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森林健康影響因子分析

    摘要在對干擾的作用進行闡述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森林健康影響因子,包括人為干擾無林地轉化為有林地、經營環節缺失、高利用壓力、高暴露風險、氣候變化、歷史的干擾因素等,並據此提出了森林健康管理對策。 
  關鍵詞森林健康;影響因子;對策 

  影響森林健康的因子很多,有的稱作脅迫、干擾、壓力、擾動等,即可能或者已經對森林的物種、結構、功能和過程產生影響的作用或事件。根據對森林健康的影響源,森林健康影響因子分為自然干擾和社會干擾兩大類。自然干擾是指無人為因素直接介入,由氣候、地質、生物、環境等自然條件變化對森林產生作用的干擾型別;社會干擾是指有人為因素介入的干擾[1]。 
  自然干擾又可分為內源性干擾和外源性干擾。內源性干擾主要指由於森林結構、組分或者遺傳等自身原因導致功能缺失或狀態不良的因素,在人工林、反覆干擾後退化的天然次生林以及主要由外來樹種構成的森林中比較普遍。外源性干擾主要是指對森林健康的影響因素,主要是來自外部條件的改變,主要是風、降水、異常溫度、火山、地震及非人為因素導致的林火、有害生物侵染等[2]。 
  人為干擾是指直接對森林產生影響的生產或生活活動,如燒荒、上墳等導致的林火、森林砍伐、放牧、修路、土地利用結構改變、造林、經營、外來物種入侵等。 
  1干擾的作用 
  干擾對森林健康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某些關鍵生態過程的影響,並由此對森林生態系統或景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干擾是森林健康系統的一個驅動力,通過調整干擾,可以取得森林狀態和功能的變化。 
  干擾是一箇中性的概念。積極的干擾,有利於維持生物組分或生態系統的穩定,促進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也被稱為有序干擾。通過合理安排和組織,能夠使生存環境的總體和儘可能多的區域性在人類可以預見的時空尺度上不發生顯著退化,甚至持續好轉,同時又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而消極的干擾將加速森林生態系統或景觀退化,損害健康[3]。 
  針對森林的健康狀況採取的相應經營措施,可以認為是管理型的干擾。干擾的性質不同,對森林健康影響的尺度也不相同,如林火和病蟲害,對大尺度森林可能是一種正常的生態過程,但對於林分尺度則是干擾因素。因此,只有將干擾狀況與森林的生態特點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比較全面地認識森林的結構動態變化規律。 
  對干擾特徵的描述隨干擾型別而異。一般用干擾頻率、恢復速率、干擾事件影響的空間範圍、時間尺度和形狀等說明干擾的特徵。自然干擾發生的頻率、強度、空間範圍不盡相同,決定著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程度。因為樹種在很短的干擾間隔內來不及完成生命週期,過度頻繁的干擾可限制許多樹種發育和生長。干擾能否影響森林健康,關鍵在於干擾的型別和方式能否直接或間接地對生態過程產生影響。例如,非生物因素林火干擾能使生態系統、群落或種群的結構遭到破壞,導致區域性地區光、水、能量、土壤養分等的改變,進而導致微生物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地表對土壤中各種養分的吸收與利用,使資源、基質的有效性或物理環境發生變化,進而通過影響很多生物個體的死亡、生長和發育,影響到種群和群落的結構特徵,影響到群落的演替。 
  2我國森林健康的主要干擾 
  我國森林健康所表現出的森林破碎化、人工化、生物多樣性降低、林業生物災害、森林火災高發等問題大部分只是表面現象,並不是干擾本身。需要研究內在的根源,才能夠從根本上消除對森林健康的威脅。綜合分析我國森林的恢復過程及經濟社會發展等相關因素,造成森林健康的深層次干擾主要有:人為干擾無林地轉化為有林地、高利用壓力、高暴露風險以及氣候變化等多方面干擾。 
  2.1人為干擾無林地轉化為有林地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工林發展十分迅速,其儲存面積已達4 666.7萬hm2,佔有林地面積的26%。我國人工林的增加,主要是人為干擾無林地轉變為有林地的結果。人工干擾下促進植被恢復在我國確有必要,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主要表現為人工林、同齡林、樹種適宜性等問題。我國在森林恢復過程中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如“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的原則,實現了“灌木也是林”的認識轉變,提倡將封山育林作為主要的造林方式。但由於市場化和非技術化等因素影響,導致人工干擾實際情況複雜化,技術儲備和技術人員素質的不確定性,加之政策調整、技術推廣和市場調控不到位,造林立地條件越來越差,都必然會增加森林健康風險,尤其是土地覆蓋型別空間分佈的多樣性降低,景觀複雜性降低,對森林的健康產生負面作用,存在生態環境惡化加大的隱患[4]。 
  2.2經營環節缺失 
  由於在投資上“重造輕管”,在經營上“重採輕管”,森林經營管理粗放,林分質量較低,具體表現:①森林過度採伐,加之更新速度跟不上採伐速度,導致一些地區疏林、跡地和荒地擴大。森林過伐造成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減少了森林群落型別,破壞了動植物的生境,迫使動植物遷移或消失,甚至退化為灌草叢乃至禾草叢。②森林災害防治投入少,災害控制能力差,森林病蟲災害、火災發生頻繁,直接威脅森林健康。③營林措施不當,大量採伐蘊藏豐富多樣性資源的天然林而營造人工林,導致人工林樹種單一、結構簡單、系統穩定性差。經營環節上的缺失,造成森林生物多樣性低,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差,森林健康水平較低,災害頻發。 
  2.3高利用壓力 
  高利用壓力除了造成過度採伐林木導致森林退化外,還會因為城市化加速,給林區尤其是城市周邊地區和木材主產區帶來強烈的擾動,這種擾動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負面作用。正面作用表現在由於林區勞動力外遷,有利於森林植被的恢復。負面作用主要表現:①由於林區勞動力外遷,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水平進一步下降;②由於城市的擴張,對城市周邊林區森林資源造成較大破壞;③發達地區資源型和汙染型企業內遷,對林區森林資源造成破壞[5]。 
  2.4高暴露風險 
  隨著經濟的發展,森林的暴露風險還會進一步加大:①國際國內物流規模日益擴大,經濟活動的頻繁增加了林業有害生物傳播與擴散的風險;②環境汙染近期難以得到有效控制,汙染物的累積效應對森林的危害進一步加劇。 
  2.5氣候變化 
  一方面,全球氣候變化會改變樹種分佈範圍,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森林火災發生加劇,影響森林健康;另一方面,暖冬有利於林業有害生物越冬,增加林業生物災害發生程度和頻度,並且由於氣候變暖,還會增加林業有害生物活動範圍,使林業有害生物危害範圍增加。
  2.6歷史的干擾因素 
  主要是戰爭的破壞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森林資源破壞,導致我國森林資源銳減,造成森林生物多樣性大量消亡,從而危及現在的森林健康。 
  3我國森林健康管理對策 
  3.1森林健康監測與規劃 
  對森林健康實施實時監測,為森林健康管理決策提供依據。以和諧林業理論為指導,以促進森林健康為目標,採取發展型防治戰略,防治理念從災後救災轉變為培育健康森林,從營造林設計開始,把林業生物災害防治工作納入林業建設的全過程,促進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形成。 
  3.2營林促進健康 
  通過選種、造林、經營管理、採伐、運輸、儲藏等生產過程,應用各種林業技術創造有利於樹木生長,而不利於林業有害生物生存的條件,增加森林生物多樣性,建立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從根本上提高森林的健康水平[6]。  3.3生態調控措施 
  採取生態調控技術,促進和維護生態系統的健康。加強森林健康狀況監測,確保森林生態系統處於健康狀態;及時掌握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促進亞健康狀態的森林生態系統恢復健康;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補償能力,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實現森林生物災害自我調控,進行生態自動修復;必要時採用人工干擾技術,及時恢復健康的生態系統。 
  3.4加強脆弱生態系統的健康恢復 
  對極度退化生態系統進行人工促進恢復,重點選擇速生、耐寒、耐貧瘠、抗逆性強的先鋒樹種或植物種,重建先鋒群落。對較脆弱的森林生態系統,可適當選擇適宜的關鍵種與建群種,同時引入一些處於演替較高階段、有培養前途、已引種成功並有成熟技術和栽培經驗的樹種,提高恢復潛力和速度,恢復原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7]。 
  加強森林植被保護,預防有害生物、森林火災及人畜破壞等,保證林分正常生長;採用靈活多樣的封育方式,保證自然恢復的順利進行。模擬自然森林群落的演替過程,根據不同演替階段的種類成分和群落結構特點,開展林分改造。 
  3.5節約使用森林資源 
  採用高新技術,提高森林資源利用率,充分合理利用資源,使森林資源的使用符合產品要求。通過分類、加工,做到量材使用,將採伐與加工剩餘物廣泛用於人造板工業和木漿製造,基本做到無廢材。從產品設計開始,把產品質量、使用壽命放在首要地位,同時不斷改進加工技術,使產品使用壽命不斷提高,減少資源浪費。 
  3.6加強生態意識教育,促進公眾參與 
  加強公眾生態教育,改變公眾日常生活模式,倡導節約、清潔的生產生活方式。通過立法,加強對企業的監管,確保各種商業行為不侵害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採取有力措施,維護森林景觀的完整,保證森林遊憩、生態功能的發揮,滿足公眾對森林遊憩的需要,為社會發展提供生態安全保障。 
  4參考文獻 
  [1] 張國慶.生態健康與有害生物管理[J].中國園藝文摘,2008,24(3):40-41. 
  [2] 張國慶.生物災害管理理論研究[EB/OL].[2008-04-30].http://;
  [3] 張國慶.林業生物災害防治[EB/OL].[2009-03-13].http://;
  [4] 張國慶.森林健康與林業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業科技,2008,29(6):77-80,90. 
  [5] 高均凱.森林健康基本理論及評價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7. 
  [6] 陸元昌.森林健康狀態監測技術體系綜述[J].世界林業研究,2003,16(1):20-25. 
  [7] 王彥輝,肖文發,張星耀.森林健康監測與評價的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J].林業科學,2007,43(7):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