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為什麼孩子的成績總是上不去?會不會是孩子的學習習慣問題?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的習慣,希望對你有幫助

  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的習慣

  1培養孩子尊重、欣賞老師的習慣

  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更要尊重老師,適應老師,並懂得欣賞自己的老師。從小學會適應老師,長大了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2培養孩子自學預習的習慣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領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閱讀是自學的主要形式之一,通過閱讀教科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的前後聯絡,反覆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自己各個方面的能力。

  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及相關資料,自主查詢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問題,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把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更具有針對性。

  3培養孩子專心上課的習慣

  教與學應同步、和諧,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注意力,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儘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西。

  4培養孩子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仔細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開啟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學會仔細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思維,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要做到觀察和思考有機結合,要善於提出問題,要積極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積極思考教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通過大腦進行資訊加工,總結得出事物的一般規律和特徵。

  我們觀察事物,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一般要求達到:有根據、有條理、符合邏輯。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即迷惘,殆即疑惑。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所言之書,是專指《尚書》,今天可以理解為:對書上的知識不可以全信,而應該批判地吸收。

  5培養孩子善於提問的習慣

  我們要積極鼓勵學生學會質疑,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和家長。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的是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效率最高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6培養孩子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意思就是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

  7培養孩子獨立作業的習慣

  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或是應付家長。有的學生做作業的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採取“拖、抄、代.……等等”,會做的馬馬虎虎,不會做的就不動筆。要重視做作業,在做習題時要認真思考,總結概念、原理的運用方法、解題的思路、並且儘量多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

  8培養孩子仔細審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覆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還要培養自己能從作業,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的能力。

  9培養孩子練後反思的習慣

  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

  第二,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

  第三,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

  第四,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

  第五,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

  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10培養孩子複習歸納的習慣

  複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複習也就是通過對知識,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提煉,進行歸納整理,使零碎的知識,分散的記憶得到一個串聯,從而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重點化,避免前後知識的脫離與割裂。

  複習是有規律的,複習必須及時,否則超過了人的記憶極限點再去複習,將要多花幾倍的時間,而且效果不好。因此必須有計劃的不間斷地複習。

  每天儘量把當天的東西都複習一遍,每週再做總結,一章學完後再總的複習一下。對記憶性知識的複習,每一遍的用時不需多,但是反覆的遍數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歸納。

  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學習一個專題,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以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

  11培養孩子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平時要把有什麼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隨手拿張紙記下,經常看看,看會了、記住了才扔掉。有價值的就用專門的本子記下,並找些可以接受的型別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

  12培養孩子客觀評價的習慣

  學生應養成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正確對待成功與挫折,正確對待考試分數的好習慣。若學生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同學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是一種健康心理的體現。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追求進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

  提高孩子學習興趣培養習慣的步驟

  第一步:耐心發動,逐漸加速。

  俗話說:“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為何常立志?原因是:很想好好做,就是做不好。因此,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一步就要說到做到,堅定不移。計劃每天要記10個英語單詞,就一天不落地去記;認識到寫字潦草、做題馬虎這些毛病,就在寫字、做題時嚴加註意,確保字字工整,題題複查;意識到了不良學習習慣的危害,就自動自覺地克服;制訂了學習計劃,就定時定量地去完成;決心使自己的學習成績在全班、全校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計地挖掘自己學習的潛能。

  第二步:控制時空,約束自己。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響。比如,一箇中小學生,已經認識到打遊戲機的負作用了,不想再打遊戲機了,可是,一走近遊戲廳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因此,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還不十分強的情況下,應從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入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時間上,從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寢,都安排滿有意義的學習內容和活動內容,不讓一日虛度,不讓一時空耗。在空間上,嚴格控制自己的活動範圍,歌廳、舞廳、遊戲廳、錄影廳、檯球室等遊樂場所,無論自己多麼好奇,無論別人怎麼引誘,也不要去。

  第三步:偶有偏離,及時調整。

  許多同學自制力比較差,在好習慣形成過程中,或者在壞習慣克服過程中,容易出現反覆、拖拉、敷衍、放任等現象,容易出現跟著感覺走的現象。這就要求自己要嚴格監督自己,發現偶有偏離,立即作出調整。比如,發現自己的字寫得不規整了,發現上課時自己精神溜號了,發現自己沒有執行或沒有完成學習計劃了,發現自己躺著看書、看電視了,發現自己走路或騎自行車時思考問題了......立即作出調整。培養習慣,就像走路一樣,發現走的路線不對,及時調整到對的軌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條小路便踩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