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財務風險管理論文

  財務風險是企業各類風險的集中體現和導火索。做好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工作,對於企業提前識別和發現風險並儘早採取措施非常重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財務風險管理假設簡析

  財務風險管理有幾個重要的假設,資訊不對稱,無套利均衡,資本邊際效用遞減和風險厭惡假設,這幾個假設並非孤立產生作用,而是相互交織,有些甚至看似矛盾,下文將對這幾個假設的作用和相互關係進行簡析。

  無套利假設符合經濟人的假設,如果理性經濟人能夠確切知道某項資產被低估,他沒有理由不進行套利,在利益驅動下,投資者必定進行資產買賣以賺取差價。初看,無套利均衡是建立在完全資訊的前提下的,只有資訊完全對稱,投資者才可以敏銳地預計到每項資產的內在價值,並與其現行價格相比較,從而做出買入或者賣出的決策,但是,財務風險管理假設又同時承認資訊不對稱的存在,這樣一來,兩個假設就產生了矛盾。其實,財務風險管理只是假設如果資訊對稱,則市場處於無套利均衡,也就是隻假設無套利這種行為的存在性,並沒有認為無套利均衡的前提即資訊對稱一定成立。因為,在無套利均衡前提下,如果市場資訊是對稱的,那麼套利行為使得市場迅速達到均衡,這樣一來,投資於任何一項資產都不可能有超額報酬產生,也就不存在風險管理問題,所以,財務風險管理假設是承認資訊不對稱的存在性的,它所表達的意思是,正是由於資訊的不對稱,所以財務風險管理的目的是儘量減少這種不對稱的程度,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技術,資源以獲取和分析資訊,最大化投資者能夠掌握的資訊,以接近資訊對稱的狀態,將資訊不對稱轉換為資訊對稱,進而進行風險行為選擇,所以,雖然二者都是風險管理的假設,但二者並非孤立發生作用的,資訊的對稱是均衡存在的前提,我們首先假設資訊不對稱,於是產生了為了應對風險而進行的資訊蒐集,分析工作,在將資訊不對稱轉化為一定程度的對稱後***不可能完全對稱,無套利均衡其實只是一個理想狀態,我們假設有這個前提是指風險管理行為應儘可能去實現無套利均衡***,無套利均衡的前提就有了,這時就可以進行風險行為選擇,也就是通過決策和行為實施儘可能去實現無套利均衡。

  資本邊際效用遞減和風險厭惡假設這兩個假設也是緊密相關的,風險厭惡的前提就是邊際效用遞減。由於邊際效用遞減,所以資本的效用曲線呈現開口向下的形狀,任意給定曲線上的兩點,這兩點的效用的平均值均小於二者平均值的效用值,這正是風險厭惡型投資者的效用函式所具有的性質。邊際效用遞減和風險厭惡假設為我們進行風險決策提供了依據,效用價值決定了報酬和風險的匹配標準,某項投資是否值得投資或者說是否值得去承擔其存在的風險,取決於該風險可能帶來的效用增加是否大於或等於其可能帶來的效用減少。資本邊際效用遞減意味著平時我們經常使用的方差分析方法的缺陷,例如,有兩個專案A和B,假設投資者的期望報酬是300***注意:這裡的期望報酬不同於使用均值—方差模型時計算出來的那個期望報酬,我們衡量一項投資是否可行時是以投資者要求的報酬為標準,即應該使用必要報酬或其他投資者認為可以接受的報酬作為期望報酬來區分一個專案是否有利,這是投資者的心理預期,與專案本身的加權平均報酬無關***,A專案分別有60%的概率獲得400的報酬和40%的概率獲得200的報酬,B專案分別有60%的概率獲得500的報酬和40%的概率獲得100的報酬。由於投資者的期望報酬是300***不同於A,B的加權平均報酬***,則對於A而言,有60%的概率獲得100的超額報酬,即向有利的方向偏離的程度是100,有40%的概率向不利的方向偏離,偏離程度是-100,總偏離程度則為0.6*100-0.4*100=20,同理,B的總偏離程度是0.6*200-0.4*200=40,顯然,用這種方式衡量的偏離程度投資者總是希望它是正數,且越大越好,以上的結果說明B專案優於A專案。但如果我們假設該投資者的效用函式為√R***符合資本邊際效用假設***,R代表獲得的報酬數,那麼A的期望效用為17.66,B的期望效用為17.42,則A優於B。之所以得出上述兩種相反的結論就是因為在用方差***或者我們這裡使用的偏離程度***來衡量一個投資專案的風險時,我們討論的是報酬而非報酬帶來的效用***或者即使討論的是效用,也是以資本邊際效用不變為前提的***,所以失去一單位報酬和得到一單位報酬給投資者帶來的影響可以相互抵消,而如果從效用的角度來理解,情況則不然,由於邊際效用遞減的存在,得到一單位報酬的增加的效用小於失去一單位報酬減少的效用,因此二者不可抵消,把效用這一概念引入到風險管理假設中,說明指導風險管理行為的應該是效用價值而非報酬本身,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合理的,消費者的最終目的是要最大化自身的效用,投資者亦如此,只不過一個是通過消費來實現,一個是通過投資獲利來實現。

  另外,個人認為,風險管理假設還應該加一個投資完全組合,風險分為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是不能被分散掉的,我們這裡講的風險指的是系統風險,無套利均衡是利用現實價格和理論價格之間的差來獲得超額報酬,但是理論價格的計算***估計***是以投資分散化為前提的,比如,假設投資於一項資產,該項資產的期望報酬率等於資產價格的變化除以現期價格,即***P1-P0***/P0的期望值,若某項資產經過風險調整大於無風險的報酬率,即***P1-P0***/P0>R,根據無套利均衡假設,當人們發現這項資產時,就會購買它,進而導致該項資產的現期價格提高,也就是P0上升,使得報酬率下降,最終***P1-P0***/P0=R,這裡的期望報酬率是經過β調整過,β是衡量系統風險的,因此,無套利均衡所討論的內在價值的低估或高估也是建立在系統風險分析基礎上的,我們假設無套利均衡的存在,也就間接意味著我們的分析是建立在投資分散化基礎上的,而根據風險厭惡假設,投資分散化這一假設也是合理的,因為分散化投資的風險總是不可能大於單獨投資的風險,所以風險厭惡者理所當然會選擇投資分散化組合。

  範文二:關於財務主體——出資者的財務風險管理

  出資者財務包括及時籌集資金、合理安排資本投向、確定收益分配策略等,其目標是實現資本最大限度地增值。與出資者財務目標相對應,出資者財務風險就是企業出資者面臨的資本投資風險、資本減值風險和資本經營財務風險。出資者財務管理是指提供資本者對其所出資的運動所進行的管理,其根本目標是確保其出資的保值增值,實現資本報酬的最大化。

  一、出資者面臨財務風險的表現

  在現代企業制度下,所有權與經營權發生了分離。所有者可能只有物質資本而無經營管理能力,經營者有經營管理能力而無資本,只能在經理人市場上待價而沽。因而出資者聘請經理人代為經營管理,出資者不直接參與和管理其出資的運動過程,而作為受託代理人的經營者的目標有時與出資者並不完全一致。因此利益衝突在出資者與經營者之間不可避免,“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時有發生。比如,由於資訊不對稱的原因,經營者往往通過編制虛假招股說明書騙取股東的配股資本,或編制虛假的財務報告騙取獎金,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這是出資者在資本經營活動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往往由於經營者的選擇不正確而遭受巨大損失。這給出資者帶來一系列的財務風險,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1.資本減值風險。出資者投入資本後就要求實現資本的保值增值,資本增值價值包括資本有形增值和資本無形增值等。因此,資本減值風險是出資者所投入資本由於被投資企業經營上的原因而造成的可能遭受損失的風險。

  2.資本投資風險。出資者對外投資所面臨的風險主要是被投資企業經營、財務狀況等方面變化引起對外投資收益出現不確定性變動的風險,即資本投資風險,同時,出資者除了受被投資企業影響外,還受外部條件的影響,包括經濟環境、國家的巨集觀政策、市場條件等。

  3.資本經營財務風險。由於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財務收益與預期收益相偏離,因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就是資本經營財務風險。企業與內部各部門之間及企業與上級企業之間,在資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權責不明、管理不力的現象,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的安全性、完整性無法得到保證。這主要存在於一些上市公司的財務關係中,很多集團公司母公司與子公司的財務關係十分混亂,資金使用沒有有效的監督與控制。

  二、出資者財務風險管理的手段

  針對出資者財務風險的特徵,要防範和控制這種風險,必須制定一系列監督、激勵措施以約束和激勵經營者,使經營者自身的財務目標與出資者財務目標趨於一致。

  一是進行成本費用的約束。成本費用的增加會直接減少利潤從而減少出資者權益,因而,它必然是出資者進行控制的物件。成本費用可以分為人員成本費用和非人員成本費用,前者是支付給各類人員的收入、補貼等。後者是指與人的收入、補貼無直接聯絡的成本費用。對於非人員成本費用因其不會直接落入個人腰包,一般不直接約束,而是在經營損益中體現。對於人員成本費用,西方國家採取最低標準由政府規定,以維護社會大眾的利益,最高標準由出資者規定,以維護出資者權益,資產經營者則在兩者之間確定各人員的收入、補貼水平,出資者對成本費用的約束涉及範圍、標準和支付方式。

  二是建立代表股東利益的董事會對經營者進行監督。出資者財務的監督機制就是建立企業的所有權監督體系,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建立代表現實的股東或所有者的監督審計,對資產經營者的財務活動進行監督;二是建立代表法人所有權的企業審計部審計,對企業所屬分公司和職能部門的財務活動進行監督;三是聘請代表潛在所有者利益的民間審計,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行公證審計。通過這一監督體系從外部對監督物件的財務活動是否維護所有者權益進行監督。企業要通過財務預決算管理、中介機構財務審計監督、企業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等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出資人財務監督體系。

  三是進行對外投資約束。由於不同出資者的風險偏好不同,因而這種投資風險的變動必然影響出資者的實質權益的變動,相應出資者必然要對對外投資進行約束。同時,決定資產經營者或企業的會計政策。會計政策涉及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會計要素確認的範圍不同、計量方法不同,會直接影響當期資產的多少和利潤的多少,進而影響出資者權益、特別會影響長期出資者與短期出資者的利益分配。所以,企業的會計政策必須經過出資者批准,在實施具體會計準則後,這將變得更加明顯。

  四是進行資產使用約束。資產經營者在使用資產的過程中,一方面,直接減少資產的行為會使出資者權益減少,另一方面,任意改變資產的原使用用途,會使出資者原設定的投資領域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必然會引起出資者原預期的出資風險和收益水平的變動,進而影響到出資者權益。為此,必須對資產經營者的資產使用進行約束。一般而言,凡是會出現長期改變資產的原使用性質的資產經營行為都應受到出資者的約束。

  五是建立內部控制制度。為了在企業內部建立一種確保資本安全和增值的自律機制,並使出資者對企業的約束把結果約束和過程約束結合起來、外部監督與內部自律結合起來,出資者必然要求在企業內部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制度建立於企業內部,而實質是為了維護出資者的權益,故而它也是出資者財務的一部分。同時,建立健全財務監督體系具體包括充分行使股東大會的權利,派出獨立董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等。只有做到自上而下的層層監督,才能抑制經營者追求的慾望,從而確保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