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這面鏡子閱讀答案

  歷史這面鏡子,具有“真相”“精華”“真理’的一面,又有“偽詐”“糟粕”“謬誤”的一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歷史這面鏡子》閱讀材料

  東漢荀悅提出君子有三鑑:“鑑乎古,鑑乎人,鑑乎鏡。”到了唐太宗那裡,這三鑑又有了新發展,所謂“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自此而後,把歷史看作鏡子,幾乎成了我們讀史的常識。

  實際上,中國人重視歷史的程度,是遠超其他民族的。把歷史看作鏡子,直到今天,這種現象仍然保持著一定的熱度。為何會產生這種現象,並一直延續至今,這與我們看待歷史的態度有關。通俗一點說,是因為歷史對我們有用。一部人類發展史,其中確實有我們值得遵循的規律和值得借鑑的經驗。作為先人經驗教訓的總彙,歷史就像鏡子一樣,可以鑑往知來,觀古明今。其中,經驗可以用來參照效仿,不必再耗嘗試的精力;教訓能夠用來規避風險,不必再犯過去的錯誤。把歷史看作鏡子,從而知榮辱、端品行、明是非、看得失、論成敗的做法,凸顯出中國人讀史的功利性。

  歷史具有兩面性。譬如,在宋史中,打敗仗、丟土地、賠銀兩幾乎成了家常便飯,讀過之後,滿眼盡是屈辱和悲憤,最傷民族自尊。但正是在這樣一個積弱不振的朝代,市井發達,文化繁榮,老百姓的生活相當平靜和富庶,詩化的人文生態更是令人神往。一部宋史,如同《紅樓夢》中的“風月寶鑑”,可以說是憂患與閒適並存,衰微與輝煌同在,面對這樣的歷史畫卷,我們又該如何去反思,如何去借鑑呢?至於歷史上的那些風雲人物,功過是非集於一身,也不是隨便拿來就能臧否,就能喻今的。

  不是所有史實都能用來作鏡子的。在浩繁的歷史卷牒中,常常是真相與偽詐、精華與糟粕、真理與謬誤混雜在一起。在對於普通讀史者來說,不可能披沙揀金,一一地去辨識考證。過多的經驗,有取用不竭的好處,也有不知所從的牴牾。弄得不好,就會陷入迷宮,左右為難,甚至掉進陷阱,上當受騙。這情形,有點像服用滋補藥品一樣,在吸取營養的同時,還要警惕其毒副作用。作為經驗教訓的歷史,即便是經過前人的去蕪存菁,那也是通過文字語言的化約和結晶才傳到我們手中的,要感同身受地加以體認和轉換,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更何況在鑑往知來、觀古明今之間,還有一個由此及彼的邏輯通道,這個通道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逾越的,只有通過縝密的思維和推理,才能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通俗一點說,拿過去的鑰匙解現在的鎖、開未來的門,不是不可為,而是不易為。

  清代吳若華在《新磨古鏡》中吟道:“閱古興亡疑有眼,辨人好醜總有聲。玉臺妝罷時時拂,莫使浮塵又暗生。”這首詩作,借“妝罷時拂鏡”勸誡世人不要讓浮塵遮蔽了自己視線的用意是好的,但無論修史、治史還是教史、讀史,完全抱著實用主義的態度,就恐非所宜了。在博大精深的歷史遺產面前,學以致用,引以為鑑,這只是讀史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意義。在不經意中享受樂趣,在無意識中頤養身心,未必不是一種優雅的讀史態度。

  ***選自《學習時報》2009年3月11日,有刪改***

  《歷史這面鏡子》閱讀題目

  1. 第三段說“歷史具有兩面性”,請結合上下文說說歷史有哪兩面性?***4分***

  2. 開頭列舉東漢荀悅和唐太宗的“三鑑”有什麼作用?人們為什麼要把歷史看作鏡子?***5分***

  3. 到底該如何面對“歷史這面鏡子”呢?請聯絡全文,分點概括作者的觀點。***6分***

  《歷史這面鏡子》閱讀答案

  1. 歷史具有“真相”“精華”“真理’的一面,又有“偽詐”“糟粕”“謬誤”的一面。

  2. 第一個問題:***1***引出話題。引出“把歷史看作鏡子,幾乎成了我們讀史的常識”這一觀點。***2***闡釋“君子三鑑”的新發展。***3***為闡述主題作鋪墊:“在博大精深的歷史遺產面前,學以致用,引以為鑑,這只是讀史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意義。在不經意中享受樂趣,在無意識中頤養身心,未必不是一種優雅的讀史態度。”

  第二個問題:因為歷史對我們有用:***1***有我們值得遵循的規律和值得借鑑的經驗。***2***作為先人經驗教訓的總彙,歷史就像鏡子一樣,可以鑑往知來,觀古明今;可以少費精力,規避風險。

  3.***1***可以把歷史看作鏡子,因為歷史有用。***2***歷史具有兩面性,不是所有史實都能用來作鏡子的。***3***可以純粹拿讀史享受樂趣,頤養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