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物理第一輪複習資料

  高三了,也接近高考了。那麼,物理這科要怎麼複習好呢?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下人教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人教版

  ***一***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

  1.條件:物體受到的合外力恆定,且與運動方向在一條直線上.

  2.特點:a恆定,即相等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恆定.

  3.規律:

  ***1***vt=v0+at

  ***2***s=v0t+ at2

  ***3***vt2-v02=2as

  4.推論:

  ***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任意兩個連續相等的時間裡的位移之差是個恆量,即

  Δs=si+1-si=aT 2=恆量.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於該段時間的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即vt/2= =

  以上兩個推論在"測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等學生實驗中經常用到,要熟練掌握.

  ***3***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設T為等分時間間隔***:

  ①1T末、2T末、3T末……瞬時速度的比為:

  v1∶v2∶v3∶……∶vN=1∶2∶3∶…∶n

  ②1T內、2T內、3T內……位移的比為:

  s1∶s2∶s3∶…∶sN=12∶22∶32∶…∶n2

  ③第一個T內、第二個T內、第三個T內…… 位移的比為:

  sⅠ∶sⅡ∶sⅢ∶…∶sN=1∶3∶5∶…∶***2n-1***

  ④從靜止開始通過連續相等的位移所用時間的比:

  t1∶t2∶t3∶…∶tN=1∶*** -1***∶*** - ***∶…∶*** - ***

  5.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0、加速度為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運動的所有規律和比例關係均適用於自由落體運動

  ***二***解題方法指導

  ***1***要養成根據題意畫出物體運動示意圖的習慣.特別對較複雜的運動,畫出草圖可使運動過程直觀,物理圖景清晰,便於分析研究。

  ***2***要注意分析研究物件的運動過程,搞清整個運動過程按運動性質的轉換可分為哪幾個運動階段,各個階段遵循什麼規律,各個階段間存在什麼聯絡。

  ***3***由於本章公式較多,且各公式間有相互聯絡,因此,本章的題目常可一題多解。解題時要思路開闊,聯想比較,篩選最簡捷的解題方案。解題時除採用常規的公式解析法外,圖象法、比例法、極值法、逆向轉換法***如將一勻減速直線運動視為反向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等也是本章解題中常用的方法。

  四、自由落體運動知識點總結

  只在重力的作用下,初速度為零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以下是自由落體運動知識點,請大家參考。

  ***一***自由落體運動。

  1、什麼是自由落體運動。

  任何一個物體在重力作用下下落時都會受到空氣阻力的作用,從而使運動情況變的複雜。若想辦法排除空氣阻力的影響***如:改變物體形狀和大小,也可以把下落的物體置於真空的環境之中***,讓物體下落時之受重力的作用,那麼物體的下落運動就是自由落體運動。

  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2、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

  從自由落體運動的定義出發,顯然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直線運動;因為下落物體只受重力的作用,而對於每一個物體它所受的重力在地面附近是恆定不變的,因此它在下落過程中的加速度也是保持恆定的。而且,對不同的物體在同一個地點下落時的加速度也是相同的。關於這一點各種實驗都可以證明,如課本上介紹的“牛頓管實驗”以及同學們會做的打點計時器的實驗等。綜上所述,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豎直向下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二***自由落體加速度。

  1、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加速度都相同。這個加速度叫自由落體加速度。因為這個加速度是在重力作用下產生的,所以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不用“a”表示,而用符號“g”來表示自由落體加速度。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同學們可以參看課本或其他讀物就會發現在不同的地點自由落體加速度一般是不一樣的。如:廣州的自由落體加速度是9.788m/s2,杭州是9.793m/s2,上海是9.794m/s2,華盛頓是9.801m/s2,北京是9.80122m/s2,巴黎是9.809m/s2,莫斯科是9.816m/s2。即使在同一位置在不同的高度加速度的值也是不一樣的。如在北京海拔4km時自由落體加速度是9.789m/s2,海拔8km時是9.777m/s2,海拔12km時是9.765m/s2,海拔16km時是9.752m/s2,海拔20km時是9.740m/s2。

  儘管在地球上不同的地點和不同的高度自由落體加速度的值一般都不相同,但從以上資料不難看出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況下可以近似地認為在地面附近***不管什麼地點和有限的高度內***的自由落體加速度的值為:g = 9.765m/s2。在粗略的計算中有時也可以認為重力加速度g = 10m/s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五、速度和時間的關係知識點

  時速論即宇宙定律與背景無關,任何定律在宇宙裡面都是一樣的。以下是速度和時間的關係知識點,請大家認真掌握。

  1. 速度——時間圖象 速度——時間圖象描述了物體運動的速度隨時間變化規律,由圖象可以作出下列判斷:

  ***1***讀出物體在某時刻的速度或具有某一速度在哪一時刻如圖7—1所示,0t時刻速度為v。速度2vv則在2t時刻。

  ***2***求出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如圖7—1,在1t~2t時間內速度變化量12vvv

  ***3***判斷運動方向。若速度為正值***橫軸以上***表示物體沿規定的正方向運動,若速度為負則運動方向與規定的正方向相反。如圖7—2所示,20t時間內速度為正,雖然速度大小改變,運動方向沒變,與規定正方向相同,在21tt時間內速度減小但位移還是增大的。32tt時間內速度為負與2t前運動方向相反,位移減小。

  ***4***可判斷運動性質tv圖象是傾斜的,變速運動、傾斜的直線則表示勻變速直線運動,圖象是平行於橫軸的直線則表示勻速直線運動。見圖1207t時間內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21tt則是勻減速直線運動。

  32tt是負向勻加速運動。

  ***5***比較速度變化快慢。tv圖象若是直線則直線的傾斜程度表示速度變化快慢。圖象與t軸角越大則速度變化越快。見圖7—2,10t速度圖象與橫軸夾角比21tt圖象與橫軸夾角小,10t時間內速度增加得慢

  21tt時間內速度減小得快。

  ***6***求位移,速度圖象與橫軸或兩軸所圍面積就是給定時間內的位移,在橫軸以上位移為正,橫軸以下位移為負。

  兩物體相遇時它們的速度——時間圖象與座標軸所圍面積相等,不是圖象的交點。

  六、時間和位移知識點

  1、時刻和時間間隔

  ***1***時刻和時間間隔可以在時間軸上表示出來。時間軸上的每一點都表示一個不同的時刻,時間軸上一段線段表示的是一段時間間隔***畫出一個時間軸加以說明***。

  ***2***在學校實驗室裡常用秒錶,電磁打點計時器或頻閃照相的方法測量時間。

  2、路程和位移

  ***1***路程:質點實際運動軌跡的長度,它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是標量。

  ***2***位移:是表示質點位置變動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向量。它是用一條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來表示,位移的大小等於質點始、末位置間的距離,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只取決於初、末位置,與運動路徑無關。

  ***3***位移和路程的區別:

  ***4***一般來說,位移的大小不等於路程。只有質點做方向不變的無往返的直線運動時位移大小才等於路程。

  3、向量和標量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2***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物理量。

  4、直線運動的位置和位移:在直線運動中,兩點的位置座標之差值就表示物體的位移。

  常見考點考法

  這部分知識難度也不大,在平時的練習中可能出現,且往往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但是高考中單獨出現的機率比較小。

  常見誤區提醒

  時間與時刻:時間表示一個積累過程它是由無數個連續時刻即時間點累積的結果,包含了物體運動、發展所經歷的過程,對應的是一個運動過程。而時刻則表示某一個時間點沒有延續更不能累積,是物體運動、發展過程中到達的某一個狀態。如果我們把時間當成一個錄影過程,那麼時刻就只能是一張照片.

  位移與路程:路程是學生在初中甚至小學就接觸到的一個概念,在同學們的意識中根深蒂固,難以改變。然而為了物理的學習我們大家不得不去強迫自己接受位移這一概念。路程很容易理解也就是我們所走過的路徑的總長度,而位移則表示是物體始末位置的改變,表示為始末位置之間的線段長度。在物理中路程需要考慮物體的具體運動過程,而位移則不需要考慮這些。例如:小明從家走到學校有5公里的路程,我們就要具體考慮小明的運動路線,但要考慮小明的位移,我們只需要從小明的起始位置***家***到小明的末位置***學校***之間做一條有向線段,線段的長度就表示位移的大小,線段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而不必再考慮具體小明走的什麼路線.

  向量與標量:由於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因此對與標量只需直接對其進行代數運算即可,而向量由於存在方向性,因此對向量進行運算時應當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

的人

1.九年級上冊物理第十章練習試卷

2.2015初三物理期末考試試卷

3.八年級上冊物理第一章練習試卷

4.八年級第一學期物理第四章練習試卷

5.2015年深圳物理中考試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