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物理實驗教學論文

  動手實驗是學生參與實踐的具體過程,教師在實驗前強調實驗室規則和要求:①實驗前必須完成預習內容;②按小組坐好,不得亂動器材;③實驗時不能大聲喧譁;④實驗完成後將器材擺放整齊,經檢查後方可離開;⑤不能將器材帶出實驗室,如有損壞及時說明。另外,帶有危險性或損壞性實驗,要先檢查,避免損壞或者出現意外。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淺議物理實驗教學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閱讀:

淺議物理實驗教學
 

  實驗在物理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過實驗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形成嚴謹的、實事求是的世界觀。如何進行物理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師研究的問題,下面談此觀點,僅供參考。

 

  1.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是上好實驗課的前提

  在教學中要真正運用好物理實驗,提高教學質量,發揮其獨特作用;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是上好實驗課的前提。①教師要有物理學理論和實驗知識;有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的知識;親手實踐。②具備良好的實驗能力和實驗技能;通過不斷學習,使實驗教學能力和知識水平提高。③有鑽研和創新精神;對疑難實驗進行專題學習和研究、改進方法;接受新的教育理論和思想,指導教學實踐。④積極參加針對物理實驗中對實驗的設計,測量操作技巧、改進方法及排除故障的創造效能力,實驗考核的命題能力等研討會,提高自身素質。
 

  2. 利用實驗史實和事例激發氛圍

  在實驗教學中:①對物理史上著名實驗介紹。如《科學之旅》中介紹了“伽利略對單擺的探究”從而發現“擺的等時性原理”,並根據這個原理製作“機械擺鐘”。展示科學發現過程目的是展示科學家創造思維和創新精神,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培養。②介紹典型物理實驗事例,培養創新意識和慾望。如教學凝固後,介紹“姆潘巴”現象及其發現過程,同時介紹中央電視臺《走近科學》欄目的片段:上海某中學三位學生在物理教師指導下,經歷幾個月,做了上百次實驗,獲得上萬個數據,最後論證“姆潘巴”現象不存在。介紹此事例目的是,要求學生向坦尚尼亞中學生姆潘巴和上海的幾位中學生學習,學習他們敢於質疑,有實驗探究的精神;用榜樣的示範作用來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從而激發創新氛圍。
 

  3. 實驗教學中需要強調注意事項

  動手實驗是學生參與實踐的具體過程,教師在實驗前強調實驗室規則和要求:①實驗前必須完成預習內容;②按小組坐好,不得亂動器材;③實驗時不能大聲喧譁;④實驗完成後將器材擺放整齊,經檢查後方可離開;⑤不能將器材帶出實驗室,如有損壞及時說明。另外,帶有危險性或損壞性實驗,要先檢查,避免損壞或者出現意外。如在用電流表測量電路時,開關應先斷開,電流表應與被測部分串聯,注意電流必須從電流表正極流入,從負極流出,被測電流不超過電流表量程,不能將電流表不經過用電器而直接接在電源兩端等。
 

  4. 提倡動手實驗,掌握基本方法

  學生動手實驗的作用:

  ①學生動手實驗有利於調動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據統計,喜歡物理的佔84%,不喜歡的佔3%。

  ②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鞏固程度與學習方式關係很大。據統計,通過聽講能記住25%;看到實物或現象能記住40%;既動手做又描述能記住97%。所以在物理實驗教學中讓學生動手實驗,在實驗基礎上討論、分析,歸納概念和規律,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

  ③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腦並用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提倡動手實驗,正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去實踐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④動手實驗是學習研究過程,在直接參與動手實驗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實驗是獲得物理事實的根據;是檢驗假設真理性的標準;逐步領會科學家是如何通過物理實驗獲得物理事實,得出概念和規律的。
 

  5. 實驗教學有利於培養觀察能力,提高分析能力

  觀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現象感知過程中的一種最直接方法。物理教材中的每個概念和規律一般由觀察、實驗、分析、歸納概念、規律應用、實際問題等構成,為了提高觀察能力,在引導觀察實驗現象時應注意:①從什麼地方觀察,發生什麼現象,現象發生變化過程的條件是什麼;②觀察同時思考、分析、比較此現象有什麼特徵,說明什麼問題;③如何判斷推理,概括有關性質和規律,逐步形成邊觀察邊思考的習慣,掌握觀察方法和提高觀察能力。

  例如,觀察水被加熱至沸騰時,提出問題讓學生邊實驗、邊思考:

  a. 開始加熱的燒杯底和內壁是否有小氣泡?怎樣產生的?

  b. 初始階段水溫有什麼變化?小氣泡在上升至水面過程中其體積有什麼變化?

  c. 當水中有大量氣泡產生,並迅速上升過程中,體積不斷增大,到水面破裂時,溫度是否變化?瓶口出現的“白氣”是什麼?

  d. 如果沸騰時間較長,還會看到水位比加熱前有些下降,為什麼?

  這將膨脹、熱傳遞、氣化、液化等知識有機聯絡起來,從而提高觀察和思維分析能力。
 

  6. 把驗證性實驗變為探究性實驗

  目前中考實驗設計題需要學生具有探究性實驗能力的有力體現,這就要求學生具備發散思維、換元思維、轉向思維和創優思維等思維能力,這些能力都靠平時逐步培養。如講授“恆定電流”後,根據學生已學知識,將“伏安法測電阻”實驗改為:有5種不同測量電阻實驗的分套器材,請根據各套器材設計不同的實驗,並比較哪種方法測得電阻值較準確,分析原因。器材:共用器材為待測電阻R***10 Ω,0.5 A***,電源,電鍵,滑動變阻器,導線若干。測量方法;

  ①伏特表、安培表各1個,共用器材;

  ②伏特表2個,電阻箱1個,共用器材;

  ③安培表2個,電阻箱1個,共用器材;

  ④伏特表1個,電阻箱1個,共用器材;

  ⑤安培表1個,電阻箱1個,共用器材。

  改進後的實驗稱為物理教學中的實驗探究,此方法特點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多向選擇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
 

  7. 藉助多媒體將實驗分解化

  造成學習物理知識困難的原因是:學生缺乏物理實驗和分析、概括規律的能力。例如,在講授“慣性”內容時,藉助多媒體運用抽拉活動片段演示小車遇到障礙物阻力而停止運動,而小車上的木塊沒有受到障礙物阻力,由於慣性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仍向前運動;但因木塊底部與小車面的摩擦,使木塊底部受到摩擦力作用不能繼續向前運動,只好倒向前方。利用多媒體影象將“慢鏡頭”展示在學生面前,同時對小車、木塊及兩者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由於影象清晰,模擬逼真,講解和觀察、理解,都能收到良好效果。
 

  8. 開展課外動手實驗,發展創造力

  教師在物理實驗教學中開設課外實驗,以開闊視野,拓展知識面,發展動手實驗創造力。

  例如,①組織物理課外興趣活動小組,指導動手搞小製作,如製作橡皮測力計、潛望鏡、土電話等。

  ②組織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開展實地測量、電路安裝等社會實踐活動。

  ③開展科技活動,如舉辦物理晚會、撰寫物理論文等。在這些活動中,教師悉心輔導,幫助學生克服困難,讓學生有表現的機會,互幫互學,逐步培養有趣的愛好和創造能力及團結協作精神,從中領略到成功的喜悅,同時能發展創造力。

  總之,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充分挖掘各種智力因素,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