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人間文言文閱讀原文和答案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前179—前122***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哲學著作。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淮南子·人間》文言文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淮南子·人間》文言文閱讀原文

  夫爝火①在縹煙之中也,一指所能息也;塘漏若鼷穴,一墣之所能塞也。及至火之燔孟諸而炎雲臺,水決九江而漸荊州,雖起三軍之眾,弗能救也。夫積愛成福,積怨成禍。若癰疽之必潰也,所浼者多矣。諸御鞅復於簡公曰:“陳成常、宰予二子者,甚相憎也。臣恐其構難而危國也,君不如去一人。”簡公不聽。居無幾何,陳成常果攻宰予於庭中,而弒簡公於朝。此不知敬小之所生也。

  魯季氏與郈氏鬥雞,郈氏介其雞,而季氏為之金距②。季氏之雞不勝,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宮而築之。郈昭伯怒,傷之魯昭公曰:“禱於襄公之廟,舞者二人而已,其餘盡舞於季氏。季氏之無道無上久矣,弗誅,必危社稷。”公以告子家駒。子家駒曰:“季氏之得眾,三家為一。其德厚,其威強,君胡得之?”昭公弗聽,使郈昭伯將卒以攻之。仲孫氏、叔孫氏相與謀曰:“無季氏,死亡無日矣。”遂興兵以救之。郈昭伯不勝而死,魯昭公出奔齊。故禍之所從生者,始於雞足;及其大也,至於亡社稷。

  兩人構怨,廷殺宰予,簡公遇殺。兩家鬥雞,郈公作難,魯昭公出走。禍生而不早滅,若火之得燥,水之得溼,浸而益大。故蠹蝝剖樑柱,蚊虻走牛羊,此之謂也。

  人皆務於救患之備,而莫能知使患無生。晉公子重耳過曹,曹君欲見其骿脅③使之袒而捕魚。釐負羈止之曰:“公子非常也,從者三人,皆霸王之佐也。遇之無禮,必為國憂。”君弗聽。重耳反國,起師而伐曹,遂滅之。身死人手,社稷為墟,禍生於袒而捕魚。聽釐負羈之言,則無亡患矣。

  患禍之所由來者,萬端無方。是故聖人深居以避辱靜安以待時小人不知禍福之門戶妄動而掛羅網雖曲為之備何足以全其身!夫牆之壞也於隙,劍之折必有齧,聖人見之密,故萬物莫能傷也。太宰子朱侍飯於令尹子國,子國啜羹而熱,投卮漿而沃之。明日,子朱辭官而歸。其僕曰:“楚太宰,未易得也。辭官去之,何也?”子朱曰:“令尹輕行而簡禮,其辱人不難。”明年,伏郎尹而笞之三百。夫仕者先避之,見終始微矣。

  《淮南子·人間》文言文閱讀題目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所浼者多矣 浼:沾染,汙染

  B. 蚊虻走牛羊 走:使……奔跑

  C. 聖人見之密 密:祕密,機密

  D. 人皆務於救患之備 務:致力,努力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雖起三軍之眾,弗能救也 燕雖小國而後亡

  B. 則無亡患矣 則請立太子為王

  C.若火之得燥 未有封侯之賞

  D.因侵郈氏之宮而築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11. 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聖人深居以避辱/靜安以待時/小人不知禍福之門戶/妄動而掛羅網/雖曲為之備/何足以全其身

  B. 聖人深居以避辱靜/安以待時/小人不知/禍福之門戶妄動而掛羅網/雖曲為之備/何足以全其身

  C. 聖人深居以避辱靜/安以待時/小人不知禍福之/門戶妄動而掛羅網/雖曲為之備/何足以全其身

  D. 聖人深居以避辱/靜安以待時/小人不知禍福之門戶/妄動而掛羅網/雖曲為之/備何足以全其身

  12.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小的怨恨或錯誤就如剛燃起的火焰和池塘堤壩上的小漏洞,如果不加以重視及時處理,就會釀成不可挽回的災禍。簡公之死就證明了這一點。

  B.釐負羈識時知人,預見到了重耳的將來並指出了曹君行為的不當,可謂有先見之明,但曹君還是一意孤行,最終落了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C.在季氏與郈氏兩家的爭鬥事件的處理中,魯昭公偏聽偏信,不聽子家駒之言,最終引發民怨而亡國。一場小小的鬥雞使他失去了一個國家。

  D.子朱之所以能夠認清令尹子國的真實面目,遠離凌辱,就是因為他能夠在事情發生之前從細節中預知禍患的存在並預先採取了相應措施。

  13.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季氏之無道無上久矣,弗誅,必危社稷.***5分***

  ***2***楚太宰,未易得也。辭官去之,何也?***5分***

  《淮南子·人間》文言文閱讀答案

  9.C***密:精到,細緻***

  10.B***B項“則”都是連詞“就”。A項 “雖”,表假設關係的連詞“即使”/錶轉折關係的連詞“雖然”;C 項“之”,用於主謂間取消獨立性/結構助詞“的”;D項“因”,連詞“於是,就”/介詞“憑藉”***

  11. A 12.C***“最終引發民怨而亡國”不合文意***

  《淮南子·人間》文言文閱讀參考譯文

  小小的火焰在剛剛點燃冒起細煙之時,只用一根手指就能按熄;池塘堤壩的漏洞像老鼠洞那麼大時,只需一塊土就可堵塞。但等到火勢燒及孟諸,蔓延的範圍有云夢澤那麼大一片,洪水從九江決口,氾濫淹沒整個荊州,那時即使調動全國所有軍隊也都無法撲滅堵塞。積累仁愛則帶來福祉,積聚怨恨則釀成禍患,這就如同癰疽必然要潰爛,並汙染很多地方一樣。諸御鞅向齊簡公報告:“陳成常和宰予,他們兩人互相憎恨,積怨很深。我怕他們兩人會作亂而殃及國家,君王不如除掉他們其中一個。”簡公不聽。沒過多久,陳成常果然在庭院裡殺死宰予,並在朝廷上殺死齊簡公。這就是不懂得謹慎處理小事而造成的禍害。

  魯國的季氏和郈氏兩家鬥雞,郈氏給雞披上鎧甲,而季氏則給雞裝上金屬尖爪。季氏的雞鬥輸了,季平子非常惱火,便乘機侵佔了郈家的宅院,還修建了房屋、圍牆。郈昭伯非常憤怒,在魯昭公面前中傷季平子:“祭祀襄公廟堂時,季氏只用兩人跳祭舞,其餘的都去為季氏祖廟起舞了。季氏大逆不道、目無君王,***這種情況持續的時間***已很久了,如不殺季平子,以後一定會危及國家。”魯昭公將郈昭伯的話告訴了子家駒。子家駒說:“季氏家族深得民眾支援,而且季氏三兄弟又聯合成一體,他們德高望重,實力強大,君王您又怎麼能對付得了呢?”魯昭公不聽,派郈昭伯率軍去攻打季氏。仲孫氏和叔孫氏一起商量:“如果無季平子,我們兩家不用多久就會滅亡。”於是發兵去救助季平子。戰爭的結果是,郈昭公戰敗被殺死,魯昭公也為之出逃到齊國去避難。所以這場災難的發生,開始於雞爪***鬥雞這樣的小事***,禍事鬧大以後,竟然會導致國家滅亡。

  陳成常和宰予結下怨仇,造成宰予被殺於朝廷中,齊簡公為此遭到殺害。季氏和郈氏鬥雞,引起郈昭伯發難,魯昭公出逃。禍患的苗子不及時撲滅,就會像火碰上乾燥物、水遇上低溼處一樣,蔓延擴散開來,以至不可收拾。蛀蟲白蟻咬齧,會裂損毀壞房樑柱子;蚊蟲牛虻叮咬,會引起牛羊痛得亂蹦亂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人都竭力做到對禍患的防備和阻止,但卻沒有人懂得怎樣使禍患從根本上不發生。晉公子重耳流亡途中經過曹國,曹君想看看重耳生的駢肋骨,就有意讓重耳裸露著上身下河去捉魚。這時釐負羈勸說道:“公子不是一般的人,跟隨他的三位隨從,也都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佐之才。如果今天對待他們無禮,將來必定會成為國家的後患。”曹君不聽勸告。後來重耳返回晉國取得了君位,果然對曹國發起了攻擊,滅亡了曹國。曹君也身死於他人之手,曹國變為一片虛墟,而這災禍正是由讓重耳袒露駢生肋骨下水捉魚引起。如果當初曹君聽了釐負羈的勸告,曹國就不會有這樣的災禍了。

  禍患的由來,各種各樣沒有固定的方式。所以聖明的人常常是以深居簡出來避免被欺辱,靜心安適以等待時機。而小人不知道禍福產生的由來,常常是輕舉妄動自投羅網,有時儘管千方百計加以防範,但又怎能保全得了自身?大牆的倒塌往往起因於一條小小的裂縫;劍的折斷常常是因為它本身已有缺損處了。所以聖人的預見往往非常精到細緻,所以也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傷害他。楚國的太宰子朱侍候令尹子國用餐,子國嚐了一口羹湯後感到湯太燙,就拿杯子裡的湯水向子朱澆去。第二天,子朱便辭去了太宰的職務,回家去了。他的僕人問:“楚國太宰的職務不易謀得,你為何辭官離去?”子朱解釋說:“令尹子國的行為輕浮,傲慢無禮,他要想侮辱人是非常容易的。”第二年,子國果然強令郎尹爬伏在地,並打了他三百鞭子。所以說,明察事理的人總是預先避免禍患的發生,並善於從事情開始的細微之處預料到事物發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