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教學反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的內容,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是空間觀念的一次質的飛躍。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本節課教學時我主要運用操作實驗法、引探發現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多種方法,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操作實驗、觀察、猜想、發現推匯出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全過程,從而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注重實際操作,發展空間能力。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重大的發展。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很模糊,要注意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教學中,我先通過切開一個長3釐米、寬3釐米、高1釐米的長方體和稜長為2釐米的正方體,看看它們各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引入計量體積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能用切開的方法來計量物體的體積的。於是我給了學生若干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放手讓學生擺放出不同的長方體,並把長、寬、高的資料填入表格中,啟發學生思考,根據記錄的長、寬、高,擺這個長方體一排要擺幾個小正方體,要擺幾排,擺幾層,一共是多少個小正方體。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長方體所含小正方體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的關係這一內容,比較抽象,教材中用6個小正方體讓學生擺,只能擺3種,不利於學生找出規律。我大膽地讓學生用12個小正方體擺,學生擺到了8種,並記錄整理資料,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更有利於學生悟出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的關係,這樣做可能有人認為費時,但我認為這樣做值得,因為這樣做能讓他們在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的過程中更好地發展認知水平,提高了學習能力。最後,通過學生自己比較、發現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在教學完長方體的計算公式後,繼續啟發學生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係,聯絡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引導學生自己推匯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這種實際操作,培養了學生勤于思考和勇於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增強數學的吸引力。

  二、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重視學生的口頭表達。

  同學們在操作活動中產生了大量的思維語言,小學生的特點就是急於把這些想法告訴老師和同學。我在教學時安排了邊擺邊記錄,再彙報的活動,讓學生養成及時記錄實驗資料的習慣,同時為整理、分析資料準備好必要的材料,更有利於有條理地分析彙報,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三、小組合作交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平臺,讓學生最大限度參與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實踐活動,增強實踐性,拓寬活動空間,為每個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提供途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因為它不僅僅讓學生學會了一種知識,還讓學生培養了主動參與的意識,增進了師生、同伴之間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並從活動中形成了數學意識,學會了創造。

  四、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猜想是一種比較高階的帶有直覺性的思維方式。教學時,我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會是什麼樣子呢?根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來推斷,接著用推導長方體體積的辦法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不新、不難。實現平穩過渡,使學生樹立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信心。

  篇二

  一、利用實際生活中的實物,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實際應用,學生是在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和單位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日常生活中常見幾何體來進行教學,如粉筆盒、課本和長方體的橡皮擦等實物,教學前教師可以先準備一立方厘米的正方體若干個,運用這些小正方體按小組分給學生,然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擺成不同長寬高的長方體,再數出這些長方體各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接著引導學生找出自己擺成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再觀察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三個條件的積與數出來的小正方體的個數有什麼關係,然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出長方體的體積的的計算方法。這時教師可以在每個小組中提問學生,你們找出的長方體的計算方法是怎樣的?你們是怎樣找出來的?在這提問中學生答對的教師要給予肯定,答錯的也要給予鼓勵,然後師生共同把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歸納出來: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用字母表示:V=abh。這樣教學,教師就把學生帶到了從實踐知識上升到理論知識,並找到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另外,教師也可以用如此類推的方法引導學生歸納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二、運用找到的規律,進行實際操作。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他們是由認識平面圖形上升到認識立體圖形,是空間觀念的一次質的飛躍。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比較模糊,教師應特別注意到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和正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學時,教師結合實際的教具,引導學生進一步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強化記憶,如粉筆盒的體積是多少?怎樣求它的體積?要求它的體積必須有哪些條件?***教師可以請幾個學生到講臺上實際量出粉筆盒的長寬高,並把這些條件板書在黑板上,讓全體學生進行計算粉筆盒的體積***,當學生準確算出粉筆盒的體積後,教師話峰一轉,你們知道自己的數學課本的體積有多少嗎?你能求出數學課本的體積嗎?要求出數學課本的體積是多少?必須有哪些條件?你能找出這些條件嗎?下面請同學們求出自己數學課本的體積是多少?看誰做得又對又快。通過實際觀察、操作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並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動手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篇三

  一、聯絡實際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是在理解了體積的概念和體積的單位以後教學的。教師通過切開一個長3釐米、寬3釐米、高1釐米的長方體和稜長為2釐米的正方體,看看它們各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引入計量體積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能用切開的方法來計量物體的體積的.教師採用了讓學生用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拼擺長方體的實驗,引導學生找出計算長方體體積的方法。教師考慮到學習數學是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要讓學生認識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係,考慮到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如,不是所有物體都能切開,***怎樣才能更好更快的解決問題,***如,找到計算長方體體積的公式,***從而從實踐上升到理論,找到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二、加強實際操作,發展空間觀念。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重大的發展。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很模糊,教師特別注意到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學時,教師給了學生若干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讓學生擺放出不同的長方體,並把長、寬、高的資料填入表格中,啟發學生思考,根據記錄的長、寬、高,擺這個長方體一排要擺幾個小正方體,要擺幾排,擺幾層,一共是多少個小正方體。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長方體所含小正方體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最後,通過學生自己比較、發現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在教學完長方體的計算公式後,教師繼續啟發學生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係,聯絡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引導學生自己推匯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正是正確把握了本冊教材的重點,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強實際操作。通過實際觀察、製作、拆拼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來源,並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小組合作交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在新的教育觀念的指導下,教師在課中大膽地實踐,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給學生最大限度參與學習的機會,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經歷了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掌握了數學建模方法。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熱情讓每個聽課老師都能感受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因為它不僅僅讓學生學會了一種知識,還讓學生培養了主動參與的意識,增進了師生、同伴之間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並從活動中形成了數學意識,學會了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