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文言文閱讀原文附答案

  《列子》又名《沖虛真經》。是戰國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後學所著,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列子》文言文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列子》文言文閱讀原文

  林類①年且百歲,底春被裘,拾遺穗於故畦,並歌並進。孔子適衛,望之於野。顧謂弟子曰:“彼叟可與言者,試往訊之!”子貢請行。逆之壠端,面之而嘆曰: “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類行不留,歌不輟。子貢叩之,不已,乃仰而應曰:“吾何悔邪?”子貢曰:“先生少不勤行,長不競時,老無妻子,死期將至,亦有何樂而拾穗行歌乎?”林類笑曰:“吾之所以為樂,人皆有之,而反以為憂。少不勤行,長不競時,故能壽若此。老無妻子,死期將至,故能樂若此。 ”子貢曰:“壽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惡。子以死為樂,何也?”林類曰:“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貢聞之,不喻其意,還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與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盡者也。”

  子貢倦於學,告仲尼曰:“願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子貢曰:“然則賜息無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壙②,睪如也,宰如也,墳如也,鬲如也,則知所息矣。”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賜!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樂,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憊,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惡,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③也。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夫言死人為歸人,則生人為行人矣。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也。有人去鄉土、離六親、廢家業、遊於四方而不歸者,何人哉?世必謂之為狂蕩之人矣。又有人鍾賢世,矜巧能,脩名譽,誇張於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為智謀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與一不與一,唯聖人知所與,知所去。”

  ***選自《列子④•天瑞》***

  【注】 ①林類:古代隱士,事蹟不詳。②壙:墳墓。③徼:求取。④列子:戰國時期鄭國人,學說屬於道家之流。《列子》為道教經典著作之一。

  《列子》文言文閱讀題目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孔子適衛 適:到;往

  B.逆之壠端 逆:阻擋

  C.子貢聞之,不喻其意 喻:明白;瞭解

  D.矜巧能,脩名譽 矜:誇耀;自得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 生無所息 某所,而母立於茲

  B.君子息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C.面之而嘆曰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D.乃仰而應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2.下列敘述對原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列子用林類的故事告訴人們,以求生為快樂,也許正是人們憂慮的根源;超越生與死來看待人生,也許才能像林類那樣充滿快樂。

  B.人們戀生懼死是因為留戀這屬於自己的唯一一次生命,而在林類看來,人人都會死,死後還會在別處重生,所以死亡沒有什麼可怕的。

  C.孔子認為,無論“狂蕩之士”還是“智謀之士”都是有過失的,只有聖人才知道要讚揚其中的哪一種人,反對其中的哪一種人。

  D.列子用子貢倦於學的故事告訴人們,生命是與辛勞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徹底的休息和解脫,才能使人回到和諧安寧的狀態之中。

  13.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2分***

  ①先生少不勤行,長不競時,老無妻子,死期將至,亦有何樂而拾穗行歌乎?***4分***

  ②人胥知生之樂,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憊,未知老之佚***4分***

  ③而世與一不與一,唯聖人知所與,知所去***4分***

  《列子》文言文閱讀答案

  10.B*** 逆者,迎也***

  11.B***A.“所”和動詞結合,名詞性結構/名詞,處所,地方;B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C代詞/主謂之間;D修飾關係/假設關係***

  12.C***“孔子”認為,無論“狂蕩之士”還是“智謀之士”都是***有所***失的,這兩種人都不值得讚揚,只有聖人知道所讚揚的什麼,所反對的是什麼***

  13***1***您少年時懶惰不努力,長大了又不爭取時間,到老了還沒有妻子兒女,現在已經死到臨頭了,又有什麼快樂值得拾穀穗時邊走邊唱歌呢?***勤行、競時、妻子、句意***

  ***2***人們都知道活著的快樂,卻不知道活著的勞苦;都知道老年的疲憊,卻不知道老年的安逸;***胥、憊、佚、句意***

  ***3***、而世上的人卻讚揚一個,反對一個。只有聖人才知道什麼該讚揚,什麼該反對。***與、知所與、去、句意***

  《列子》文言文閱讀參考譯文

  林類的年紀將近一百歲了,到了春天還穿著粗皮衣,在田地裡拾取收割後遺留下來的穀穗,一面唱歌,一面往前走。孔子到衛國去,在田野上看見了他,回頭對學生說:“那位老人是個值得對話的人,試試去問問他。”子貢請求前往。在田埂的一頭迎面走去,面對著他感嘆道:“先生沒有後悔過嗎?卻邊走邊唱地拾穀穗?”林類不停地往前走,照樣唱歌不止。子貢再三追問,他才仰著頭答覆說:“我後悔什麼呢?”子貢說:“您少年時懶惰不努力,長大了又不爭取時間,到老了還沒有妻子兒女,現在已經死到臨頭了,又有什麼快樂值得拾穀穗時邊走邊唱歌呢?”林類笑著說:“我所以快樂的原因,人人都有,但他們卻反而以此為憂。我少年時懶惰不努力,長大了又不爭取時間,所以才能這樣長壽。

  到老了還沒有妻子兒女,現在又死到臨頭了,所以才能這樣快樂。”子貢問:“長壽是人人所希望的,死亡是人人所厭惡的。您卻把死亡當作快樂,為什麼呢?”林類說:“死亡與出生,不過是一去一回。因此在這兒死去了,怎麼知道不在另一個地方重新出生呢?由此,我怎麼知道死與生不一樣呢?我又怎麼知道力求生存而忙忙碌碌不是頭腦糊塗呢?同時又怎麼知道我現在的死亡不比過去活著更好些呢?”子貢聽了,不明白他的意思,回來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知道他是值得對話的,果然如此;可是他懂得自然之理並不完全徹底。”

  子貢對學習有些厭倦,對孔子說:“希望能休息一陣。”孔子說:“人生沒有什麼休息。”子貢問:“那麼我也就沒有休息的時候了嗎?”孔子回答說:“有休息的時候。你看那空曠的原野上,有高起來的地方,好像是墓穴,又像是土丘,又像是底朝上的飯鍋,就知道休息的時候了。”子貢說:“死亡真偉大啊!君子在那時休息了,小人在那時被埋葬了。”孔子說:“賜!你現在已經明白了。人們都知道活著的快樂,卻不知道活著的勞苦;都知道老年的疲憊,卻不知道老年的安逸;都知道死亡的可惡,卻不知道死亡是休息。晏子說過:‘真好啊,自古以來就有死亡!仁慈的人在那時休息了,不仁的人在那時被埋葬了。’死亡是德所求取的事情。古人把死人叫做歸人。

  說死人是歸人,那麼活著的人就是行人了。一直在外面行走而不知道回家,那是拋棄了家庭的人。一個人拋棄了家庭,所有世上的人都反對他;天下的人都拋棄了家庭,卻沒有人知道反對。有人離開了家鄉,拋棄了親人,荒廢了家業,到處遊蕩而不知道回家,這是怎樣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會說他是放蕩而瘋狂的人。又有人專心致志於盛世之治,自以為聰明能幹,於是博取功名,到處誇誇其談而不知道停止,這又是怎樣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會認為他是有智慧謀略的人。這兩種人都是錯誤的,而世上的人卻讚揚一個,反對一個。只有聖人才知道什麼該讚揚,什麼該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