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工程基礎的科技論文

  工業工程學科產生於美國,並在這些國家的工業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一

  談工業設計專業工程技術基礎知識的滲透

  論文 關鍵詞: 工業 設計 工程技術 教學方法

  論文摘要:在設計專業基礎教學中,如何將基本的工程技術基礎知識滲透給學生,目前是個模糊且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果直接沿用工科專業所開設的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材料力學、金屬工藝的教學方法來對待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的教學顯然不再適用。因此,要進行改革。要根據專業的特點,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能力培養等方面研究出一套符合專業 發展 需求的、學生可以方便接受的教學模式,從而促進專業的深層次發展以及學生能力的提高。

  工業設計專業是結合了 藝術 、人文、 歷史 、 經濟 、工程技術等學科,著重研究人—產品—環境—社會等關係的一個複合型學科。近年來工業設計專業得到快速的蓬勃發展,根據統計資料,在全國已有超過一百所院校開設了工業設計學科,有超過四百所院校開設了設計類學科,但在基礎研究上,特別是系統的教學研究上相對滯後而無法滿足日益發展需求的設計 教育 狀況。工業設計是工、文、理相容的學科,學科跨度大,培養人才的目標、方式均有別於其他專業,因此對教學的形式研究尤為重要。要使教學方式上符合人才目標培養的要求,就必須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適合學科專業的發展需求。

  在基礎教學中,工程技術基礎是輔助造型基礎課程知識面的完善及造型能力的提高,使造型實用化的一個保證。因此,機械原理基礎知識,機械零件基礎知識,材料力學方面的基礎知識,金屬材料特性及工藝方面的基礎知識以及非金屬材料特性及加工方法的基礎知識,應該對學生有所滲透和講解。這些內容對工業設計專業,應該是必備的。不然,在紙面上完成了造型設計之後,要進一步完成草模製作,模擬模型製作以至造型得以應用,將會舉步為艱。對於學產品設計這樣一個方向,表現的就更加突出。產品設計共有四大要素:人的要素、技術要素、市場環境要素、審美形態要素。由此可見,技術要素***主要指工程技術***是本學 科學 生培養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長期以來,工程技術含概的各個分支課程已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傳統教學模式,即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上都是典型的工科類教學辦法。對於由藝術類招考錄取的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是不適用的,因為藝術類考生無論是數學知識還是邏輯思維都相對薄弱,沿用是不可取的,只能量體裁衣。即根據專業的特點和需求,在教學方法上創造一種適合於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進行工程技術基礎知識的滲透。

  1、方法合理 事半功倍

  前面提到,工程技術基礎是輔助造型基礎課程的一個知識面,因而在開展造型基礎課程的同時,滲透工程技術基礎知識,使造型基礎課題在方案設計,模型製作,市場推敲一系列環節中順利完成。這樣,不但不會導致學生的厭學心理產生,反而會激發學生的熱情和好奇心理,有強烈的衝動去了解,去實踐,從而將知識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效果 自然 產生。

  在我帶過的造型基礎課程中,有一部分課題是這樣佈置的。觀察身邊的自然物和人工物,剖析其結構特徵和運動關係,製作一動態玩具模型。要求造型新穎,選材恰當,運動關係合理,製作方便,有一定的實用性。該課題要求在四周內完成。前期,老師統一組織學習相關的知識點***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進行***,分解課題開展的步驟。接著,分組***課程組老師全部參與***審閱方案,包括方案的合理性,方案的可操作性,學生必須將方案做細。方案通過之後,著手模型製作。這時,學生的選材,加工都是自主進行的,碰到製作中的工藝問題,運動關係問題,裝配問題,有老師和實踐製作車間的師傅共同指導。結果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作慾望都得到了提高,課題完成的很順利,質量也不錯,個別特用心的同學製作出的模型還很有價值。在最後的課題評價中,學生的探究意識仍不減,還希望老師給予更多的意見。

  由此看來,好的教學方法確實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點問題 巧妙處理

  第一 通過案例分析引出相關的知識點。

  從實際出發,以典型的產品設計為案例。譬如手機的翻蓋和滑蓋設計,這兩種型別的手機在外型上看,都是有兩部分裝配而成。從運動關係上分析,翻蓋手機允許有一個旋轉的運動關係,且旋轉運動有一定的限度,手機蓋關閉後,要求有適中的自壓緊狀態;滑蓋手機允許有一個移動的運動關係,且移動位移有一定的限度,手機蓋關閉後,要求有很好的回位狀態。通過分析,可以馬上給學生引出幾個 工學方面的概念,“自由度”、“限位”、“自壓緊”、“回位”等。如果這些概念硬生生地提出來講解,可能會給學生講的一頭霧水,但是通過實際產品的 應用,學生們就會馬上有所 聯絡,進而理解這些概念,並且領會處理的辦法。

  第二 利用 現代 教學手段進行相關知識點的動畫演示。

  譬如之上提到的自由度的問題,通過一個案例瞭解了一種形式,要想把這個概念涉及的種種型別以及應用一一講解出來***包括多自由度***,恐怕又會引起學生的不理解,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枯燥的板式教學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通過形象的動畫演示,學生本身就會有一種興趣,且理解起來又直觀。所以這種教學形式既能生動地表述既抽象又無味的概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增大學習的資訊量,可謂一招多得。

  第三 動手 實踐過程中培養主動學習的意識。

  模型製作階段,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方案,要選擇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成型辦法。如果是動態模型製作,又會選擇不同的傳動關係。如此多的問題,如果是老師一一地去解答, 工作量會非常之大,如果學生不主動問的,可能問題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在這個階段,最好是提醒同學有一種主動探討,主動查閱資料學習的精神,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又能夠培養學生的堅韌精神。對於自身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再來請教老師和師傅。此舉在我的授課過程中不斷嘗試,且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結束語

  工程技術基礎教學可以說是 工業 設計專業教學的一個難點,如何做到師生雙方的愉快學習,是筆者一直在探討的問題。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探討外,還必須更新 教育 觀念,強調教學效果,運用新技術手段加強教學內容的可視性、可傳性、可用性,從而建立一套針對設計專業特點的教學體系。以上是筆者在多年的工程技術基礎授課過程中積聚的一點教學 經驗,希望能夠給同行帶來一點啟示。

  參考 文獻

  1柳冠中.建立"人為事物"的概念***M***.99設計教育論,大連:大連人民出版社1999.10

  2宗明明.德國斯圖加特國立造型學院工業設計教學片斷***M***.裝飾.北京: 中國 裝飾雜誌社,2000.3.

  3馬春東 設計基礎實技***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1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