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的勵志故事

  楊瀾是幸運的,但這種幸運,並非是人人都有,也不是人人都能駕御的。它需要睿智的眼光、獨到的操控能力,是職業經歷累積到一定程度厚積薄發而來。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我所經歷的艱辛和失敗

  我的生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沒有完美。有的人說楊瀾你一直很順利,我都只是無奈地一笑。我沒有辦法跟每個人去解釋我的艱辛和失敗。從2000年到2005年,長達5年的時間,我都曾經處於這種狀態。無論從事業上還是心態上,都是如此。

  1996年,我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成回國。當時,美國幾大電視網都希望我去做他們的出鏡記者,報道亞洲事務和美國華人社群,但我覺得,這和我想做的事情還有一段距離。我對自己的職業定位就是文化行業,這和IT、商業、金融和工業都完全不同。我去美國的時候就知道我是一定會回來的。結婚的時候我就跟吳徵說,你在美國已經有自己的事業,但我將來肯定是要回去的,你要想清楚。他說,我跟你回去。那時候媒體報道用了"毅然決然"這4個字。我覺得這幾個字用在他身上倒是合適。他好像放棄了什麼,可我並不需要放棄什麼。

  1997年,我一整年都沒有工作,就是生孩子、帶孩子。1998年,我剪短了頭髮,去了香港鳳凰衛視,開始做《楊瀾工作室》。

  我採訪的第一個人物就是王光美。無論從節目還是人生層面,她都是一個對我有極大震撼的女人。通過做她這期節目,我真正確立了一點--我做節目是為了記錄人和時代的關係,我希望以採訪人物的方式來記錄歷史。我大學主修英語,輔修國際經濟,但是對歷史的愛好是從中學就開始的。我喜歡蘇東坡、羅斯福和丘吉爾,很早就看過尼克松寫的《領導者》那本書,也看過法拉奇的《世界風雲人物訪談錄》。高考的時候,我曾經最想報的就是歷史系。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對我的職業理想產生影響。

  我有文化理想,我覺得中國需要有一個有文化?瀉圖壑蹈械牡縭悠教āN蟻氳攪耍?腿プ雋恕?2000年,我做了陽光衛視,製作和播出以紀錄片為主的電視節目。

  我做企業有點誤打誤撞。我是個做內容出身的人,沒想要做渠道,好像也沒想做多大的商業鏈。我做企業的出發點就是想做內容,然後為了這個內容來配備一個相匹配的運作機制。這有點想喝杯牛奶就自己養頭奶牛的意思。因為市場上沒有賣這杯牛奶的,你就必須自己養奶牛。但是我並不覺得這是一種時間上的浪費。時間久了,你對養奶牛的事業也產生了一定的興趣和感情。奶牛有奶牛的意義。慢慢地,你看到周圍這片草原上還有很多和你一樣的人,他們也養著自己的一頭或者一群奶牛,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產業。

  當然了,我這是有點難為自己。我大學學過國際經濟,但這和真正做企業完全是兩回事。我為了養這頭奶牛,做了自己不完全喜歡、起碼是不完全熱愛的事情。中國不像美國。美國的傳媒系統已經非常完善,你只要做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就可以了。但上世紀末,中國傳媒從過去的僵化體制到逐漸開放,它需要很多鮮活機制在運作成長,才可能有市場,才可能有個體的創造。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特點。也許再過30年,我就不需要做這樣的選擇了。

  吳徵一開始就是鼓勵我的,但是對我來說,從做節目到做企業,這個轉型極其困難,一開始就摔了個大跟頭,就是陽光衛視。現在看來,我的文化理想的衝動,遠遠大於我的商業和企業管理的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

  我在陽光衛視建立的最初,就沒做好商業判斷上的準備。一開始我就按照整個一個電視臺的建制,在香港做了很大的、耗資數千萬的電視製作中心,有大量的原創節目,每年幾百個小時。其實這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紀錄片是一個小眾市場,又是基於一個境外衛視不能夠完全落地的現狀,我當時應該更多地以採購節目為主,減少製作成本,儘量不要做這麼多的原創和這麼大的製作中心。

  這就說明我的幼稚。在商業上當時我是很幼稚的。我還記得,當我非常興致勃勃地讓吳徵去參觀我剛剛建好的製作中心的時候,他嚇了一大跳,當時他就跟我說,我沒想到你們拉了這麼大一個攤子,是要出事的。

  前後有5年的時間吧,我很累。關鍵是當你的商業模型不對的時候,你會越做越累,並且事倍功半。現在看來,一開始這個公司其實從資本運作上也存在問題。這樣一個收入模型還沒有得到穩定來源和實踐肯定的公司,一下就上市了,然後上市又對財務報表有要求,這使得你在短期的營收和長期的戰略定位上經常產生矛盾,實際上是給整個經營團隊帶來很大困擾,也給我自己帶來很大困擾。

  那幾年,我哭過很多次。吳徵他是知道我的,我有這份文化理想。在陽光衛視後期,他跟新浪、貝塔斯曼等公司做了一系列資本操作。雖然有很多人質疑他說,他是不是喜歡資本操作,但其實他是希望用資本操作的方式引進不同的合作伙伴,同時也讓這個衛視平臺能夠撐得更久一點。我理解他的這份苦心,其實這也是說明他對我的愛吧。我覺得是。所以回頭想想,他也非常不容易,真的。

  最後說服我放棄的還是吳徵。他說,文化理想可以有很多種實現方式,但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你的商業模型又出了問題,出於投資人利益考慮,你也應該學會放棄。我一開始不願意面對和承認,前後有3年,反反覆覆。我也跟他吵過架,埋怨他做出了錯誤的商業決策。那時候我們在上海住得多。有一次,在上海的家裡,他很嚴肅地跟我談這個事情。他說,你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是你現在必須要變成一個現實主義者,你要考慮這個問題,你退出就是對這個事業、投資者和現有平臺的一個最好的負責任的方式。

  他這個話對我是很大的刺激,讓我覺得,我得有足夠的勇氣來面對自己。我終於做了決定。2003年夏天,我把陽光衛視賣掉了。

  我至今也不覺得陽光衛視是一種文化上的失敗。它商業上失敗,但是有文化價值。畢竟那之後才有了中央電視臺和地方電視臺的各種紀錄片頻道和人文頻道的出現。我經常被人嘲笑說,是用個人的一個商業行為,來完成一個國家該做的事情。

  去年在世博會的一次活動上,我碰到王石,他還主動跟我談起陽光衛視的事情。他說陽光衛視有它的成功之處,它是一個開創性的事情,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嘗試了一種文化和商業的結合,雖然商業上不成功,但是為後來的人指出了哪條路走得通、哪條路走不通。我不是一個溢於言表的人,但是你做的一件事情過了那麼久還有人記得,並且有人肯定,我覺得很溫暖。

  我現在感到很慶幸,做陽光衛視的時候我才30歲,算是很年輕。在輸得起的時候輸一次也沒什麼,30歲失敗總比50歲失敗來得好點兒吧。但是當時,這件事情讓我有極大的挫敗感,甚至接下來的兩三年都沒緩過勁來。我的精神勝利法就是不停地工作。我發現,工作是帶給我平復的最好的辦法。我繼續做《楊瀾訪談錄》,2006年開始做《天下女人》,後來,又有了天女網、瀾珠寶和其他業務。

  對於公司來說,這次失敗也是一次完成戰略??禿鴕滴竦髡?幕?觥9?竟?ナ且桓銎教ǖ腦擻?蹋?諮艄饢朗映鍪垡院螅??捅涑梢桓瞿諶萏峁┥獺5?以謖庵?舐??辭迕教迨諧〉淖呦潁涸諞桓穌?廈教宓氖貝??ヒ壞拿教迤教ㄊ遣荒芄宦?閌諧⌒棖蟮摹N蘼凼瞧放頻耐乒慊故巧桃檔暮獻鰨?夾枰?桓穌?廈教宓母拍睢?"整合"現在變成一個很時髦的觀點了,應該說我在2005年的時候就很清晰地看到這是一個發展的趨向,而且正因為我沒有一個平臺去經營的時候,這個又變成了唯一的商業出路,所以我們比較早就開始多媒體經營和戰略的轉型。現在看起來,這種預見還是正確的。

  我們目前有三大業務板塊。一個是以《楊瀾訪談錄》品牌為核心的精英階層影響力社群。一個是以《天下女人》品牌為核心的都市白領女性影響力社群。第三個是我們在近些年拓展的新業務--承接地方城市大型活動和演唱會的製作。我們不僅是製作者,還會把城市文化推廣和背後的立體宣傳作為一種服務提供出來。這是公司成長性很快的業務。到2011年,這種大型活動和整合傳播會佔到公司一半以上的收入。此外,我們還有實體珠寶店、網路影視劇平臺、信用卡開發等關聯業務。這些業務都不是獨立的,都和我們網路上的整合營銷、整合傳播捆綁在一起。

  公司現在平穩發展,到2012年會具備更大的商業規模,這也得益於我過去四五年的積累。其實,我並沒有想要做多大。可能吳徵是做投資和金融的,有時候他會注重一種資本放大效應。但我做媒體還是喜歡踏踏實實的,對我來說,適當的規模和優秀的品質要比單純的規模重要得多。不過後來我也發現,當你建立一個機構之後,這個機構會有自己的需求,它會成長,並且開始有自己的慾望。

  去年,我做了《楊瀾訪談錄》的十週年慶典。10年前的楊瀾還比較順利,就是個乖乖女。如果見到那時候的楊瀾,我會問她,是不是敢做一些挑戰性的,甚至叛逆的事情。事實證明,這個叛逆性的事情,楊瀾後來果然做了,並且是對整個電視行業現行體制和運營方式的某種叛逆。

  這10年的經歷讓我開始重新認識自己。前幾天,我帶我的孩子去美術館。那兒陳列了很多民間工藝品,其中有一種就是民間做饅頭的那個範子,上面印個小魚,印個小雞,然後把它蓋在饅頭上面,饅頭上就會有這個印子。我就覺得,我楊瀾特別不需要去做一個範子。所謂模範,其實一個模字一個範字,我覺得特別不需要做那些東西。

  這些年我最大的體會就是各有各的精彩,每個人都可以活出自己來。我就做我自己。我的喜好,我的為人,骨子裡的東西從來沒有改變過。我的企業我自己說了算,我的節目我自己說了算,我沒必要按別人的需求來塑造我自己。當然,我這些年也多了一些世故,也知道怎麼保護自己,也多了一些見識,看到過很多場面,也更淡定,但是歸根到底,你要是能夠做自己,那麼所有這些失敗的經驗都很值得。

  :甘願浪費99%的努力

  1996年,還在美國留學的楊瀾第一次採訪基辛格博士。

  基辛格博士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外交家,但那時候的楊瀾剛開始做採訪節目,根本沒什麼經驗。為了採訪能有主題,楊瀾把基辛格博士當年與周的談話內容作了一些瞭解。但是事情並不如楊瀾所料,他對於這段歷史的瞭解遠遠夠不上用來與基辛格博士進行一次完整的交談,整個採訪過程中,楊瀾提問了許多無關主題的話:那是周請你吃北京烤鴨,你吃了幾隻呀?你醫生處理了多 少外交事件?

  在基辛格持續的困惑中,採訪節目結束了。楊瀾的第一次高階採訪,以毫無亮點甚至是失敗而告終!這讓楊瀾意識到,在採訪前必須要做好充分準備!可是,像基辛格博士這樣人生背景無比豐富的世界名人,該準備哪方面的內容最恰當?

  楊瀾去問他的導師,導師問她:“把一條一斤重的魚全身擦溼需要多少水?”楊瀾說,那不用太多吧,把棉花蘸上水就足夠把魚擦溼了。導師又問:“一條魚 一天要喝掉多少水?”楊瀾說,如果是淡水魚的話,那就是一輩子也不喝水的。導師說:“這也就是說,一條魚它真正需要的只有足以擦溼它身體的那點水!因為無 論它游到哪裡,它的身體真正所能接觸到得只有那點水!但是你養一條魚,是不是僅靠棉花裡的那點水呢?”“天哪,那樣他根本無法繼續存活,我必需要為她加滿 魚缸裡的水才行!”楊瀾驚訝不已的說。

  “採訪也是一樣,必須做百分之百地準備,哪怕最終要浪費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導師說,

  這番話給了楊瀾無限的啟示和感悟,使楊瀾在多年拼搏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前不久,楊瀾再次採訪了基辛格博士。在採訪前,楊瀾蒐集了從基辛格博士在哈佛當教授時寫的論文、演講稿,到他的傳記,另外還有厚厚的7本書,全都完完整整地一遍。雖然採訪只有27分鐘,但取得了非凡的效果。事後,楊瀾說:“我那麼多資料,雖然最終只用了一兩個問題,但這並不表示事先準備是多餘的!好比是一條魚需要的僅僅只有汲在棉花裡的那點水,可是要養活那條魚,卻必須要加滿一魚缸的水,而正是這些看上去多餘的水,把握住了魚的任何一個遊向!”

  一個人所做的任何努力,從來都不會被浪費,哪怕只有其中的百分之一派上用場,就像一條魚,沒有那缸多餘的水,根本不能遊動!

  這個勵志故事說明了,成功需要浪費99%的努力

  :楊瀾的經歷

  第一次轉型:央視節目主持人

  在成為央視節目主持人以前,楊瀾是北京外語學院的一名大學生,還是一個有些缺乏自信的女生,甚至曾因為聽力課聽不懂而特別沮喪。直到後來聽力水平提高了,才逐漸恢復了自信。她說:“我經常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有才華和極端聰明的人。”可這一切並沒有影響到楊瀾後來的成功。勤勉努力的她,不僅大膽直率,看問題也通常有自己獨特的視角。

  1990年2月,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節目在全國範圍內招聘主持人。楊瀾以其自然清新的風格、鎮定大方的颱風及出眾的才氣逐漸脫穎而出。但是,由於她長得不是太漂亮,在第六次試鏡時還只是在“被考慮範圍之列”。楊瀾知道後,就反問導演:“為什麼非得只找一個女主持人,是不是一出場就是給男主持人做陪襯的?其實女性也可以很有頭腦,所以如果能夠有這個機會的話,自己就希望做一個的聰明主持人。”“我不是很漂亮,但我很有氣質。”就是因為楊瀾這些話,徹底打動了導演。畢業後,楊瀾正式成為《正大綜藝》的節目主持人。直到現在,楊瀾也一直堅持主持人不一定非得漂亮,女人的頭腦更重要。

  四年央視主持人的職業生涯,不僅開闊了楊瀾的眼界,更確立了她未來的發展方向:做一名真正的傳媒人。

  第二次轉型:美國留學生

  1994年,當人們還驚歎於楊瀾在主持方面的成就時,她又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辭去央視的工作,去美國留學。

  在事業最明亮的時候選擇激流勇退,這就意味著她要放棄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包括觸手可得的美好未來。但資助她留學的正大集團總裁謝國民先生,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覺得一個節目沒有一個人重要。”這給楊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6歲的時候,楊瀾遠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國際傳媒專業。有一次,楊瀾寫論文寫到半夜兩點鐘,好不容易敲完了,沒有來得及存檔,電腦就宕機了。楊瀾當時就哭了,覺得第二天肯定交不了了。宿舍周圍很安靜,除了自己的哭聲,只有宿舍管道里的老鼠在爬來爬去。但最後,她還是擦乾眼淚,把論文完成了。談起這段生活,楊瀾說:“有些人遇到的苦難可能比別人多一點兒,但我遇到的困難並不比別人少,因為沒有一件事是輕而易舉的,需要經歷的磨難委屈,一樣兒也少不了”。

  業餘時間,她與上海東方電視臺聯合制作了《楊瀾視線》——一個關於美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專題節目,這是楊瀾第一次以獨立的眼光看世界。她同時擔當策劃、製片、撰稿和主持的角色,實現了自己從最底層“壘磚頭”的想法。40集的《楊瀾視線》發行到國內52個省市電視臺,楊瀾藉此實現了從一個娛樂節目主持人向複合型傳媒人才的過渡。

  更重要的是,在這期間,她認識了先生吳徵。作為事業和生活上的夥伴,在為她拓展人際關係網路和事業空間方面,吳徵可以說居功至偉。他總是鼓勵楊瀾嘗試新的東西:寧可在嘗試中失敗,也不能在保守中成功!正是吳徵的幫助,使得楊瀾未來的道路越走越寬。

  第三次轉型:鳳凰衛視主持人

  1997年回國後,楊瀾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機會。當時,鳳凰衛視中文臺剛剛成立,楊瀾便加盟其中。1998年1月,《楊瀾工作室》正式開播。

  鳳凰衛視的兩年,在楊瀾的職業發展上起了重要作用。她不僅積累了各方面的經驗和資本,也同時預留了未來的發展空間。

  在鳳凰衛視,楊瀾不只是主持人,還是《楊瀾工作室》的當家人,自己做選題,自己負責預算,組裡所有的柴米油鹽,她都必須精打細算。這種經濟上的拮据,對楊瀾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鍛鍊,使她知道如何在最低的經費條件下,把節目儘量完成到什麼程度。

  在隨後的兩年時間裡,楊瀾一共採訪了120多位名人。這些重量級的人物也構成了楊瀾未來職業發展的一部分,不少人在節目之後仍和她仍保持密切的聯絡。這種聯絡除了會給楊瀾帶來一些具體的幫助之外,精神上的獲益也不可忽視。同時,與來自不同行業不同背景的嘉賓交流,也讓她的資訊量獲得極大的豐富。

  兩年後,楊瀾已經有了質的變化。她擁有了世界級的知名度、多年的傳媒工作經驗,以及重量級的名人關係資源,對於她而言,進軍商界顯然所欠缺的只是資本而已。而吳徵,正是深諳資本運作的高手

  第四次轉型:陽光衛視的當家人

  1999年10月,楊瀾辭去了鳳凰衛視的工作。從鳳凰衛視退出之後,楊瀾曾一度沉寂。2000年3月,她突然之間收購了良記集團,更名為陽光文化網路電視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地借殼上市,準備打造一個陽光文化的傳媒帝國。

  與大多數商人的低調不同,楊瀾選擇了始終站在陽光衛視的前面。在報刊雜誌網站上,經常可以看到關於楊瀾的報道。她從一個做傳媒出來的人變成了一個傳媒名人。這種對傳媒資源運用的駕輕就熟,使得她的陽光衛視一出生就有了許多優勢。

  但楊瀾創業不久,就遇到了全球經濟不景氣,楊瀾立刻感覺到了壓力。她幾乎天天都想著公司的經營。由於市場競爭的壓力,楊瀾將公司的成本銳減了差不多一半,並逐漸剝離了虧損嚴重的衛星電視與香港報紙出版業務,同時她還將自己的工資減了40%。

  2001年夏,楊瀾作為北京申奧的“形象大使”參加了在莫斯科成功申奧的活動。同年,她的“陽光文化”接手了中國最大的入口網站之——新浪網,開創了網路和電視相結合的時代,又與四通合作成立“陽光四通”,開始進軍網路業和IT業。

  這一切都給公司所有員工帶來了信心。終於,陽光文化在截止2004年3月31日的2003財政年度中取得了盈利,擺脫了近兩年的虧損。之後,陽光文化正式更名為陽光體育,楊瀾同時宣佈辭去董事局主席的職務,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文化電視節目的製作中。

  萬變不離其宗

  由央視的名主持到遠涉重洋的學子,再到鳳凰衛視的名牌主持,最後到陽光衛視的當家人,楊瀾的角色在不斷地變化。而以一位文化經營商的身份出現在公眾的視野裡,則是楊瀾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角色轉換。

  但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無論如何轉、如何變,楊瀾始終把自己定為“傳媒人”,聰慧的她很清楚自己就是這塊料,所以從沒有偏離做媒體這個大方向。而她的變化就在於她制定的目標層次一直在提高。

  楊瀾在她的《憑海臨風》一書中,曾寫到了乘熱氣球的經歷。熱氣球的操作員能做的只是調整氣球的高度以捕捉不同的風向,而氣球的具體航線和落點,就只能聽天由命了。這正是乘坐熱氣球的魅力所在:有控制的可能性,又保留了不確定性,所以比任何精確設定的飛行都來得刺激。“其實人生的樂趣也是如此,全在這定與不定之間。”楊瀾這樣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