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奧賽複習資料

  奧賽能有效開發學生對地理的知識潛力。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它的平均直徑為6371米。

  2、緯線與緯度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週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緯線都 指示東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長和緯線,長約4萬千米。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

  3、經線和經度 在地球儀上,連線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0,以東的180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國際上習慣用200W和160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4、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週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這樣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5、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一週的時間就是一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0的夾角。由於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的變化。

  6、五帶的劃分 熱帶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迴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溫帶在北迴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迴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7、地圖三要素 比例尺、圖例與註記。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範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8、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9、等高線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線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10、世界海陸的分佈 地球上海洋麵積佔了71%,而陸地面積僅佔29%。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做大洲。全部位於北半球的有歐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們習習慣把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於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11、陸地地形 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型別。

  山地 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佈。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由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平原 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平原的坦蕩。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歐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較簡單,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複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平原分佈在大陸周圍地區。

  12、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 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佈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氣和氣候 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裡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它是時刻在變化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14、氣溫的變化 一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正午過後***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氣溫,北半球出現在7月,南半球出現在1月。月平均最低氣溫,北半球出現在1月,南半球出現在7月。一個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叫做該地的氣溫年較差。

  15、世界氣溫的分佈 世界氣溫從低緯度向極地逐漸降;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並不一樣。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氣溫還受地勢高低的影響。山地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逐漸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佈 一般規律: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南、北迴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多;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17、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年多雨區:在赤道附近地帶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區:在內陸地區、兩極地區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開羅;夏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東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國北京;冬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義大利羅馬;常年溼潤區:在南、北緯400~~600的大陸西岸,全年受從海洋上吹來的西風影響的地區,各月溼潤,雨量適中,如英國倫敦。

  18、世界主要氣候型別及分佈

  19、熱帶雨林氣候 主要分佈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

  20、熱帶草原氣候 主要分佈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二***

  1、鐵路:

  京滬鐵路、滬寧高鐵、滬杭高鐵、寧杭高鐵、京滬高鐵、寧啟鐵路、滬杭鐵路、滬蓉高速鐵路合寧段、甬臺溫鐵路、新長鐵路、隴海鐵路、滬通鐵路***建設中***、連鹽鐵路***建設中***、江蘇沿海鐵路***建設中***、寧安城際鐵路***建設中***。

  2、公路:

  滬昆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瀋海高速公路***、寧杭高速公路、杭紹甬高速公路、蘇紹高速公路、紹諸高速公路、嘉紹高速公路、滬寧高速公路、蘇嘉杭高速公路、寧合高速公路、寧通高速公路、寧馬高速公路、甬舟高速公路、蘇州繞城高速公路、錫澄高速公路、江蘇沿江高速公路、上三高速公路、甬臺溫高速公路、揚溧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寧淮連高速公路、寧宿徐高速公路、寧靖鹽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起點黑龍江省同江市,終點為海南省三亞市***、鹽徐高速公路、連徐高速公路。

  3、機場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蘇南碩放國際機場、南通興東機場、常州奔牛機場、徐州觀音國際機場、淮安漣水機場、連雲港白塔埠機場、鹽城南洋機場、揚州泰州機場、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寧波櫟社國際機場、舟山普陀山機場、溫州永強國際機場、台州路橋機場、義烏機場、衢州機場、合肥新橋國際機場。

  4、航運

  上海港、南京港、無錫港、常州港、揚州港、鎮江港、泰州港、蘇州港、南通港、南通洋口港、鹽城大豐港、連雲港、寧波港、紹興港、舟山港、台州港、溫州港、乍浦港、馬鞍山港。5、橋樑

  南京長江大橋、南京長江二橋、南京長江三橋、南京長江四橋、大勝關長江大橋、杭州錢江大橋、錢江二橋***彭埠大橋***、錢江三橋***西興大橋***、錢江四橋***復興大橋***、錢江五橋***袁浦大橋***、錢江六橋、錢江七橋、錢江八橋、錢江九橋、錢江隧道***錢江十橋***錢江鐵路新橋、江陰長江大橋、馬鞍山長江大橋、潤揚長江大橋、蘇通長江大橋、泰州長江大橋、舟山跨海大橋、東海大橋、錢塘江1-10橋、杭州灣三大通道***杭州灣跨海大橋、嘉紹跨海大橋、崇啟大橋***在建***等。

  6、海港

  江蘇954公里海岸線上,建設中的三大沿海港群***自北向南建設以連雲港港為龍頭,包括灌河口海港組和中山港的北部港口群;以鹽城大豐港為龍頭,包括鹽城射陽中部港口群;以南通港為龍頭,包括呂四港和洋口港的南部港口群。***正串珠成線,串出一個南融長三角、北聯渤海灣、溝通中西部的江蘇“黃金海岸”。2007年8月,《江蘇省沿海開發總體規劃》出臺,江蘇將利用10年時間,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萬億元。依託沿海大港建設,打造以新能源、海洋特色產業、現代物流業、臨港大型石化產業為重點的沿海產業帶,加速形成新型工業化基地和現代農業基地。

  7、颱風眼

  強烈的熱帶氣旋的環流中心是下沉氣流,將形成一個風眼。眼內的天氣通常都是平靜無風,無雲,甚至時有陽光***但海面仍可能波濤洶湧***。風眼通常都是呈圓形,直徑由2公里至370公里不等。較弱的熱帶氣旋的風眼可能被中心密集雲層區遮蔽,甚至沒有風眼結構。

  8、風眼牆***或稱眼壁***

  颱風中,包圍風眼的是圓桶狀的風眼牆,風眼牆內對流非常強烈,其雲層的高度在熱帶氣旋內通常是最高的,降水的強度和風力的強度在熱帶氣旋內也是最大的。強烈的熱帶氣旋有眼壁置換週期,產生新的外眼壁替代內壁。其成因為熱帶氣旋眼壁外圍的螺旋雨帶重組,然後漸漸向內移動,竊取了眼壁的溼氣與能量。在這階段,熱帶氣旋進入了一個減弱的過程。在外圍新的眼壁完全取代舊眼壁,如果環境許可,熱帶氣旋會重新增強。透過多頻微波掃描和雷達可以清楚觀測到眼牆更新週期中的熱帶氣旋出現雙重眼壁;如果熱帶氣旋眼壁置換的過程較為明顯,更可從可見光和紅外線衛星雲圖上觀測到。

  9、螺旋雨帶

  螺旋雨帶是繞著熱帶氣旋中心運動的強對流雲和雷暴帶。在北半球,螺旋雨帶呈逆時針方向繞中心運動。螺旋雨帶,會帶來狂風暴雨,而在兩條雨帶之間則會較為平靜。在接近陸地的熱帶氣旋,螺旋雨帶中有時會形成龍捲風。擁有多條螺旋雨帶的熱帶氣旋一般較強及發展成熟;但也有一些“輪狀颶風”的主要特徵是沒有螺旋雨帶。

  10、黃河,從河南省桃花峪到入海口稱為下游,全長786公里,兩岸築有大堤,在山東墾利縣注入渤海。下游河道上寬下窄,河道走向呈西南、東北方向,冬季經常受寒潮侵襲,日平均氣溫上下河段相差3~4℃,並且是正負交替出現,河道流量一般在每秒200~400立方米。由於河道、氣象、水文等自然條件作用,下游每年都有凌汛,經常發生插凌、封河。新中國成立以來封河30多次,大多先由河口開始封河,而後逐段向上插封。一般年份封凍總長約400公里左右,最短40 公里,最長703公里。開河則由上而下,冰水沿程積集,造成明顯凌峰,並易在淺灘、急彎或狹窄河段受阻卡塞,形成冰壩,使河段水位迅速抬高,威脅堤防安全,甚至造成凌災。

  11、黃河下游凌汛在歷史上曾以決口頻繁、危害嚴重、難以防治而聞名。據歷史上不完全統計,自1883年至1936年的 54年中,就有21年凌汛期發生決口,平均五年二決口。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黃河下游山東河口地區仍發生過兩次凌汛決口。歷史上曾有“伏汛好搶,凌汛難防”、“凌汛決口,河官無罪”之說。新中國成立以後,黃河下游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戰勝了多次嚴重凌汛,扭轉了歷史上五年兩決口的險惡局面,連續取得了49年凌汛未決口的偉大成就。

  12、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

  例如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脈和盆地的造山運動,以及地球自轉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長期變化等,它們經歷的時間尺度以百萬年計。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塊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屬以萬年計的緩慢運動。

  13、較快速的運動

  這種運動以年或小時為計算單位,如地極的張德勒擺動,能引起地殼的微小變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漲落,也使固體地球部分形成固體潮,一晝夜地面最大可有幾十釐米的起伏;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盪,它既有徑向的振動,也有切向的扭轉振動。

  傳統地質學最早發現了地球表層的垂直升降運動,證據是在高山上發現海相的沉積岩,並且有海中特有的貝類化石。這表明某些大陸地區的地殼在過去的地質年代中曾經是海洋。地質學中有所謂海進和海退之說,表明區域性地殼是有升降變化的。但是傳統地質學否認地球表層曾有過大尺度的水平運動。

  14、流入海洋的河流為外流河。最終沒有流入海洋的河流為內流河。位於外流區的湖泊稱為外流湖,外流湖是淡水湖。位於內流區的湖泊成為內流湖,內流湖基本上是鹹水湖。

  15,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黃河,最長的內流河是塔里木河,唯一一條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額爾齊斯河。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運河。

  16、青海湖是我國最大湖泊也是我國最大咸水湖。鄱陽湖是我國最大淡水湖。其次為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

  17、京杭大運河自北向南經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和一系列湖泊。

  18、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水原因:

  a、長江流域面積廣,支流多。

  b、流經地區降水豐沛,幹流汛期長,水量大。

  c、長江中下游地區為平原,河道彎曲,水流不暢。

  d、長江中下游地區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含沙量大增。

  19、黃河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成為“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是:黃河進入下游平原地區,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河流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

  20、黃河之害在於下游決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並在下游河道沉積造成的,黃河泥沙90%來自中游。因此,治黃的關鍵在於治沙。根本措施在於加強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三***

  1、自然資源的概念:來自於自然界並且對人類有使用價值的物質和能量。如土地、森林、礦產、水和水能等。

  2、分類:可再生資源,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者能夠迴圈使用。如土地、森林、水、水能等。非可再生資源,在人類歷史時期,總是用一點就少一點,短時間裡不能更新和再生的資源,如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

  3、與人類的關係:自然資源是人類生活、生產的物質條件和基礎,人類對於可再生資源應合理利用並且注意保護和培育,促進更新,實現永續利用;對於非可再生資源,應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尋找新的替代品等。

  4、我國自然資源的特徵: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5、我國自然資源面臨的問題:a、自然資源的總量有限,人口的增長,使人均佔有量更加短缺;b、破壞和浪費嚴重,加劇我國資源形勢的嚴峻性,因而應科學合理的利用資源,保護資源,使可再生資源不斷再生,非可再生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25日——全國土地日,3月22日——世界水日。

  7、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我們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設用地。耕地、林地、草地為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8、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及分佈特點:

  ***1***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2***型別多樣,比例構成不合理。

  ***3***分佈不均。

  ***4***各類土地資源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壞。

  9、我國土地資源的構成特點是:耕地、林地比重小,難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後備土地資源不足,人地矛盾突出。

  10、地球上的淡水資源,絕大部分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其餘大部分為深層地下水。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11、中國是一個貧水國家。與世界各國相比,我國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位於世界第六位;若按人均水資源計算,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一百一十位之後。

  12、解決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的途徑:

  ***1***興修水庫,解決水資源季節分配不均的問題。例如:三峽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樞紐。

  ***2***跨流域調水,用以解決水資源空間分佈不均的問題。例如:南水北調工程。

  ***3***節約用水,防止水汙染。

  13、世界人口分佈稠密區: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及美洲東部等中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世界人口分佈稀疏區:乾旱缺水的沙漠地區,高溫潮溼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

  地勢高峻、空氣稀薄的高原山區。

  14、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會導致糧食緊缺、住房緊張、交通擁擠、上學、就業、看病難、資源緊張等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會導致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15、世界三大人種:

  黃種人:分佈在亞洲東部、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白種人:歐洲,亞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洲東部沿岸及大洋洲。

  黑種人:非洲南部和中部。

  16、運用地圖說出南極洲所處的位置、範圍:地球最南端,大部分位於南極圈內。

  17、南極洲的幾個世界之最:緯度最高、平均海拔最高、跨經度最多、氣候最寒冷。

  18、南極洲的地形以高原為主,有“冰雪高原”之稱,冰層的平均厚度達2000多米,淡水資源豐富。

  19、南極洲的氣候特點:乾燥、烈風、嚴寒。

  20、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佈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佈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佈在南半球。

  5、南極洲礦產資源豐富,植物品種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