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感念的歲月閱讀答案

 《值得感念的歲月》節選自《梁漱溟自傳》,“感念”的意思是感激懷念,是作者感念北大給予自己的包容與成長的空間。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值得感念的歲月》閱讀材料

  我入北大,時北大建校將近二十年,我年僅二十五歲。今值北慶九十週年,謹追述七十年前在北大時一些往事,以表達我這年逾九旬老校友的一片感念之情。

  我入北大任教,始於1917年底。是年初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我往謁蔡先生於其南菜園上街寓所,以自己所著《究元決疑論》特向蔡先生求教。此文評論古今中外諸子百家,而獨推崇印度佛家思想。當我說明來意後,先生回答說:“我過上海時已在《東方雜誌》上看過了,很好。”不曾想到先生早已過目,並對這篇如今看來是東拉西扯的文章給予肯定。但更使人出乎意料的是先生隨即表示希望我到北大任教。先生說:“我是喜愛哲學的。我此次來北大重點要辦好文科。文科中又以哲學系為重點,你就來哲學系講印度哲學好了。”我不敢承當。蔡先生說了幾句話打動了我。抱這種態度再好不過,而我又怎會不願來學習呢?來北大的事就如此確定下來。

  我到北大後先開“印度哲學”一課,此課自非哲學系重點,但聽課者仍不少。後來講授“儒家哲學”,聽課者更多,註冊部原安排一院紅樓教室容納不下,於是不得不遷往二院馬神廟階梯教室。此課聽講者約二百人,期末考卷有九十多份,此數即為註冊之學生,如馮友蘭、朱自清等,是如此得以與我相聚於課堂的。至於其餘半數即為自由聽講者:有的來自其他高校,有的來自社會。年輕後輩如我者,聽課人尚且不少,如名教授、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如陳獨秀、胡適之、李大釗等先生。由此可見蔡先生相容幷包主張的實施和當時新思潮的影響,共同形成之追求真理的濃厚空氣,不僅感染北大師生和其他高校的師生,且影響及於社會人士。生活在此種氣氛中,怎能不向上奮進呢!

  當時興起的新文化運動宣傳西方文化,提倡科學與民主,而貶抑東方文化,於是“東西文化”常成為談論的問題。我於教學之外對此時時思考,探究不輟。友人張申府等從中勸阻,或說問題範圍太大,難於著手,或說問題尚遠,可俟諸來日。我均不以為然。雖然我對新思潮莫逆於心,而且我既非新派,又不屬舊派,面對新舊之爭,似儘可仍埋首於佛學研究,可是我卻感到壓迫之嚴重,以為此問題不可忽略而且急切。蓋自鴉片戰爭以來,隨帝國主義勢力之入侵,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受到懷疑,似中國之有今日全由於我們的文化。這明明是逼著中國人出一個解決方法。試想,如果中國傳統文化果真不能與西方文化並存,而要根本絕棄,我們應趕快自覺改革,不要與它同歸於盡;如果中國傳統文化受西方文化壓迫,並不足慮,而中國文化終有翻身之日,那也應積極去做,不要再做夢發呆;又如果確如一些人所說,東西文化可以融通調和,那也應弄清調和之必要及調和之道,絕不應消極等待。誰說問題不嚴重而且急切!

  中國文化問題關係國家命運,民族存亡,怎可輕輕放過,漠不關心?同時北大以及整個社會當時愛國主義精神高漲,人們關心國事,文化問題成為學術界討論最多的問題之一,而我又怎能置身事外?就在這種主觀要求和客觀環境推動下,1919年我首次將個人對此問題研究結果,在課外以“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為題作連續多次講演,介紹給北大同事、同學。1920年又於濟南向社會公開報告。後將演講記錄稿加以整理,以講題為書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出版後受到學術界注意,引來評論不少。可以說這是我向北大、向蔡先生交上的一份考卷,記錄了我在校期間學習與研究成績的高下優劣。

  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中,我將西方、中國、印度三種文化加以比較,各給予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以適當位置,並指出世界最近未來將是中國文化之復興。於是我也由佛家思想轉為儒家思想。1924年為實行自己的辦學理想,我向蔡先生辭去教職,從此離開了北大,而北大影響仍留在我心上。我這個根本未曾入過大學之門的人,得以走上大學講臺,就我個人說,只不過因為我鑽研了一個冷門——佛學,而從根本上說,則是由於蔡先生實行相容幷包的主張,是由於蔡先生對後學的關心與愛護。

  ***節選自《梁漱溟自傳》,有刪改***

  相關連結

  ①儒學能夠把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和實際日常生活都打理得很妥當。人要想提高一步,提高到儒學這一步正合適,佛學太高了。所以他***梁漱溟***是為了大眾放棄佛學,轉向研究和推廣儒學,這是他自己一個很明確的宣示。 ***樑培恕《梁漱溟:佛學太高深 救世宜用儒學》***

  ②“你的志願何在?”如果有人這樣問我,那我可以回答:我願終生為民族社會盡力;並願使自己成為社會所永久信賴的一個人。 ***梁漱溟《言志》***

  《值得感念的歲月》閱讀題目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我”在北大開講“印度哲學”與“儒家哲學”課,廣受歡迎,以致註冊部原安排的紅樓教室容納不下,而遷往二院馬神廟階梯教室;來聽課的還有社會名流。

  B.當時興起的新文化運動貶抑東方文化,宣傳西方文化,提倡科學與民主;而“我”面對東西文化、新舊文化之爭卻不以為然,熟視無睹,依舊埋頭於佛學研究。

  C.作者行文句式靈活,運用反問句、感嘆句等句式,表達自己對國事、文化問題的關注,或對北大追求真理、催人奮進之濃厚學風的由衷的熱愛之情。

  D.“我”之所以做“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講演,並在後來將講稿整理交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是因為當時北大、學術界及整個社會對中國文化問題的討論熱潮。

  E.本文以時間為序,追溯自己在北大任教、學習、研究的經歷,運用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的表達方式,語言樸素、真切,字裡行間洋溢著誠摯的感念與眷戀之情。

  ***2***蔡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3***為什麼“我”入北大的那一段時間是“值得感念的歲月”?請結合材料簡要回答。

  ***4***“於是我也由佛家思想轉為儒家思想”,梁漱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志向轉變?請結合材料具體分析,並簡要談談梁漱溟志向轉變給予你的啟示。

  《值得感念的歲月》閱讀答案

  ***1***CE***答E給3分,答C給2分,答D給1分;答A、B不給分***

  ***2***①思想開明。擔任北長期間,實施“相容幷包”之主張,營造良好的追求真理的氛圍。②關心、愛護後輩。對於梁漱溟這樣的資歷淺的後學,他予以極大的賞識、鼓勵,循循善誘、諄諄教導。③待人真誠,平易近人。梁漱溟到蔡先生寓所拜謁,他沒有什麼架子,而是坦誠、率直地與梁漱溟交談,和藹可親,很具有親和力。

  ***3***①得遇蔡先生的賞識與舉用,得以走上大學講臺,在北大先後開“印度哲學”與“儒家哲學”課。②得遇北大良好的學習氛圍,得以深入探究自己感興趣的文化問題,出版了《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並引起學術界注意。③在北大的這一段時間,因受當時新文化運動等的影響,對文化問題的探究更為深入,最後思想發生了轉變,由佛家思想轉為儒家思想。

  ***4***①當時新文化運動興起,宣傳西方文化,提倡科學民主,東方文化被貶抑,新舊之爭激烈,梁漱溟置身於此背景,儘管想仍埋首於佛學研究,但已感“壓迫之嚴重”,認為文化問題“不可忽略而且急切”,於是著手東西文化及哲學的研究,指出世界最近未來將是中國文化之復興。這是他由佛家思想轉為儒家思想的背景原因。②因為佛學太高深玄妙,與社會現實存在較大距離;而儒學能把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和實際日常生活打理得妥當。他是為了大眾而放棄佛學,轉而研究和推廣儒學。這是他由佛家思想轉為儒家思想的又一原因。

  啟示:①立志,既要考慮個人的興趣愛好與專長,又應關注、呼應時代與社會的迫切需要。②立志,未必就要從一而終,而要相機而變,趨時而動,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③立志,應立大志、立遠志,志在為大眾、國家、民族排憂解難,這樣的志向才能將個體的創造性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答出兩點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緊扣材料、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