們樂學、學會、會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

  五、注重教後反思

  教學反思是在課堂教學告一段落之後,把課堂上的反饋資訊、自我感覺以及引發的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進教者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從而更有效的處理和運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水平。我覺得應該寫自己實際教學中碰到的問題,有親身感受,內容新鮮、具體,見微知著。也就是說從實際出發,在教學例項中探及某種教育規律。事例可小,但要善於上升到理論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把握學科發展最新動態,積極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永保與時俱進的思想,主動優化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也就意味著教師從一般教師走向優秀教師;從普通教師走向教學名師;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專家型教師。任何課程改革、教學改革都是對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專家型教師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