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幾和第幾”是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使用“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多,而使用“第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幾和第幾是基數和序數的淺顯說法, 認識“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說,這個知識點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幾”表示事物有多少, “第幾”是事物排列的順序號。對於剛入學的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和“第幾”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上這部分內容前,每天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和學生做些有關方位的遊戲,讓學生認識前、後、左、右的方位。特別是左、右,我先讓學生自己介紹怎樣記住左和右的方向,作好了準備工作後,開始了“幾和第幾”的教學:

  一、情景引入,感知“第幾”

  我利用一年級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找到了一個與“第幾”有關的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人特別喜歡吃肉包子,他吃了一個不飽,又吃了一個還不飽,直到吃到第五個,才覺得飽了,他拍拍肚子,嘆了口氣說:“唉,要知道吃第五個能飽,先吃第五個該多好啊!”學生意猶未盡時,我問大家:“你們說,這個人說的對嗎?”“不對,不對。”學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這時聰明的劉煜站起來說:“這個人要吃五個才吃飽,如果只吃第五個的話,那他就只吃了一個。”我適時引出了今天的課題。

  二、利用主題圖,教學“第幾”

  教材的主題圖是以場景的形式來表現的,而這個場景是靜態的,缺乏動態性,我不拘泥於教材的束縛,把教材上的主題圖重新作了調整,變為讓學生參與排隊這一主題情境,學生通過排隊,將主題提供的內容動態化,使學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增加實際的體驗,深切地體會到幾和第幾的不同。

  三、聯絡生活,學習數學

  為了幫學生理解“幾和第幾”的含義,我根據學生身邊的事情,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第幾”的含義。如“我想考試得第一,我坐在第一排”等等,學生有了老師的引導,很快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第幾”。這樣,不僅讓學生鞏固新知,也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

  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只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

  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雖然課前我讓學生感知了方位,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左邊起塗4個燈籠,學生可能只圈了第四個。

  三、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四、講完練習之後我進行了小結,但感覺小結的方式不對,我是讓學生上臺排隊,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說一說,總結的時候不應該提問:“一共有5個同學”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什麼***幾***,“第5個同學”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什麼***第幾***,問的太唐突了,雖然有個別同學知道,但是我覺得大部分孩子還是覺得雲裡霧裡,其實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只要經歷觀察、活動、交流的過程,初步理解“幾和第幾”的含義,並能夠區分就可以了。這是一個感知的過程。

  五、在後面講練習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1.“想想做做”第1題從左邊塗色,可以先複習一下“左右”,做一做有關“左手握拳頭,右手握拳頭”的小遊戲,加深學生對方向的感知,再進行塗色,效果會好些,目的性會更強些。2.“想想做做”第2題,“聽過猴子撈月亮的故事嗎?”有的學生聽過,有的沒聽過,其實這個時候孩子的興趣還是蠻高漲的,應該事先準備一個故事的錄音,或者動畫,讓孩子在輕輕鬆鬆中學到知識。

  當然,課堂教學是藝術,而且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次上完課都會有些遺憾,所以實際與預設是有距離的,真正的完美只有在教學之後的重設計和反思,教學之後適當的調整設計,相信對以後的教學能提供借鑑作用。

  範文二

  “幾和第幾”是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使用“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多,而使用“第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少。因此,兩者很容易發生混淆。“”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說,這個知識點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因此,針對以上情況,在學習本課時我利用故事和遊戲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們應通過大量的活動場景來促進學生對“第幾”的認識和區分“幾和第幾”。 “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我是先通過排隊買票的場景,讓學生直接觀察,數數,看到一共5人在買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幾個,讓學生認識“幾個”和“第幾個”的區別。

  通過引導同學們說一說:

  ***1***如果是你排在老爺爺的前面,你會對老爺爺說些什麼呢?

  ***2***老爺爺高興地排到了第一。現在看看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沒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小女孩前面有幾人,後面有幾人?

  ***3***剛才我們說的幾人與第幾人,如5人和第5人,2人和第2人意思一樣嗎?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感知和體驗“幾”和“第幾”,區分出5個和第5個的區別,明白“第幾”是指某一個,具有相對性。能用比較完整的語言描述位置關係。

  在練習時創設多個情景,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通過活動學生一下子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增加了實際的體驗。學生在參與中鞏固了幾和第幾,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既充滿學習興趣又鞏固新知,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範文三

  剛開始上班就給一年級上課,壓力實在很大,所以幾乎每一節課我都做了充分的準備,由於他們是新一的孩子,在幼兒園散漫慣了,上課的習慣特別不好,我站在講臺上下面做什麼的都有,開學的前一週我看見他們就覺得自己完了,我深深的體會到老師教學的辛苦。因為孩子年齡小,注意力的時間短,對老師來說,既要組織課堂紀律,又要激發興趣傳授知識,要上好一節課決非易事。

  自己摸索收穫畢竟是小的,上班後的第三週上的隨堂課,讓我有了很多的收穫。到今天我還清晰的記得接到通知時的心情——緊張。但又是必須要面對的,我授課的內容為《幾和幾》。

  ⒈ 愛因斯談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力求探索它,認識它。所以我在教授《幾和第幾》時針對兒童的心理設計了故事情景,並製作成動畫,讓學生幫助故事的主人人糖果引入新課,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

  ⒉ 《幾和第幾》中主要是對4和5的組成進行教學。對於4和5的組成的掌握,大多數學生已經有比較好的基礎了,那麼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在於讓他們通過擺小棒對與為什麼4和5的組成的原因進行感性的理解,初步建立學生數感。所以在教學時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合作和與他人交流的能力。

  ⒊ 通過“猜數字”遊戲讓學生真正的感受到“玩中學”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這節課總的來說孩子們學習積極性比較高,聽課的注意力比較集中,發言很踴躍。看著這一群活潑的孩子們,我講起課來就很有激情,開始時的緊張也慢慢消失了。當然由於剛開始上課,存在的問題也是很多的。第一,上課時我的板書字跡不工整,層次重點不突出。第二,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4和5的組成我設計了擺一擺,說一說環節但是由於操做時要求提的不細讓很多孩子擺完圓片和小棒後沒有事情做的現象,同時在讓學生說一說時也忽略了請學生上來板演以加深印象。第三,沒有很好的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放手讓學生去發現去感知2,3,4,5的組成特點。以上的這些是我上完這節課後在教學環節上存在的不足,以後我會在課堂上慢慢改進同時也要在這裡謝謝給我評課的老師,由於我剛剛踏上教師這個崗位很多地方經驗不夠,許多缺點自己很難意識到。有了這次經歷讓我受益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