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書九年級上冊第九課預習教案

  九年級上冊第九課是故鄉,那麼作者是怎樣描寫自己的故鄉的呢?怎樣表達思鄉之情呢?一起來看看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第一課時

  一、匯入 :

  由回憶所學的魯迅作品匯入 ,並簡介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們要學的《故鄉》就選自《吶喊》。

  二、體裁:小說

  三、背景:

  1、請問魯迅的故鄉在哪?

  ***浙江紹興***

  2、對魯迅的故鄉你瞭解多少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給了我們一些關於魯迅故鄉的資訊,從生意盎然,趣味無窮的百草園到嚴肅古樸又不乏樂趣的三味書屋,可以看出魯迅的故鄉如何?

  明確:不僅景美,而且人淳樸、善良、友好。

  3、作者滲透在字裡行間的是他對故鄉的什麼情感?

  ***留戀、喜愛、思念之情。***

  4、在這一篇《故鄉》中,作者抒發的是這種留戀、喜愛、思念之情嗎?為什麼?

  ***不是,因為故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很糟糕。***

  5、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應不斷髮展變化進步,可為什麼故鄉會越變越糟了呢?聯絡課文背景思考。

  時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趕跑了一個皇帝,卻並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境況日益惡化,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魯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了在現實社會生活的重壓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的人和事,十分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回家的經歷為題材,寫了這篇小說。

  6、提問:課文中的“我”是不是魯迅呢?

  ***當然不是,小說中的人物是虛構的。文藝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四、整體感知:聽讀課文後,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五、理清文章的結構:

  速讀全文,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討論並歸納:依據時間的順序,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描寫了故鄉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的複雜心情,並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從“第二日清晨”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完***寫“我”懷著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但“我”並不因此消沉、悲觀,而是寄希望於未來和下一代。

  2、再次閱讀課文,瞭解小說中的人物,試說說自己對這些人物的印象分別是什麼。

  六、小結: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 “離故鄉”的情節安排,寫了“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七、作業 :

  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

  1.裝弶*** ***2.腳踝*** ***

  3.恣睢*** ***4.偶然*** ***

  5.嗤笑*** ***6.陰晦*** ***

  7.愕然*** ***8.顴骨*** ***

  《二》描寫一段你的故鄉的景色。

  第二課時

  一、匯入 新課 :

  好的文章總是有很強的感染力的,它會讓你或歡喜或悲哀,或豪情萬丈,或悒鬱滿懷。《故鄉》是一篇很好的小說,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被多個國家收入教科書中。上一節課,我們讀了一節課的課文,那麼你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讀了這篇課文後有怎樣的心情?

  二、講授新課:

  在課文結尾,文中的“我”這樣寫到:故鄉的山水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的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師板書:悲哀***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為什麼二十年後的一次故鄉之行卻給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請大家看課文,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學生讀課文思考回答,教師歸納並板書:故鄉的景、故鄉的人。

  1、提問:故鄉的景色怎樣?這一段描寫寫出了故鄉怎樣的特點?哪幾個詞語能集中表現出來?

  學生思考回答: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著蕭索的村莊——沒有一些活氣。

  齊讀來感受一下這種悲涼。

  老師:如果說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2、提問: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

  3、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後的閏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適時點撥、啟發。*** 師生共同歸納梳理:外貌的變化、與我的距離、生活的現狀、精神的麻木、寄希望於偶像。***少年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是一個富有表現力的少年。“他的父親十分愛他”,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也是善良的。但這個富於生命力和表現力的少年閏土,到了現在,卻成了一個神情麻木、寡言少語的人。“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為什麼他在少年時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現在卻形容不出了呢?因為“那時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時候是一個活潑潑的人,現在“懂事”了,卻成了一個“木偶人”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裡所說的“事”,實際是中國傳統的一套封建禮法關係,以及這種禮法關係所維繫著的封建觀念。他已經沒有反抗現實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把所有這一切都視為根本不能戰勝的。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儘量不去思考自己的不幸,儘量迅速地忘掉自己的困苦。他不再敢主動地去感受世界,思考生活、思考自己。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幹癟了下去,他的感受力萎縮了下去,他的表現力衰弱了下去,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經成為一個沒有感受力、沒有思想能力和表現能力的木偶人。只有宗教還能給他帶來對未來的茫遠的、朦朧的希望。他的精神已經死亡,肉體也迅速衰老下去。成年閏土體現的是“我”所說的“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類人的特徵。***

  4、提問:為什麼閏土變成“木偶人”了呢?找出課文中的原文回答: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歸納: 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由於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使閏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