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和抽樣調查教學設計

  普查和抽樣調查是魯教版初中八年級上冊的知識點,普查和抽樣調查是繼統計和概率之後的又一實用生活課程,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緊密。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普查和抽樣調查》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經歷調查、收集資料的過程,感受抽樣的必要。

  2.瞭解普查、抽樣調查、總體、個體、樣本等概念,瞭解普查和抽樣調查的應用,並選擇合適的調查方法,解決有關現實問題。

  3.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領會抽樣調查的優點和侷限性,體會不同的抽樣可能得到不同的結果。

  4.通過資料收集的學習,培養學生應用、分析、判斷能力。

  重點:1.掌握普查與抽樣調查的區別與聯絡。

  2.掌握總體、樣本及個體間關係。

  難點:獲取資料時,會選擇合理的調查方式,應用意識的培養,設計方案。

  教學方法:啟發引導自學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顧

  提問:上節課小明想了解周圍的人是否具有節水的意識,設計了一個統計活動,請同學們回顧他經歷了哪些過程?

  教師活動:通過提問,幫助同學們回顧簡單的統計過程。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回顧過程,全班交流後彙總。***學生可能不是很全面的總結出來,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從事一個統計活動要經歷的過程:***1***明確調查問題;***2***確定調查物件;***3***選擇調查方法;***4***實施調查;***5***收集並整理資料;***6***分析資料,得出結論,作出決策。

  引出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如何選擇合適的調查方法,板書課題

  二、 引導自學 理解概念

  1、學生活動:自學課本160頁的內容,瞭解總體,個體的概念。

  為了特定目的對全部考察物件進行的全面調查,叫做普查.

  其中被考察物件的全體叫做總體,

  組成總體的每一個被考察物件稱為個體.

  舉例理解:為了準確瞭解全國人口狀況,我國每10年進行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指出總體、個體.

  調查目的:考察我國人口年齡構成.

  總體: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常住的人口年齡.

  個體:符合這一條件的每一個公民的年齡.

  注意:***1***總體,個體均指人口年齡,而不是指人.

  課件出示:某燈泡廠要了解生產的1000只燈泡的使用壽命,你認為該如何進行調查?引匯出抽樣調查

  2、學生活動:自學抽樣調查

  從總體中抽取部分個體進行調查,這種調查稱為抽樣調查.

  學生活動:初步體會普查的應用與侷限性,從而引出抽樣調查,感受抽樣的必要性.通過學生自己體會兩種調查方式的區別,加強學生概念的理解,有利於下一環節的自主研究。

  3、自學檢查:調查方式的選擇***個人獨立完成後,派代表進行總結回答.***

  下列調查中,你認為應該採用哪種調查方式,並說出自己選擇這一觀點的理由.

  ***1***瞭解你們班同學週末時間是如何安排的; ***普查***

  ***2***瞭解一批圓珠筆芯的使用壽命; ***抽樣調查***

  ***3***瞭解我國八年級學生的視力情況. ***抽樣調查***

  ***4***要保證嫦娥三號衛星的成功發射,對重要零部件採用何種方式檢查. ***普查***

  ***5***全國中學生的節水意識; ***抽樣調查***

  ***6***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收視率; ***抽樣調查***

  4、結合以上例項,嘗試寫出普查與抽樣調查的優缺點:

  優點 普查 通過調查總體來收集資料,調查的結果準確.

  抽樣調查 通過調查樣本來收集資料,工作量較小,便於進行.

  缺點 普查 工作量大,難度大,而且有些調查不宜使用普查. 抽樣調查 調查結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結果準確.

  5、說明什麼時候用普查的方式獲得資料較好,什麼時候用抽樣調查的方式獲得資料較好?

  ***1***當總體中個體數目較少時;當要研究的問題要求情況真實、準確性較高時;調查工作較方便,沒有破壞性等等,此時用普查方式獲得資料較好.

  ***2***總體中個體數目較多,普查的工作量大;受客觀條件限制,無法對所有個體進行調查;調查具有破壞性時,採用抽樣調查方式較好.

  活動目的:讓學生自己進行分析討論,提高學生對問題的研究能力,調動學生積極性.

  6、同學們的自學能力很好,下面的學習,同學們願意和其他同學合作學習嗎?

  教師活動:提問:為了瞭解你所在地區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你準備怎樣收集資料?

  學生活動:先進行小組交流後再給出下列問題.

  課件展示:下面分別是小明、小穎、小亮三個小組的調查結果:

  小明:我們小組在公園裡調查了100名老年人,他們一年中生病的次數如圖所示:***課件出示課本圖6-5***

  小穎:我們小組在醫院調查了100名老年病人,他們一年中生病的次數如圖所示:***課件出示課本圖6-6***

  問題:比較一下小明與小穎所得資料的差別,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小亮:我們小組調查了10名老年鄰居,他們一年中生病的次數如下表所示:***課件出示課本表格***

  學生活動:分小組討論

  ***1***你同意他們的做法嗎?說說你的理由.***學生分析後回答***

  ***2***為了瞭解該地區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你認為應當怎樣收集資料?與同伴交流.

  ***3***小華利用派出所的戶籍網隨機調查了該地區10%的老年人,發現他們一年平均生病3次左右,你認為他的調查方式如何?

  全班交流:

  小組內討論完後,學生可以在全班內交流。

  小明收集的資料缺乏代表性和廣泛性.

  小穎收集的資料缺乏代表性和廣泛性.

  小華僅僅調查了10位老年人.因為樣本太小了,所以不能據此推斷某地區老年人的健康狀況.

  ***4***代表性、廣泛性分別指什麼,你是怎麼理解的?

  在生活中,當我們所要考察的總體中包含的個體數很多,有時總體中個數較多且總體有明顯差異的幾個部分組成時,我們應注意抽出的樣本就必須有較強的代表性.每個部分都應抽取到,而且應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廣泛性是指總體中的每個個體均有被選的可能.

  三、課堂小結:

  1、基本概念:調查、普查、抽樣調查. 總體、個體、樣本.

  2、何時採用普查、何時採用抽樣調查,各有什麼優缺點?

  3、 談自己這節課學習方法上的收穫與感想。

  板書設計

  普查與抽樣調查

  1.基本概念:

  ***1***調查、普查、抽樣調查. ***2***總體、個體、樣本.

  2.普查、抽樣調查的優缺點

  3.抽樣時:樣本的代表性和廣泛性;樣本的大小.

  教學反思:

  在教學設計中關注概念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理解概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在重難點的突破上,讓學生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學生討論和歸納的過程中,對問題的把握不夠全面,還有部分學生的主觀性較強,忽視了理性的判斷,也影響到突破。在今後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合理給出客觀的結論。

  《普查和抽樣調查》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能參加這次說課活動,我感到十分高興,同時也非常珍惜這次難得的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現在讓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給大家作介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節課選自華東師大版《數學》九年級下第三十章第一節第一課時。內容包括生活中的簡單調查、調查的分類、什麼是總體、什麼是個體、什麼是樣本、什麼是樣本容量、如何選擇合適的調查方法等。這是繼統計和概率之後的又一實用生活課程,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緊密,重在訓練全體學生在實踐中的操作能力,在實踐中感知,培養學生“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精神在實踐中收穫,在實踐中總結,最後把總結的知識和經驗應用到實踐中去,並取得成功,這符合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即面向所有的學生,讓所有的學生獲得更多可以廣泛應用的、與現實世界密切相關的有用的數學。大綱要求在本節內容中教與學的形式要以學生合作探索活動為主,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強呼叫資料說理的方式,讓學生的思考在分析真實資料中進行,讓學生的理解在集體合作中加深,注重提高學生的分辨能力和認識水平,並最大限度地鼓勵學生充公表達自己的見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讓學生了解總體、個體、樣本、樣本容量的概念,知道普查和抽樣調查的區別通過實際調查活動加深理解這些概念;能運用正確有效的調查方法收集整理資訊,同時感受抽樣調查的必要性和科學性。

  2、能力目標

  通過具體實踐操作,讓學生除動嘴說之外,還要動手做,動腦想,學會收集整理資料,通過梳理分析這些資料以獲取有價值的第一手資訊,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以事實為準繩的做事態度,實事求是的做事品格,以理服人的做事風格;通過與同伴一起合作探討交流,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積極參與、勤於動手動腦的意識。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數學又服務於生活。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普查和抽樣調查的區別;能進行簡單的普查和抽樣調查。

  難點:選擇正確有效的調查方法進行調查,並整理歸納出相關的有價值資訊。

  二、教學策略

  本課時的內容緊密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在教學時應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問題,積極動員學生圍繞問題動起手來,與其他同學一起齊心協力共同探索,利用啟發法、小組討論法、小組探索法、歸納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參與中掌握知識,主動獲取新的知識,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調動學生的求知慾,以達到培養學生探索能力、創新意識的目的。

  三、學法指導

  自主探索法:主動參與 展示 思考 比較 探索

  類比 歸納 練習鞏固 總結

  整個過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主線,以活動探索為主形,以培養能力為目標,以學習有用的數學為終極目的,讓學生在自由的活動中學習了知識,在簡單的活動中學到了本事。

  四、教學基本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