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程的自我探索和有效實踐論文

  以物理學中的“光現象”為例,例如教師要集中講解知識模組“光的傳播和反射”,這在課程中是前兩節,也是光學中最核心的知識。教師在此步驟,可以不安排大綱,要求學生自己熟悉課本,找出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點加以標註,或要求學生列出提綱,打造自己的知識網路結構,比如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傳播和反射原理,這些都是要在課程預習中基本要獲得的,為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打下基礎。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物理課程的自我探索和有效實踐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閱讀:


物理課程的自我探索和有效實踐
 

  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針對物理學科“分析――推理――應用――實踐”的思維過程,物理教師要在課堂中做到“適時適度引導,調整掌控方向”,做到讓學生“明晰思路,找準思維方向,明確學習目標,深入領悟物理道理”,而後應用於“知識的分析推理和自主探索”。

 

  一、培養學生的自我思考分析能力,提升對於知識的感悟和理解
 

  實驗的過程教師需要分步驟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演示,並且每一步的意義要讓學生知道,直到實驗結束,作為一個完成的過程。

  1、力的相互作用例項演示

  例如在物理課力的教學中,有三種核心的“力的概念”需要我們去解剖,這就是“作用力、重力和摩擦力”。我們最常用的工具就是彈簧秤,外加鐵塊***或磁鐵塊***等來演示給學生力的相互作用的概念,在演示相互作用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做一個有趣的演示,就是磁鐵吸引鐵塊,啟發學生的思考,是一種什麼力將它們拉到了一起,然後再設計實驗讓學生去做,例如用彈簧秤稱量重物。

  以上的過程就是一種自我探索的過程,物理探索需要學生的自我思考和分析,而且需要學生進行自我的體會與感悟,教師將物理的基本原理進行化的指導之後,我們通過現有的實驗去進行有效的操作,這個過程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琢磨。
 

  二、知識系統模組化,體會其中相互聯絡,學生自我探索和實踐

  本步驟是課程學習前的熟悉階段,目的是初步奠定課程的印象和框架,在實際的課堂小組學習中,取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進行自我的思考與感悟,把麼教師就先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平臺和一個空間,這就是自我探究和思考的空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進行自我的思考與探究,將知識更加鞏固的形式出現在自己的頭腦中,這樣比單純的講解來的更加深刻。

  1、光現象的自我探索和傳播

  以物理學中的“光現象”為例,例如教師要集中講解知識模組“光的傳播和反射”,這在課程中是前兩節,也是光學中最核心的知識。教師在此步驟,可以不安排大綱,要求學生自己熟悉課本,找出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點加以標註,或要求學生列出提綱,打造自己的知識網路結構,比如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傳播和反射原理,這些都是要在課程預習中基本要獲得的,為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打下基礎。時這種實驗又是一種實踐,能夠使理論和實踐能力得到雙向的提升,提高動腦動手的能力,這又是物理課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當中有效的引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驗,寓教於樂,潛移默化,在輕鬆和有趣的氛圍中達到教學的目的。
 

  三、親手實踐自我思考與分析,提升實驗能力

  物理知識的核心,也成為我們以後分支學習的重點學科,其中每個知識體系都有若干的實驗加以證明和鞏固,目的是鞏固知識,同時提升能力,加深認知,這也是學習的必需,對於實驗,教師要能夠用的恰當,用的有效果,這就需要教師的靈活掌握,形成一種教學藝術。

  1、對於物體所受浮力的測定

  比如教師引導學生用一個彈簧測力計、一個金屬塊、兩個相同的燒杯***分別裝有一定量的水和煤油***,對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進行了探究。通過此實驗,我們可以探究浮力跟什麼條件有關,通過不同物質的比較和質量密度的不同,達到實驗目的。這就是通過實踐和實驗的方法進行知識的鞏固和學習,是各種基本知識的綜合運用。所以“在物理基礎知識上的融會貫通,拓展學生知識面,開闊眼界”,這是教師講授物理知識的一般過程和目標。

  課程教學當中涉及到了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先鞏固知識,然後提升能力,這是學習物理的一條必由之路,另外探討一些教學課堂中簡便易操作的基本方法,學好知識,同時提高能力,在課堂小組學習中,針對物理這類非記憶性課程,這個方法可為事半功倍,有學生自行推導物理基本原理,有老師加以匡正完善,其間進行了四輪的學習和總結反思,大大提高了效率,希望能有更好的教學方法出現,活躍物理教學課堂。這個過程中,教師發揮的是主導作用,學習的主體還是學生,教師通過啟發和誘導掌控,讓學生明晰思路,找準解題方向,通過分析推理和應用實踐的過程,進行道理的深刻感悟,進行知識的分析和推理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