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撿石記閱讀答案

  廬山,你能讓我帶走什麼?我只能從這裡拾起一塊小小的石頭。《廬山撿石記》表達了作者對廬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迫切探尋。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廬山撿石記》閱讀材料

  下著雨,我在廬山,淅淅瀝瀝的聲音,染綠了樹,染綠了路旁的草地。煙雨初霽,山光澄練,我在山間行走,彎腰拾起一塊石頭。

  走近廬山,面對夏禹觀洪留勝蹟,司馬遷至記山名,秦皇漢武皆登過的廬山,我來的時間太短。一條條小徑還來不及相識,那是舒展的試卷,我有無數的話想詢問這古山,這天地間的靈物,可又從何談起?

  我難以就這樣轉身離去,山的氣息、山的靈性包圍著,使我的腳步躑躅。一直下著雨,有些悶,我在牯嶺的燈光下看書,寫字,上網,突然覺得天地何其大。我載不動廬山,廬山太重太重。

  我載不動廬山的雲,那是古來的雲。走在牯嶺街上,那雲突然不期而至,從遙遠的天邊翻波逐浪而來,瞬息之間,瀰漫四合。動或如煙,靜或如練,返照倒映,倏而紫翠,倏而青紅。那雲長袖善舞,軟綿拂面,我上前試抓一把,它卻隨風飄然而去。

  探頭向山下凝望,只見雲海滔滔滾滾,蓊蓊蓬蓬,紅牆藍瓦轉瞬被雲遮蓋,幾隻白鴿躍然飛起,其光如銀。回首但見三四老者於街頭圍石桌而坐,安心對弈,白雲繚繞於他們膝間,恍然片刻已是千年。

  我飲不完廬山的水,那清泉飛流直下三千尺,濺玉撒珠,沾溼過李太白的袍袖,“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何等風流倜儻!我本一楚女,能不愛李白?仰望再三,經這俊朗的男子雙手捧過的廬山瀑布,如飛電,若白虹,就是天河之水,又能怎的?

  沿著牯嶺旁的小河,追尋著它的流動,更想追隨太白的足跡,河水淙淙,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問路人這河可有名字?答曰:“美廬河”,流向烏龍潭,流向長江,更遠處,便是海了。蒼茫間,詩人舉頭望明月,對影成三人,千古英姿不變。而世事變遷如溪間之水,或漲或落,最終多少榮辱隨水流淌,然山依舊水依舊。

  我抱不動這廬山漫山遍野的樹,或遠或近數不過來的5000多種樹木,姿態各異,從全世界不同的角落連根而來,隨後將一片相思留在了廬山。我只能仰視它們逐年升起的峨冠,撫摸那些古老或青春的年輪,抱緊它,感受它扎向大地深處的根脈。

  廬山,你能讓我帶走什麼?我只能從這裡拾起一塊小小的石頭。

  我拾起了它,這是無數偶然中的必然,這塊豆青色、透露著黑褐花紋的石頭,一定是隨廬山盈縮造化,吐納顥氣,由天地養育而成。它沉默著,將千萬年的祕密,深藏在那一條條細緻的紋路之中。我撫摸著它,如同行走在從古至今的路徑上。

  這小小的石塊會聽得陶公荷鋤而來,吟誦那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

  而這廬山石,與江州司馬白居易也有過一面之緣,白公顯然識得這類石頭。那白公頭戴笠帽,寬袖臨風,相對琵琶女,低眉無言,只聽大珠小珠落玉盤,嘈嘈切切如雨聲。

  又有豪放的蘇東坡站立山巔,嘆道:“吾聞太山石,積日穿線溜。況此百雷霆,萬世與石鬥。”這與天相鬥過的小小石頭,曾經的轟轟烈烈似不見痕跡。或許於地崩天裂之後,有經歷一番暴雨山洪的席捲,隨溪水翻滾打磨,最終如當下光滑如玉。

  隨後在美廬旁的草地上,見到了一座廬山石的雕像,底座上刻著:“我是貝爾吉斯•奧登瓦爾德山人,我是廬山地質世界公園的友好使者。”廬山石化作了優秀德國詩人席勒高昂的頭,他微張著嘴,似乎在吟誦那傳遍世界的《歡樂頌》。

  而我,將拾起的廬山石帶回家中,陪伴它的,尚有一側書香,我看見它,便再次走進了廬山,走進那萬載風流。

  ***選自《散文選刊》有刪節***

  《廬山撿石記》閱讀題目

  16.文章開頭就強調“下著雨”,接著又說“一直下著雨”這有何用意?***5分***

  17.“我載不動廬山,廬山太重太重”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18.請賞析文中劃線句子的含義。***6分***

  ***1***一條條小徑還來不及相識,那是舒展的試卷,我有無數的話想詢問這古山。

  ***2***它沉默著,將千萬年的祕密,深藏在那一條條細緻的紋路之中。

  19.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表述不正確的兩項是*** ******4分***

  A.本文作者借一次廬山偶行,巧妙地選拾一石,將廬山的頗具特色的自然的景觀盡收眼底,移步換景,輕靈自由。

  B.本文作者巧用聯想將古今的廬山聯絡起來,將廬山接納過的中外名人名言收諸筆端,形成本文的厚重的特色。

  C.本文是一篇遊記散文。文章卒章顯志,簡潔有力,構成了本文一大特色。

  D.本文行文中呼叫多種技法,託物言志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點。

  E.本文語言綺麗、典雅。又巧借比喻、擬人、引用等修辭手法。不失為一篇美文。

  《廬山撿石記》閱讀答案

  16

  1.強調雨染綠了廬山,增添了山色之美,也增添了我遊山的興致。***1分***

  2.雨一直下,有些悶,迫使我寫字看書上網,為我思考廬山提供了可能。***1分***

  3.走在煙雨的廬山上,有助於牽引人們對廬山的歷史聯想。***2分***

  17

  內容上,強調了廬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雙美。***2分*** 結構上,承上啟下,既承接上文“突然覺得天地何其大”,具體揭示它的具體所指,又開啟下文對“廬山又重又大”的具體描寫,下面的文字就是圍繞這兩點展開的。***2分***

  18

  ***1*** 此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1分***,將“廬山的小徑”比喻成“舒展的試卷”***1分***,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作者對廬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迫切探尋。

  ***2*** 此句運用了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1分,答對一種修辭即可***,表現了廬山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

  19

  CD***C項卒章顯志不對,D項託物言志是最突出的手法過於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