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樑曉聲閱讀答案

  《猴子》作品借久困籠中的猴群忘記了籠外的世界,只顧眼前私利殘害同類的現象,諷刺了社會上沒有長遠眼光的競爭,惡性迴圈的現象。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準備的《猴子》樑曉聲文章閱讀以及相關的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你們。

  《猴子》樑曉聲 原文閱讀

  公園的籠子裡有一群猴子。它們究竟被關在籠子裡多久了,已經無人知曉。

  我們說那是籠子,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它更像網狀的大房子,猴子們在裡邊享有較充分的活動空間。在那空間裡,它們是自由的。但再大的籠子也畢竟是籠子,而不是叢林。

  公園的籠子裡還有一棵野果樹。那樹的軀幹在籠中,那樹的樹冠卻在籠外,確切地說,是在罩住籠子的鐵網的上邊。樹在籠中的軀幹部分,已有多處地方掉皮了,被淘氣的小猴子扒下去的。但果樹春季仍開花,秋季仍結些果子。

  猴群是有地位和等級之分的。特權和公認的資格成為佔有果子多少的前提。一些掉落在網罩上的果子,只有爬到樹幹的最上方,將猴臂從網眼伸出網外,才能用猴爪子抓到。而只有某些猴子可以爬到樹幹的最上方,首先當然是猴王,其次是猴王所親暱待之的猴,再其次是強壯善斗的猴。

  於是那一棵樹既不只向籠中投下陰影,也在猴群中造成了不平等現象。

  於是嫉妒產生了,憤懣產生了,爭搶產生了,廝咬產生了,於是籠中每每充滿了敵視的、戰鬥的氣氛……

  籠子那邊傳來猴群發出的尖厲而使人驚悚的囂叫。年輕的管理員老管理員一眼,轉身向籠子跑去……

  猴群在籠中正“戰鬥”得十分慘烈——具體地說,並非所有的猴子都投入了“戰鬥”。大多數猴子只不過又蹦又跳,躥上躥下,齜牙咧嘴,在自己一方“前線猛士”的後邊助威。而雙方的幾隻“猛士”卻真的廝咬作一團。那一時刻,猴子顯出了它們相當凶殘的一面。它們的牙齒一旦咬住對方的要害,就像是受到當頭一棒,死也不會鬆口,彷彿寧肯同歸於盡。那時猴的臉相,與咬住了獵物頸子的狼、獅、豹等猛獸的臉相沒什麼兩樣……

  年輕的管理員看得目瞪口呆。

  一隻手輕輕拍在他肩上,是老管理員的手。

  老管理員眼望籠中慘烈的自戕情形,慢條斯理地說:“好,很好。對於我們,這是再好不過的現象了。看我手上這道疤,猴子撓的。幾年前,這群猴子中還有出色的猴王。是的,那是一隻出色的猴。它攻擊我,因為它恨人。它恨人,因為人使它和它的猴群變成了供人觀看的籠中之物。它以為成功地攻擊了我,就可能率它的猴群奪門而逃了。我挺欽佩那樣的猴子,它那樣證明它是一隻嚮往叢林自由的猴子。瞧眼前這群猴子吧!它們中已不太可能產生那樣的猴子了。它們相互攻擊,廝咬,只不過是為了在籠子裡的地位。幾年前那一隻出色的猴子,是被它的同類咬死的。我由於欽佩它,在動物園裡選了個好地方把它埋了……”

  一隻比猴王更強壯的猴子,將猴王活活咬死了。當血從猴王的頸中射出,年輕的管理員轉過了臉不忍看……

  “現在,它們開始在它們的同類中樹立敵人了。它們越這樣,我們越容易成為它們的上帝了。對於我們,這是好現象。很好的現象……”

  獲勝的猴子,也就是新猴王,顯得異常亢奮。它迅速地爬上樹幹的高處,又迅速地躥下來,並不時地齜牙咧嘴。躥上躥下之際,不忘將猴臂從網眼伸出,抓取幾顆果分拋給幫它奪得了王位的“有功之臣”。而那些毛上沾滿了同類血跡的猴,則一隻只圍著樹幹蹦來蹦去,抓耳撓腮,顯出無上榮光的猴子嘴臉。隨後啃著果子,分別蹲踞在高高低低的樹椏上,像一隻只禿鷲……

  於是,在動物園裡,在籠子裡,那一棵老樹又一次易主了。

  從此,這群猴子,以及它們的下一代,低階的頭腦中更沒有了叢林的概念,更沒有了對自由的嚮往。

  《猴子》閱讀習題

  1.下列說法符合原文內容的兩項是***5分***:

  A.猴群中特權和公認的資格與佔有果子的份量成正比。掉在網罩上的果子,只有猴王允許的猴子才可以去拿。

  B.公園裡打鬥中的猴子,齜牙咧嘴,個個廝咬作一團,像狼、獅、豹等猛獸一樣欲置對方於死地,顯出了它們相當凶殘的一面。

  C.猴群管理員對籠中猴群為了食物或地位互相殘殺的現象習以為常,並且慶幸它們能這樣內鬥下去,方便自己管理。

  D.經過激烈的打鬥,新的猴王誕生了,同時它也得面臨新的挑戰,因為為了特權和公認的資格,一個潛在的猴王也在茁壯成長。

  E.作品借久困籠中的猴群忘記了籠外的世界,只顧眼前私利殘害同類的現象,諷刺了社會上沒有長遠眼光的競爭,惡性迴圈的現象。

  2.一隻比猴王更強壯的猴子,將猴王活活咬死了。老管理員卻還說:“對於我們,這是好現象。很好的現象……”老管理員這樣說的理由是什麼?

  3.有人說猴子相互殘殺爭奪猴王的地位,給我們人類的啟示是“優勝劣汰”,也有人認為是警示人類“看不透小事才斤斤計較”。請聯絡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猴子》閱讀答案:

  1.DE

  2.因為猴子相互殘殺,說明它們已徹底忘記它們的敵人是人類,遺忘了它們的種群曾生存過的叢林、草原、深山和莽野;它們低階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一種似乎本能的意識——它們天生便是籠中之物;也說明籠中的猴子已經是退化了的動物,不再向往籠子外面的世界。這樣便於管理員管理。

  3.看不透小事才斤斤計較。猴群因爭奪幾顆野果而相互殘殺,在同類中樹立敵人,是其看不透小事斤斤計較的表現;若猴群能以大局為重,就不會在爭奪猴王這件事上斤斤計較,而是應該共同擊敗敵人,逃出牢籠,去追求屬於它們的自由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