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入與知出張運輔閱讀答案

  “讀書須知出入法。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此論道出了讀書的精髓。下面由小編整理關於知入與知出的閱讀答案,希望對您有幫助!

  知入與知出閱讀材料

  ①怎樣讀書才能取得效果?經驗表明,處理好閱讀中的“入”與“出”是關鍵所在。南宋學者陳善雲:“讀書須知出入法。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此論道出了讀書的精髓。

  ②閱讀中的“入”,是指對 所讀之書全身心融入,潛心對其進行研讀與探索。就是讀者通過文字去觸控作者的內心,與其進行心靈的對話。如此“入書”,方可“見得親切”,實現雙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閱讀中怎樣“入”呢?一個方法是堅持“精思”。朱熹認為:“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就是說閱讀要慢嚼細嚥,通過揣摩語言,達到把握文章內容、體悟作品意蘊與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讀基礎上精思,確為“入書”之妙訣。蘇軾讀陶淵明《飲酒》詩後寫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蘇軾發現“望”與“見”雖一字之差,但意境全異。何故?蓋因陶詩所表達的是辭官歸田後的喜悅之情,故用“見”字來表達悠然自得之感。若改為“望”,變為主動尋求,就不但破壞了全詩的意境,而且也與陶淵明的節操相悖。蘇軾的體會,表明他對全詩意蘊和詩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認識;這種認識若離開了對全詩全身心的“入”,離開反覆思索,是無法達到的。

  ⑤閱讀中的“出”,是指讀者能站在更高層次,對所讀之書做出分析判斷,能從新的角度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哲學家叔本華就主張讀書要與書本拉開距離,不要“入”書過度,要敢於並善於從書本中走出來。這樣讀書,方可避免“是別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只不過重複他的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方可在讀後能解其意、識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脫”。

  ⑥魯迅早年讀過不少進化論書籍,曾一度相信社會進化論:“總以為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年。”後來,他在生活中發現了青年們在階級鬥爭中分化的事實,“目睹了同是青年,則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身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我的思路因此轟毀。”就這樣,他對這種理論產生了懷疑,並由此發現其諸多偏頗和謬誤。於是,他摒棄了從書本中得到的舊認識、舊觀點,在鬥爭中樹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他的這段經歷和思想轉化過 程,對於閱讀時怎樣“出”於書,怎樣“用得透脫”,很有啟示意義。

  ⑦閱讀,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礎,不“入”則無所謂“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閱讀的價值與意義。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閱讀者必須掌握的祕訣。

  知入與知出閱讀題目

  18.第④段劃線句子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何作用?***3分***

  19.下面這段話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適用?請說明理由。***3分***

  孟子認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20.魯迅讀進化論書籍的經歷和思想轉化的過程,對於閱讀時“‘出’於書”“用得脫透”具有怎樣的啟示意義?***2分***

  知入與知出閱讀答案

  18.***3分***論證方法:舉例論證***或:事實論證******1分***作用:用蘇軾讀陶淵明《飲酒》詩時區分“見”與“望”的典型事例,具體有力地證明了“在熟讀基礎上精思,確為‘入書’之妙訣”。***2分,舉例概括我1分,觀點1分***

  19.***3分***放在第⑤段。***1分***孟子的這句話指出了讀書要關於分析、大膽質疑,***1分***與第⑤段“閱讀中的‘出’,是指讀者能站在更高層次、對所讀之收做出分析判斷,能從新的角度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的觀點一致。***1分***

  20.***2分***

  ①肖完全相信從書中得來的理論,要用客觀事實加以檢驗。②一旦發現書本理論與客觀現實不符,要大膽摒棄。③要在質疑、批判的基礎上建構新的正確理論。***每點1分,答出2點,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