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三年級週記優秀作文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國民族眾多,各民族之間的習俗也是不一樣。這些習俗也可以作為我們寫端午節週記的材料,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週記,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三年級週記篇1

  201X年X月X日 X天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當這個時候,各家各戶都包好了粽子,準備那一天吃得飽飽的。還有一首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怎麼樣,這首兒歌好聽吧。

  端午又稱“重五”,所以很多習俗都和“五”這個數字有關聯。而且要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子、手腕或者足踝,稱為長命縷。

  端午節的來歷/習俗都很多,說也說不完。其中有一個來歷是這樣的,古代有個詩人叫屈原,他受到壞人的誣陷,為了證明自己是清白的,他投汨羅江而死,主張愛國主義。後來的人們賽龍舟是為了撈救他,投粽子是為了讓魚蝦吃飽,不去吃屈原的遺體。

  我們柳州過端午節的方式是:一大早,大家先去買艾葉和菖蒲掛在門口,再貼上紅紙。我奶奶還會包粽子,粽子的材料是豆子、板栗、豬肉。吃起來可香了!

  說了這麼多,相信大家都瞭解端午節了吧。

  端午節三年級週記篇2

  201X年X月X日 X天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我對過端午節沒有特別的影象,只知道到了端午節可以吃上粽子。

  離端午節還有十幾天,我就聞到了從大街小巷飄出的粽子清香。饞得我直流口水,嚷嚷著要吃。奶奶說:“別急,外面買的沒有自己家包的好吃,想吃過幾天就包。”於是,我就天天盼著端午節快點到。離端午節還有兩天了,奶奶準備包粽子了。奶奶把買來的粽葉用清水洗乾淨泡好,淘好糯米。我端來一張小凳,坐在一邊看。奶奶先拿起兩張碧綠的粽葉對齊併攏,把它彎成一個小勺。然後抓起一把雪白的糯米放入“勺內”,一邊放一邊還用手壓一壓。奶奶說:“這樣包出的粽子才結實好吃有咬勁。”等到糯米裝好壓結實了,奶奶就把剩下的粽葉七裹八裹裹成了一個小巧的粽子。liuxue86

  看奶奶包得有趣,我也想試一試。學著奶奶的樣兒,拿起兩張粽葉彎成小勺,可我的粽葉勺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別彆扭扭的。放糯米也不是太多就是太少,還總要往外漏,我只得從盆裡再抽出一張粽葉,把它們纏在一起,用繩子扎得橫一道豎一道,像給粽子來了個五花大綁,還真有些慘不忍睹。我把自己包的粽子往奶奶包的一大堆粽子裡一丟,怪有些不好意思的。奶奶看出我的心思,笑著說:“沒關係,多包包就會了,熟能生巧嗎!”

  奶奶把包好的粽子放在爐子上煮,隔了好久,從鍋裡飄出了粽子的清香,那香氣清新怡人,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彷彿看到了一隻只泛者淺綠色光澤的油亮亮的粽子……

  端午節三年級週記篇3

  201X年X月X日 X天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一定會想到端午節。今天,我就來講一下端午節吧!

  端午,又稱為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等。但是,要說大家最熟悉的,還是端午節這個名字呢!有的人甚至聽都沒聽說過這些別稱。

  要說能代表端午節的,當然無過於吃粽子了。端午節這天,大家有的自己做,有的上街買,在端午節,幾乎沒人不吃粽子。當然了,作為吃貨,我怎能不吃呢?

  每到端午節,我們家還舉行吃粽子比賽!買上兩袋粽子,下令開吃,我們就一起狼吞虎嚥,但是最後獲勝的往往不是我……

  我還聽過一個關於粽子來歷的故事:在古代,有一個人叫屈原,他向皇帝提了利國利民的建議,但是那昏庸的皇帝並沒有採納,他很悲憤,就投河自盡了。人們為了紀念他,做了一個透明棺材,放進了水池裡。為了能給屈原貢一些貢品,就把用糯米做的竹筒粽子一一扔進水池裡。過了幾天,人們才發現水池裡有魚,那些粽子都被魚吃掉了。人們很生氣。這時,有一個人叫道:“大傢伙,魚最怕菱角,可以用乾淨的草葉去包糯米,做成菱角的!”以後,人們將包好的粽子扔進水池,魚一看到糯 米粽子,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它叫成“粽子”了。

  再來講一講賽龍舟的來歷吧!當時,人們因為捨不得屈原死去,就都乘著小船,來打撈屈原。他們爭先恐後,但是當追到洞庭湖時,卻不見了蹤影。此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舉行划龍舟慶祝。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這個風俗,吳國、越國等等都最先採納。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也曾經主持過友誼賽呢!一直到現在,臺灣也仍舊在保持著每年五月初五賽龍舟的端午節習俗。

  此外,端午節還有掛艾葉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門前都會有許多艾葉放在門口,有些心靈手巧的人,還會做荷包哩!將一塊布剪出各種各樣的形狀,在裡面塞滿艾葉,小朋友們最喜歡佩戴了!據說,佩戴荷包還可以僻邪驅瘴呢!。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裡,還有驅魔祛鬼的神奇效果呢!

  >>>下一頁更多精彩“端午節三年級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