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一模語文試卷及答案

  東城一模是北京一場重要的考試,東城一模主要考查了哪些知識點呢?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東城一模語文試卷

  一、本大題共3小題,共15分。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

  兒時最快樂的日子,當然是過年。早就扳起手指頭,盤算著離“年”還有幾天。喝過臘八粥,吃過祭灶神的關東糖,度過撣灰洗塵的掃房日,“年”就在眼前了。

  過年的時候,最忙碌的要算是父親。他寫得一手好字,親友鄰居都央求他寫春聯。寫春聯的紅紙上雜有星星點點的金帛,在陽光下泛著金光。父親手持毛筆,在那一片紅光金光中,寫下一個個遒勁的黑字:“江山千古秀, 。”“春至花如錦,風來竹自吟。”……

  ***1***劃線詞語中,含有錯別字的一項是***2分***

  A.扳起 B.撣灰洗塵 C.金帛 D.遒勁

  ***2***下列各句子填入文中橫線處,對仗最為工整、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天地一家春 B.河山萬物新 C.煙雨時時新 D.萬里盡春暉

  2.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諧音就是利用漢字多同音或近音的特點,用同音或近音字來代替本字,廣泛用於謎語之中。比如《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裡賈母說的謎語“猴子身輕站樹梢”,打一水果名。賈政利用諧音一猜便知,可他故意亂猜,以博賈母喜歡。

  文中“猴子身輕站樹梢”這一謎語的謎底是***3分***

  A.蟠桃 B.荔枝 C.蘋果 D.甘蔗

  3.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1***——***3***題。

  “俗”有通俗與庸俗之分。平易淺顯是指通俗,俗不可耐是指庸俗。中國古代許多著名文人都推崇通俗。白居易有意識地追求通俗,王安石譽之為“白俚”。惠洪《冷齋夜話》雲:“白樂天每作詩,令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可見通俗並非脫口而出。“ , ”這兩句詩道破了通俗的祕密。通俗的詩是不卑俗、也不淺薄的。劉禹錫的《竹枝詞》就是一首明朗流暢、情趣誘人的好詩。通俗是喜愛樸素的。唐代李紳的詩《憫農》何其通俗!又何其樸素!但通俗又不等於樸素,白居易的《憶江南》就於通俗中見綺麗。

  ***1***下列加點字讀音有誤的一項是***1分***

  A.白俚***lǐ*** B.老嫗***yù*** C.卑***bēi***俗 D.綺***yǐ***麗

  ***2***下列有關文學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3分***

  A.“竹枝詞”是由古代的民歌演變而來的一種詩歌體裁。

  B.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出自李紳的《憫農》。

  C.《憶江南》本是唐代教坊曲名,後被用作詞牌。

  D.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浪漫主義詩人。

  ***3***下列詩句填入文中橫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B.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C.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D.好詩衝口誰能擇,俗子疑人未遣聞。

  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8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題。

  ①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③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凶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並列於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書》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後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聖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⑤嗟乎!興亡治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鑑矣。

  ***取材於歐陽修《朋黨論》***

  4.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惟:只有

  B.所惜者名節 惜:愛惜

  C.退四凶小人之朋 退:黜退

  D.可以鑑矣 鑑:借鑑

  5.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 惟君子則有之 或投之黃河

  B.則同道而相益 則天下治矣

  C.故為人君者 三千人為一大朋

  D.而唐遂亡矣 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6.下列語句的括號中是補出的詞語,補出後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其***所貪者,財貨也。 B.***故***天下亦大治。

  C.***昭宗***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D.以***此***能辨君子與小人也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作者認為朋黨現象自古就有,是隨著社會發展自然而然產生的。

  B.作者認為共同的物質利益或精神追求可以把人們聯絡在一起。

  C.作者認為能夠正確地對待不同的利益集團,是國家強盛的關鍵。

  D.作者認為君主一定要認真對待誰是君子誰是小人這個問題。

  8.請簡要分析在第③段中作者是怎樣論證自己的觀點的。***4分***

  9. 按照儒家的傳統觀念,“君子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君子團結別人但是不結黨營私。這不僅是朝政清明的標誌,也成了衡量人際關係的尺度。而歐陽修則認為應該對朋黨加以區別對待。請你聯絡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不少於150字。***12分***

  三、本大題共4小題,共20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0、11題

  池口①風雨留三日

  黃庭堅

  孤城三日風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遠山長雙屬玉②,身閒心苦一舂鋤③。

  翁從旁舍來收網,我適臨淵不羨魚。俯仰之間已陳跡,暮窗歸了讀殘書。

  注:①池口:地名,今安徽貴池。黃庭堅在做官赴任途中因風雨而留滯池口時寫下本詩。②屬玉:水鳥名。③舂鋤:水鳥名,即白鷺。

  10.下列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詩首聯描繪一座孤城在風雨中已經三日,市井之中的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

  B.“水遠”二句寫詩人放眼四顧看見的景象,暗示作者貌似平靜內心卻充滿矛盾。

  C.頸聯寫漁翁從屋舍來水邊收拾漁網,恰巧在此的詩人卻因滿懷心事無意觀看。

  D.“俯仰”二句寫出詩人心志:既然世事變化無常,還不如到書中去尋找樂趣。

  11.在詩文中反用典故成語,將常見的典故成語翻出新意,古人稱為“翻案法”。宋代詩人楊萬里曾說:“翻盡古人公案,最為妙法。”請結合具體詩句,分析作者在本詩中是如何運用“翻案法”的。***4分***

  12.用斜線***/***給下面短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斷句。***5分***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 柱 子 曰 我 毋俞 於 人 乎 子 墨 子曰我將 上 太 行駕 驥 與 羊 子 將 誰 驅 耕柱 子 曰將 驅 驥 也 子 墨 子 曰 何 故 驅 驥 也 耕 柱 子 曰驥足以責 子 墨 子 曰 我 亦 以 子 為 足 以責。

  ***取材於《墨子·耕柱第四十六》***

  13.在橫線處寫出詩文原句。***限選其中4道題******8分***

  ①《曹劌論戰》中對戰爭場面的描寫,作者只用了“齊人三鼓”、“ ”和“ ”三句,就概括出魯軍從防禦到反擊再到追擊齊軍的全過程。

  ②屈原用《國殤》悼念和頌讚為國英勇獻身的將士,其中描寫了將士為國捐軀的悲壯:“天時墜兮威靈怒, 。出不入兮往不反, 。”

  ③李密在《陳情表》中突出本朝治國以“孝”為綱:“ ,凡在故老, ,……”再寫自己的情況尤為特殊。希望藉此打動晉武帝。

  ④韓愈通過鮮明的對比,批駁當時流俗恥於從師的錯誤風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

  ⑤范仲淹在《蘇幕遮》一詞中描繪了清秋時節的景象:“碧雲天, ,秋色連波, 。”色調對比強烈,意境開闊,堪稱寫景大手筆。

  四、本大題共3小題,共12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題。

  “大資料”是當今公眾津津樂道的一個熱詞,那麼什麼是大資料呢??打個比方,國家圖書館的藏書有2600萬冊,如果從資料來看的話,一個家庭一年產生的資料就相當於半個國家圖書館的資料總量。一個時代的人沒有辦法用那個時代的工具來處理的資料就可以稱為大資料。

  推動大資料大量產生的核心動力,是人們渴望能將現實物理社會存在的東西記錄下來,能夠測量它,並且能夠分析。隨著雲端計算的發展,人們會利用雲平臺,通過先進技術從海量的資訊中挖掘出有質量、有價值的資料,從而使大量的資料轉化成知識。現在的資料計算單位,已經從GB到達了TB、PB,甚至是EB了,絕大多數大資料是非結構性的,其種類十分複雜,現在的技術手段還沒法對此進行處理。資料產生和傳送的頻率非常快,從大量的低質量、低價值的資料中獲取知識,猶如從大海中撈針,獲取資料成本很高,但有待挖掘價值大。

  大資料的發展也關乎廣大公眾的切實利益。利用大資料可以有效地實現“智慧醫療”,為全面的個人健康管理進行服務;個人可以方便獲取醫院的就診資訊、檢查資料、醫療影像以及個人健康的歷史資料等等。隨著大資料的發展,廣大公眾的生活也將變得更加便利。大資料給企業和商業帶來了巨大的價值,比如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降低了不良貸款率,減少了交易成本;谷歌利用大資料預測季節性流感的爆發和傳播;AT&T將使用者在WiFi網路中的地理位置、網路瀏覽歷史記錄以及使用的應用等資料銷售給廣告客戶。

  大資料時代關注的是使用者的特徵,而不是具體的資訊。比如通過大資料,希望知道使用者是一個處於20—30歲年齡段生育過子女並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而不是想知道她姓甚名誰,今年多大,有幾個小孩。大資料的採集和處理主要是由一些大型的公司在做,它們有自己嚴格的規範和流程,以確保資訊保安。企業要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通過特定的技術手段對使用者資訊進行不可逆的處理。一旦發生使用者資訊外洩,企業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國家相關的法律也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問題進行了相應的規定。2013年工信部根據全國人大的決定,出臺了關於網際網路和電信網個人資訊保護的條例以保護使用者的隱私,這些都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具有一定的作用。使用者也需要注意保護自己的隱私。一些資訊洩露事件的出現,也與廣大使用者本身對個人資訊的保護意識不足有一定關係。所以,在大資料時代,迫切需要向用戶開展加強自身資訊保護意識的教育,也就是安全上網的知識普及和教育。

  不論你接受還是不接受它,大資料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個人隱私的保護,另一方面,也要充分適應大資料給我們帶來的變革,享受它給每個人的生活帶來的便利。

  ***取材於2014年2月13日《光明日報》***

  14.根據文意,產生“大資料”的基本單位是*********3分***

  A.社會 B.企業 C.家庭 D.個人

  15.根據文意,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4分***

  A.大資料並不是現代社會特有的產物,任何時代都會產生自己的大資料。

  B.對所儲存資料應進行控制與篩選,避免因資料過大造成的分析困難。

  C.如果沒有相關技術與有效的分析手段支援,所謂的大資料沒有價值。

  D.無論個人還是企業,都可以從對大資料的應用中獲得極大的切實收益。

  E.因為大企業管理嚴格,所以它們收集使用使用者個人資訊資料不會洩露。

  16.根據文意,請分條概括大資料具有哪些特點。***5分***

  五、本大題共3道小題,15分。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題。

  暮雨鄉愁

  張清華

  ①一個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詩歌裡所寫的那些思鄉的愁緒,並非盡是“強說”的裝點之辭。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日暮時分,煙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覺地就瀰漫開來。海德堡冬日的白晝格外短促,剛剛還是中午,一轉眼就到了黃昏,薄暮乍起,慘淡的雲如煙如霧地浮起來,涅卡河邊的那些形體巨大的柳樹在冷風中瑟縮著它們的枝條,幾天前還掛滿了深黃的枯葉,而今已如此寥落寒愴,還有那些枝條如亂箭般高插雲霄的楊樹,在冬日的天空下也顯得格外蒼涼悽楚。這些特別帶著東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別能夠勾起人思鄉的情懷。還有河邊的那群大雁,它們散亂在草地上,整理著羽毛,在風中發著呱呱的悲鳴,看樣子這個冬天它們是不準備離開這裡了。眼前的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國式的、在那麼多古典詩詞裡被反覆吟詠描畫過的意境,而今卻原封不動地搬到了迢迢萬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讓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緒。

  ②人們總是把鄉愁簡單地理解為對家的依戀或對故地的追憶,其實這樣的理解未免太褊狹具體了。事實上鄉愁是一種真正的絕望,一種生命裡同來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間的,而是時間的,它的方向是遙遠的過去;鄉愁不是戀物,而是自戀,它所牽掛的不是那片事實上常常顯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與韶光。古往今來那麼多思鄉的詩篇,細細想來,原來都是歌者在哀嘆歲月的逝水對自己無情的拋擲。海德格爾說,“故鄉處於大地的中央”,看起來這是一個空間的理念,但細想這故鄉仍不過是指人“長大的地方”,因為那裡印下了稚兒的足跡,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拋灑在了那裡。生命的家宅,記憶的歸宿,稚兒離開了那裡,是因為童年那美好的時光已揮手遠去,他已踏上被命運拋離的註定遠遊他鄉的不歸途!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離,便是“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情景,一旦你回來追尋,也早已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傷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詩人,在登上幽州古臺時的悲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原曾覺得他的悲號未免有些誇張,但今想來,那命運對每個生為凡胎的肉身不過就是這樣設定,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憑你把酒問青天,悲呼浩嘆,天道總不會屈就人道,肯給你些許絲毫的通融憐憫。因了這個宿命,中國的詩人騷客們,自漢以後便都變成了唯美的感傷主義者,他們是文人,但同時又是詩哲,我想中國的文學中之所以有一個很特殊很強烈的鄉愁的傳統,恐與這種生命本體論的哲學,和他們悲劇論的人生觀念不無關係。

  ④一個人在冷雨中獨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來者,你終究也是你自己。來者和去者,在那永恆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釋然。感傷主義並不見得就是隻懂得頹傷,如果是導向對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認識的話,感傷當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徹悟和堅強。因為一切並未緣此而中輟,因了那永遠的鄉愁,他們去作那不斷的遠遊。因為真正的家鄉是沒有人能夠返回去的,你看見了蒼茫的來路,但循著那佈滿荊棘的路途回去時,看到的無非是一個愁字,就像魯迅在他的小說裡描繪的一樣,你看到的是變了的一切,而別人看到的則是變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變成了永久的追憶,童年時的夥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識,這就是故鄉———魯迅小說中的詩。沒有人像他那樣明白,即便是置身於故地和親人中間,也仍有一種命定的深深的孤獨。更不要說在那脈脈溫情之外,還佈滿著溫柔的陷阱,在那繾綣的話語中間,也還響著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親情和愛在那裡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經久候。

  ⑤然而這也終究改不了那份執著又強烈的嚮往與追懷。你知道,那些憂憤與不平,實際上早已經與那份情感的執拗斷了關係,你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無可救藥者,縱然那故地已是泥濘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來路,無悔的方向。暮雨中思鄉的旅人,她正離你越來越遠,也離你越來越近。

  ***取材於作者同名散文,有刪改***

  17.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作者身在異國他鄉,又恰逢陰冷的冬季,所以對家鄉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為強烈。

  B.黃昏、薄暮、煙雲、寒柳、楊樹、大雁等都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用來表達思鄉之情的形象。

  C.海德格爾對“故鄉”的解釋,表現了東西方對鄉愁的不同認識,幫助作者從新的視角理解“鄉愁”。

  D.作者對“鄉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魯迅的小說《故鄉》形象地闡釋了這種獨到見解。

  E.本文緊扣“鄉愁”的主題,大量引用或化用中國古典詩詞名句,使文章的文化氣息濃厚。

  18.***1***第③段畫線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義各是什麼?***2分***

  ***2***第①段中作者引用了“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作用是什麼?***3分***

  19. 文章結尾寫到:“……暮雨中思鄉的旅人,她正離你越來越遠,也離你越來越近。”請簡要分析這句話有怎樣的含義。***6分***

  六、本大題共2小題,共60分。

  20. 許多古典詩詞名句都會讓人覺得真切如畫,意趣無窮。所以人們常用“詩中有畫”評價那些優美的詩句,“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就是這樣的詩句。請你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寫出這兩句詩所描摹的景象與意境。***10分***

  21.一學校召開了高考動員會,會上各班提出了自己的口號,其中有:“生活的悲劇性,不在於一個人輸了,而在於他差一點贏了!”“專注自我提升,不要左顧右盼,緊緊抓住每一分鐘!”“今天北大在夢裡,明天夢在北大里!”“學得穩穩當當,拼得激情萬丈!”“分數是硬道理,心態是硬保障,做題是硬功夫,氣勢是硬標尺!”請就你感受最強烈的一條,寫一篇700字左右的議論文。***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