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楊六斤的勵志故事

  孩子,我們不要害怕,擦乾眼淚,努力地學習,健康快樂地生活。有這麼多人的愛和鼓勵,相信你們的未來充滿希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1:他的命運誰做主?

  廣西隆林德峨鎮14歲男孩楊六斤,6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4年前爺爺奶奶相續去世,他獨自生活,住在空房子裡,每個星期從堂哥那裡領10元生活費兼零花錢,常吃野菜充飢,還自制工具抓魚,算是肉菜。5月底,他的故事在廣西電視臺播出,6月6日,深圳康橋書院兩位義工,輾轉4000多裡,把楊六斤接到深圳,學校準備資助他讀書。

  6月20日,楊六斤堂哥、鎮政府幹部、原學校校長和廣西電視臺記者來到深圳,要求將楊六斤帶回廣西,表示其現在已經是公眾人物,需要他回去處理事情,包括捐款。然而,楊六斤已經喜歡上在深圳的生活,表示不願回去,而康橋書院的老師也不想讓他走,雙方一度僵持,協調兩天後,康橋書院最終同意廣西來的人今天將他帶走。

  廣西男孩 感動深圳老師

  陸卡婭是深圳康橋書院校董助理、國際高中部副校長,在學校被人稱為陸教授,因為她原來是廣西師範大學的教授,退休後來到康橋書院任教,據其介紹,6月1日,她在網上看到楊六斤故事的視訊,“雖然我已經一把年紀了,但楊六斤的故事後,也把我感動得掉眼淚,他很陽光、堅強。”陸教授說。

  網上視訊多來自廣西電視臺的報道,據報道,12歲男孩楊六斤是廣西隆林縣德峨鄉人,父親去世,母親帶著弟弟改嫁,楊六斤被留下來與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相繼去世後,楊六斤住在親戚提供的空房子裡,獨自生活。想媽媽和弟弟時甚至自己半夜出去找媽媽,半路又折回來,因為害怕給媽媽增添負擔。他每個星期從堂哥那裡領10元生活費兼零花錢,雖然年紀小,但生存能力特別強,常吃野菜充飢,還自制工具抓魚,算是肉菜。

  陸教授說,她把視訊給在學校當義工的楊女士看,當場看得楊女士淚流滿面。兩人商量,打算去廣西把楊六斤帶到深圳康橋書院來,由學校資助他讀書。

  輾轉2000公里 帶他到深圳

  6月2日,楊女士聯絡上廣西電視臺,得到了楊六斤堂哥楊取林的電話,而楊取林在廣西梧州務工,“我們就做楊取林的思想工作,也給他介紹了深圳學校的情況,後來他同意帶她去老家見楊六斤,如果楊六斤願意,那可以跟她到深圳去。”

  6月3日晚上,楊女士和另一義工郭先生一起,開車直奔梧州,4日上午達到梧州,接上了楊取林,他們就往楊六斤的老家隆林縣德峨鎮趕,一刻都沒有停留。5日上午10時許,他們在德峨鎮新街村小學找到了楊六斤,當時他還在上課,郭先生表示,通過楊取林,他們說服了楊六斤到深圳來,先參加學校的兩期夏令營,到8月10日,如果楊六斤願意,可以留在康橋書院讀書,如果不願意,他們會將他送回來。

  之後,他們與楊六斤所在的學校校長楊佳勇溝通,取得了他們的同意後,由楊取林辦理請假手續,“我還把自己的身份證影印件押在學校。”楊女士說。

  6月6日晚10時許,他們回到康橋書院,“三天時間,我們趕了4000多里路,因為真的不想把時間浪費在路上,就想趕緊把楊六斤帶到深圳,給他一個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郭先生說。第二天,楊六斤的堂兄楊取林和在深圳打工的堂姐也趕到學校,看到學校環境後才離開。

  陸教授表示,楊六斤到康橋書院後,跟著實驗班的學生一起學國學,學校執行董事沈蘭慧還將自家的衣服,特意挑了幾套大小合適的給楊六斤,而這兩個週末,義工楊女士和郭先生都留在學校陪楊六斤,上個週末,還帶他到南山的荔枝世界去玩。

  當地政府派人到深要人

  據楊女士介紹,上個週末,在深圳務工的楊六斤堂姐楊某來學校看他,當時其堂姐表示,楊六斤公佈在電視上面的中行賬號,收到了很多捐款,有幾十萬,政府希望能用這筆錢,給楊六斤蓋個新房子,改善他的生活,可能需要他回去,當時楊六斤就說“懶得回去了”。

  6月18日上午,楊六斤堂哥楊取林給她打電話,說政府的人會和他一起來深圳,要將楊六斤帶回廣西。第二天晚上,堂哥楊取林、新街村小學校長楊佳勇、德峨鎮政府幹部韋某還有兩位廣西電視臺的記者來到深圳。

  “當時他們說來看下楊六斤在康橋書院的學習和生活,然後就提出第二天要把他帶回廣西,沒有商量的餘地,我們覺得這樣對楊六斤來說是一種傷害,好不容易讓他有家的感覺了,又要被帶走,回去後是否會回到原來的生活環境,我們也沒有底,所以當時就沒同意。”沈蘭慧說。

  沈蘭慧表示,楊六斤來到康橋書院後,除了去廣西帶他回來的義工郭先生和楊女士,學校總共只有三個人知道楊六斤的事,她、陸教授和校長,就連副校長都不知道,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給他一個安靜的環境,而不是特殊的環境,不想讓他在聚光燈下生活,而是和普通學生一樣學習生活。

  “可能有點誤會,因為楊六斤的事情電視臺播出後,很多人都來關心他,他現在是公眾人物,所以需要他回去處理一下事情。”德峨鎮政府幹部韋某說,很多人給楊六斤捐款,具體多少他也不知道,捐款如何使用?首先肯定是保證楊六斤的學習和生活所需,超出部分如何處理,這個可能要相關政府部門比如民政等來定。政府是否有提議用捐款給楊六斤蓋新房子,其表示自己也不清楚。

  “有很多事情,我也不方便說”。德峨鎮幹部韋某說。

  而楊六斤的堂哥楊取林表示,楊六斤用於接收捐款的中行賬戶在他那暫時保管,但他們也沒有查詢過具體數額,因為需要楊六斤回去處理一些事,所以才過來接他回去的。廣西電視臺記者陳女士則表示,因為楊六斤的節目播出來後,很多愛心人士在關注和幫助他,所以他們想來了解下他在深圳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他們要把楊六斤帶回去我們也沒辦法阻攔,也不想別人對我們學校有誤會。”康橋書院校董沈蘭慧說,如果強行把楊六斤留下來,還擔心別人以為學校有什麼目的。

  而德峨鎮幹部韋某則表示,他們也跟康橋書院談好了,今天下午就帶楊六斤回廣西,等楊六斤回去處理好事情,參加月底的考試,到暑假如果他還想來深圳讀書,他們也不會反對,因為大家都是為了楊六斤好。

  特寫

  來深兩個星期他已不願回去

  前天中午,記者在康橋書院飯堂見到了楊六斤,14歲的他只比同宿舍7歲的孩子高一個頭,而兩葷一素一大盆菜和飯,他只吃剩幾根青菜。

  回到宿舍,他拿著一罐牛奶,將牛奶倒到礦泉水瓶裡面,咕嚕咕嚕喝起來,楊六斤表示,自從父親去世後,他就再也沒有喝過牛奶,每年也只有過年的時候,堂哥他們回來,他才能吃上肉,而每到一個地方,只要有書,他都會拿起來認真地看,“我很喜歡這裡,這裡有大哥哥和弟弟玩。”

  昨天上午,書院組織楊六斤和扶貧班20多個學生,一起到深圳大學參觀,在科技樓參觀時,楊六斤和其他學生異常興奮,拍照合影,其他學生都找他一起合影,“楊六斤,我們照一張”。

  中午11點,堂哥楊取林、校長楊佳勇、鎮政府幹部韋某以及廣西電視臺記者也來到深圳大學。見到堂哥和校長等人,本來活蹦亂跳的楊六斤,馬上靜了下來,就再也沒有笑過了,即使同學逗他,他也不笑,也沒有跟堂哥等人打招呼,中午吃飯時,也是一言不發,記者問他想不想跟堂哥回去,他搖搖頭說“我不想”。

  有些同學似乎知道什麼,有兩個同學拉著楊六斤說,“我們不會讓他們把你帶走的。”

  2:孤兒楊六斤為何成“香餑餑”

  廣西隆林德峨鎮14歲男孩楊六斤,6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4年前爺爺奶奶相續去世,他獨自生活,每個星期從堂哥那裡領10元生活費兼零花錢,常吃野菜充飢。他的故事被報道後,深圳康橋書院兩位義工把楊六斤接到深圳,學校準備資助他讀書。同時,他還收到幾十萬捐款。

  6月20日,楊六斤堂哥、鎮政府幹部、原學校校長來到深圳,要求將楊六斤帶回廣西,表示其現在已經是公眾人物,需要他回去處理事情,包括捐款。

  還是那個男孩楊六斤,還是那個孤兒,因成為“公眾人物”,一下子成了當地政府的“香餑餑”,又是要蓋房子,又是要改善生活。孤兒楊六斤的命運出現了轉折,善良的人都會為之欣慰。事實上,他目前的情況就已經很好了,在深圳康橋書院有飯吃,有衣穿,有書讀,當地政府可以不必操心,省下精力,去照顧其他困難的孩子或大人。但當地政府未必願意操那份閒心,就像當初對楊六斤—這個孤兒吃野菜充飢,自制工具抓魚改善生活,卻未曾聽說有政府部門給予照顧。

  顯然,當地政府部門“照顧孤兒”的出發點,疑似功利動機濃厚—更多考量的是政府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孤兒的冷暖。“公眾人物”成為政府關心孤兒的原因,究竟是鎮裡出了個“公眾人物”讓官方感到了壓力—沒有盡到關心照顧孤兒的責任,還是“公眾人物”可以成為當地的某種資源,可以利用?或許這兩種情況都不是,但現實中有關部門這種功利化思維卻比較流行。

  幾十萬的社會愛心捐款,確實需要處理。但楊六斤不回去並不影響對善款的處理,比如可以請律師,或在現在的事實“監護人”康橋書院的見證下,依照楊六斤的意願以及相關制度,制定出合理合法的處理方案,相關結果向社會公開。我認為,鑑於當地政府在對待孤兒問題上不正常的一冷一熱,公信度不高,那麼讓孤兒回鄉和他們處理捐款問題,很難讓人放心。

  “貧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本是對世態炎涼的誇張描述;一些地方政府常常把自己“誇張”成這樣的“遠親”,不思雪中送炭,而最擅錦上添花,如此行為與思維慣性,受損的是政府的形象與公信力。

  3:孤兒楊六斤被從深圳接回 鎮政府:搶人系誤讀

  廣西隆林縣德峨鎮12歲在社會上引發關注後,收到社會各界捐款超500萬元,並被兩名義工送至深圳康橋書院參加夏令營。

  6月19日,廣西德峨鎮鎮長、新街村學校校長及楊六斤堂哥楊取林一起趕赴深圳,跟校方溝通說,想帶楊六斤回去參加期末考試。據媒體報道,6月20日,儘管楊六斤哭喊“我不想回去,我喜歡這裡”,仍被帶離。

  針對“搶人”的說法,6月23日,深圳康橋書院院長韓冀說:“廣西當地的政府、媒體、學校的校長、他的堂哥,對這個小孩十分關心,開始我們有一點小小的誤會,但是通過溝通,誤會已經完全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