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詩詞閱讀原文附答案

  黃庭堅常與一些懷才不遇之士結為莫逆之交,在一些贈答詩中展現他們的精神風貌,藉以抒發抑鬱不平之情。作於1087年***元祐二年***的這首七律就是這一類詩,詩寄王文通,詩中所寫就是他的形象。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詩詞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詩詞閱讀原文

  故人昔有凌雲①賦, 何意陸沉黃綬②間?

  頭白眼花行作吏, 兒婚女嫁望還山。

  心猶未死杯中物, 春不能朱鏡裡顏。

  寄語諸公肯湔祓③,割雞④令得近鄉關。

  [注] ①凌雲:椐《史記》記載,司馬相如所作《大人賦》飄飄有凌雲之氣 ②陸沉:沉晦埋沒;黃綬:黃色印綬,低階官吏的標誌。③湔祓***jiān f***:推薦提拔。④割雞:治理一縣的代稱。

  《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詩詞閱讀題目

  8.本詩首聯運用了哪些手法?請選擇其中兩種簡要分析。***5分***

  9.請概括詩中王文通這個人物形象的特點,並作簡要分析。***6分***

  《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詩詞閱讀答案

  8.首聯運用用典、對比手法。***2分***首先,詩人借司馬相如的典故來寫老友的才華橫溢;整聯又將高才與不遇形成鮮明的對比,一是凌雲,一是陸沉。***2分***從而表達了作者對朋友懷才不遇的同情和憤懣***或對執政者的譴責***。***1分***

  說明:手法2分,分析手法2分,思想感情1分。手法還可答反問、借代。何意陸沉黃綬間?以反詰之語表現對朋友的同情。黃綬,根據註解,是借代修辭。

  9.①才華橫溢,位沉下僚:首句說老友有像司馬相如那樣的才華卻只是身處下僚。***2分***②迫於生計,委身官場:頭白眼花卻仍奔走仕途,兒婚女嫁之後,才可掛冠歸去。寫友人為官是迫於生計,非其本願,見出他的品格。***2分***③壯心猶在,盛年已逝:心猶未死,說明內心仍有所追求;春不能朱鏡裡顏,春天能使萬物復甦,但不能恢復他青春的紅顏。***2分***

  《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詩詞鑑賞

  故人昔有凌雲賦一句,借司馬相如的故事來寫老友的才華橫溢。漢武帝讀司馬相如所作的《大人賦》,飄飄有凌雲之氣,見《史記司馬相如傳》。但接下來筆鋒一轉:如此才士,為何沉淪下僚呢?這一句以疑問形式出之,更能表現憤懣之情,它是慨嘆,但更是責問,是對執政者的譴責。陸沉一詞出於《莊子則陽》: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沉者也。意思是說:雖在陸地,卻如沉於水一般,比喻生活在人世間而實際過著避世的生活。故後人常用來稱所謂市隱、吏隱之類的處世態度,如《史記東方朔傳》:陸沉於俗,避世金馬門。也兼含沉晦埋沒之意。黃綬是黃色的印綬,低階官吏的標誌。這一句既寫出了人才的遭受埋沒,也是暗寫友人的亦官亦隱。此聯將高才與不遇相對比,一是凌雲,一是陸沉,有轉折跌宕之勢,故方東樹評為:起敘事往復頓挫。***《昭昧詹言》***

  中間二聯對陸沉黃綬加以生髮。頭白眼花本應是兒孫繞膝、安度餘年的時候,此時卻還要奔走仕途。待到兒婚女嫁之後,才可望掛冠歸去,終老家山。兒婚女嫁用《後漢書逸民列傳》中向子平的典故,寫友人的為官,實是迫於生計,非其本願,見出他不慕榮利的品格。心猶未死杯中物,飲酒的豪興尚不減當年,但春不能朱鏡裡顏,春天能使萬物復甦,但不能恢復他青春的紅顏***朱,這裡作動詞用***。豪興猶在,盛年不再,頸聯又是一個轉跌,在豪放曠達中含無限感慨。即以心猶未死一句而論,貌似放達,內裡卻有種種牢騷抑鬱。

  尾聯則為友人向執政諸公籲請,希望他們從中斡旋,讓他能在近鄉之處做一個地方官。湔祓一詞為黃庭堅所常用,源出《戰國策楚策》:今僕之不肖,沈洿鄙俗之日久矣,君獨無意湔祓僕也,使得為君高鳴屈於樑乎?亦作剪拂,見劉孝標《廣絕交論》:剪拂使其長鳴。原意是拂除舊惡,後多用作薦拔之意。割雞用作治理一縣的代稱,語出《論語陽貨》。孔子到了子游作縣宰的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肯,即肯不肯,出語宛轉,但仍包含怨憤不平之意。割雞則呼應首聯的才高位卑,表現出詩人組織的綿密。

  描寫懷才不遇之士是黃庭堅詩的一個重要主題。黃庭堅入仕之後,強烈地不滿現實政治,尤其對那班暴發的新貴投以蔑視,而對被埋沒的才識之士則傾心相交,視為知音。在黃庭堅的詩中,這一對比十分鮮明,如:金張席貴寵,奴隸乘朱軒。丈夫例寒餓,萬世無後先***《聖柬將寓於衛行乞食於齊有可憐之色再次韻感春五首贈之》***;我官塵土間,強折腰不曲。飽飯逐人行,君來方拭目***《送陳季常歸洛》***;不堪市井逐乾沒,且願朋舊相追攀***《再次韻呈明略並寄無咎》***等。正因為黃庭堅與他們遭際相似,品格相類,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所以描寫其形象也就分外真切。詩中人物的貧賤自守、兀傲奇崛、放曠不羈、憤世嫉俗,也正是黃庭堅的自我寫照。詩人為其坎坷遭遇大鳴不平,抗議世道的不公,實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此詩作於1087年***元祐二年***,正值舊黨執政,黃庭堅入京調任史官,但他並未感到春風得意,而是對激烈的黨爭十分反感。當時不僅新舊兩黨鬥爭劇烈,而且舊黨內部也各立門戶,黨同伐異,所以他呼籲消彌黨爭、重用人材。這首詩正是反映了他內心的不平之氣。

  黃庭堅多以長篇古體描寫人物形象,但以短章勾勒,同樣生動傳神,這首詩即是一例。它像一幅寫意人物畫,筆觸簡練,風格奇拗。作為律詩,這首詩無論在風格還是在語言上,都顯出黃庭堅的獨創性。傳統的七律,講究以景傳情,追求流利圓轉。黃庭堅則著重在律詩中正面刻畫人物的精神境界,所似他的律詩有很多都不是借景抒情,而是直抒胸臆,意在避免寫景的柔弱。這一特色多表現在中間二聯的組織上,他一反中間二聯裝點景物的傳統,以拗硬之筆,寫奇崛之態。如這首詩頷聯以頭白眼花對兒婚女嫁,在上下相對中,每句又自成對偶,有著往復迴環的效果。頸聯卻奇峰突起,以不合正常節奏的散文句式構成對偶,原來每句前半部分雙音節的兩個音步變成了一三三的節奏,這樣就成為:心猶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鏡裡顏。讀來拗崛頓挫,生動地傳達出牢騷不平的情懷。這種奇句拗調,是前人少有的,力盤硬語,構造奇特,不是大手筆、大功力,是決難達到這一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