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類論文格式範文

  21世紀的機械專業不僅僅侷限於傳統意義上的加工,而是拓展到新型的集電子、資訊科技、生物科學、光學、管理科學等於一體的學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機械類論文,供大家參考。

  機械類論文範文一:強化農業改革堅持科學發展

  一、我國農業現代化與城鄉一體化中的問題

  目前,在我國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中,有以下兩方面的問題值得高度重視:

  1、片面強調城市化,導致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加劇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小城鎮建設在江浙一帶取得了重大成就,集中體現為鄉鎮企業的廣泛發展,使得部分農業開始轉化為工業、部分農民轉化為工人、部分鄉村轉化為工業化城鎮,這種小城鎮化發展成為我國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的早期成功形態。自進入新世紀,我國城市化化發展出現了新的變化。由於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西方舊有單向“兩化”發展模式,片面強調資源、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忽略了城鄉均衡協調發展,使得固有的“二元結構”矛盾加劇,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甚至在一些地區出現了“兩極化”的惡性發展,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程序。西方社會早期的“兩化”程序,是在資本自由化狀態下推動形成的。即,一方面由於資本在城市的高度集中,推動城市建設的迅猛發展及城市工、商、服務業等的高度繁榮;另一方面,資本向農村的擴充套件侵襲,又加速了農村勞動力及失地人口向城市的流動。由此造成先進繁榮的城市與落後衰敗的農村之間的對立和城市裡貧富階層之間的對立。西方發達國家歷經百年發展,這兩種對立已趨於緩和。但是,在拉美及印度等一些發展中國家,這種單純追求城市和工業發展的“兩化”模式及其所釀成的兩大對立仍在蔓延與發酵,併成為阻礙發展、生成***的主要溫床。我國一些地區,特別是在西部相對貧困的地區,這種單向“兩化”模式所導致的“二元結構”矛盾加劇,在製造出大量“城市病”的同時,惡化了城鄉關係,造成了走向繁榮的城市與日益貧瘠的農村的嚴重對立。

  2、現行農村體制亟待改革目前,我國農村體制的基本形式,仍為自80年代末期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整體提升,尤其是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及科技發展水平的提高,現行土地使用權制度與行政管理模式,不再適應農村深化發展的需求。現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兩方面特點:

  第一,土地使用權歸個體家庭所有。第二,土地管理權由縣、鄉***鎮***、村等3級行政中心管理。這一體制對於以個體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經濟的改革發展,存在以下問題:***1***無法按照市場要求統一組織大農業生產;***2***使得農業的機械化、精細化、科技化、標準化難以大範圍開展和普及推廣;***3***諸如水利實施大型農機農資無法有效規模利用;***4***農村行政管理機構難以有效組織農業領域的規模生產經營;***5***難以協調有效地推進三農改造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對於西部多數農業縣長期存在的粗放式生產經營、品質及價值含量難以提高等等,其根本癥結,應與農村體制相對滯後直接相關。

  二、創新思維,探尋農業現代化與城鄉一體化路徑

  立足於中國國情,堅持科學發展觀,汲取西方“兩化”教訓,因地制宜,就探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農業現代化新模式,提出如下建議:

  1、以農業資產“股份化”逐步深化土地使用權改革參考國際與東部地區成功經驗,在目前各地推進三農改造已證明行之有效的各種方案模式的基礎上,建議參考珠三角九十年代以來的如下做法,大力推進農業生產資源的資本化運作;

  ***1***“外來投資+土地使用權入股”。即由外來投資大型企業以資金、裝置、技術、管理等持股,農戶或農民以所佔有土地的使用權入股,商定各自所佔比例,組成股份制,果、農或種養殖類股份有限公司;享有股份與分紅利益的農戶人員,既可外出務工,亦可根據需要,成為股份公司內員工。

  ***2***“內聯式+土地使用權入股”模式。即在具備有組成企業化生產經營基本條件的地方,由村、鄉***鎮***政權機構出面協調,由具備相應條件及資格的果、農或種養殖大戶牽頭,小散農戶以各自所佔有土地及所能夠提供的資金入股,協議組成特定生產經營性質的股份有限公司;享有股份與分紅利益的農戶人員,既可外出務工,亦可根據需要,成為股份公司內員工。東部及國外的經驗證明,這類農業資產的資本化股份化運作一是有利於更新舊有生產方式。即將舊有以農戶為基本單位、分散粗放式的果業、種養殖或其它門類商品的生產經營方式,提升為具有現代化基礎性質的企業化模式,為向高科技、高品質、高價值含量、精細化生產經營方向邁進,奠定基礎。二是有利於破解“二元化”難題。隨著生產方式改變,農民除享有按所入股土地應占有股份外,則無論外出務工或就地在所入股企業就職,身份皆隨之而市民化。同時,因為有股份分紅及務工收入的雙重保障,單向“兩化”中所難以避免的農民被迫貧困化問題,可得到合理解決。另外,諸如醫保、社保等政策的貫徹落實,也較易推行。三是有利於招商引資。投資現代農業與工廠化種養殖業,已成為具有前瞻眼光的工商業企業的一大選擇。實施上述農業資產的資本化股份化模式,則不僅有助於更為順暢地吸引農業領域的外來投資,亦有利於在充分保障外來投資利益的同時,保障為其提供土地使用權農戶的利益。另外,對於適合使用入股形式的非農投資,可因前期購地成本的大幅減低,增大對其的吸引力;同時可避免“土地財政”帶來的各種弊端,使地方政府通過新興農業工業的規模運營獲得財稅收益。

  2、探尋推進基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逐步推進農業產權的資本化股份化的過程中,加強農村、農業管理體制的創新,是一大重要任務。通過農業資產的股份化和生產方式的集中化、工業化,積極探索和試行:

  ***1***農業村鎮的社群化。對於具一定規模企業***特別是農場、種養殖場等農戶入股類企業***,以及偏僻落後、已不具備人居基本條件或發展前景的村落鄉鎮等,可以農業勞動者及其資產入股的大型農業或工商企業為中心,合併分散空穴化的村、鎮,集中建設由縣政府直管的大型社群,在實現農業的工業化、農民的工人化的同時,實現農村居民的市民化和農村的城鎮化。

  ***2***建立“大縣城+中心鎮+社群”新型三級行政管理體制。通過“撤併、減層、擴盤、分權”,改革傳統行政區劃與管理格局,撤除原村級政權管理,納入縣城及鎮直管範圍內,設定為社群,形成以縣為基礎、行政經濟片區有機協同的“大縣城+中心鎮+社群”新型三級行政管理體系。

  ***3***逐步建立“政府-行業協會-企業”三級產業管理體系。以“農業村鎮的社群化”和建立“大縣城+中心鎮+社群”新型三級行政管理體制相協同,逐步探索試行縣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即將部分產業性縣級行政管理部門***局委辦***逐步轉型為對應的“農業產業協會”、“果業產業協會”、“交通運輸業協會”、“縣域工業協會”等市場性產業管理機構,將其與政府行政管理體系分離,原有政府產業職能部門的部分職權責任下放至協會,使之有權有職有責,利益則與相應產業領域的運營效益掛鉤,合理確定,形成與“政府-行業協會-企業”3級產業管理體系。

  ***4***向“省直管縣”和“省-縣-社群”3級新體系過渡。在條件成熟的地區,可漸次擴大管理區盤,調整財稅管理體制,增大基層服務功能,試行建立“大縣城+中心社群”的2級行政管理模式;通過減少行政管理層級,逐步為向“省直管縣”和“省-縣-社群”3級新的地方行政管理體系過渡奠定基礎;通過上述漸進慎重點探索試驗改革,一是有利於三農改造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在中國的農村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中,首要前提是現有土地使用權形式的變革,即在通過政府的引導與主導,逐步以現代企業化***科技化、精細化、市場化、批量化、標準化***生產經營模式,取代現有以農戶為單位的粗放分散的生產經營模式。隨著這一程序的推進,原有村、鄉***鎮***區劃及機構與管理方式也將發生變革,逐步形成“大縣城+中心鎮+社群”乃至“大縣城+中心社群”的管理格局,這對於三農改造與新農村建設,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產生積極效果。二是有利於土地的合理有效使用。農業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的股份化集約化,不僅有利於土地的合理規劃與有效使用,同時,有利於吸納外部工商業資本用於大型產業園區的建設發展,加速農業經濟的工業化轉型,也是招商引資工作中解決土地問題行之有效的方式。

  機械類論文範文二:論當今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的方式

  一、依託購機補貼政策,為農機發展提供強力支援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國家加強“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和重大舉措。隨著中央財政對農機補貼力度不斷加大,宜豐縣抓住這一機遇,嚴格管理,陽光操作,充分發揮補貼資金的政策引導和拉動作用。近幾年國家投入補貼資金2500多萬元,直接引導和拉動農民投資農機8000多萬元。截至2012年底,宜豐縣農機總擁有量達到51200臺***套***,總動力達到61.23萬千瓦。其中拖拉機679臺,收割機647臺。購機補貼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購機負擔,從而調動了農民購置農機、使用農機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民踴躍購買使用農機使得該縣農機裝備整體面貌煥然一新,農機總擁有量和總動力大大增加。各種型別的機具運用在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的同時提升了宜豐縣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

  二、構築家庭農場平臺,推動農業機械升級轉換

  要實現農業機械的高效率,就必須提高大中型農業機械的使用率。大中型農機使用成本高,必須依靠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才能得到推廣。因此,宜豐縣通過培育種糧大戶以及構築家庭農場,使農機升級轉換。該縣適時鼓勵農機戶興辦家庭農場,以租賃的形式承包其他農戶的土地。目前,宜豐縣1000畝以上承包戶有3戶,500—1000畝以上有5戶,200畝左右有20戶,100畝左右有50戶。比如天寶鄉農機大戶劉清泉,承包耕地1300多畝,購置有工廠化育秧裝置,履帶式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烘乾機等大中型農機10臺,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這些農機大戶以家庭農場的形式,集約化、規模化地進行農業生產。由於種植面積大經濟效益高,他們有能力購買更多功能更為先進以及更為大型的農機,這些農機的添置使得宜豐縣的農機裝備質量有了極大提升,也提高了農業生產整體的效益。

  三、建設農機合作組織,構建農機服務網路

  農機戶如果停留在各自為陣、孤軍作戰狀態,就會造成農機閒置浪費。組建農機合作社能夠好解決局長訪談錄17這個問題。截至2012年底,宜豐縣共有13家農機專業合作社,這些專業合作社會員農戶實行機器免費使用和維修,並對會員進行培訓,形成了一種良好的服務網路,為廣大農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宜豐縣不斷把農機合作社的發展納入依法管理和扶持的軌道,實施專案帶動戰略,安排專案時,優先考慮農機服務組織,將農機新技術推廣、農機購置補貼專案向農機合作組織傾斜,給予重點扶持,以增強他們的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通過農機合作社廣泛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及土地承包、股份合作等專案服務,形成了新型農機服務產業鏈。例如在全市小有名氣的宜豐縣二類企業———通達農機維修廠,就是該縣通達合作社的維修廠,每年為會員農戶維修農機具約300多臺,培養維修能手20多名。

  四、尋找農機與農藝融合點,解決農機使用中“短板”問題

  農業機械化是運用現代科技解決農業生產中勞動強度和生產效率等問題的重要途徑。目前,水稻全程機械化實施過程中,機插秧的使用推廣是一個瓶頸,也是全過程中一個“短板”,二晚機插秧因返青時間稍長,影響到成熟時間稍遲,如遇寒露風就造成減產。因此,很多農戶不願使用機插,為解決這個問題,宜豐縣採取農機與農藝融合為渠道來解決農機使用瓶頸這一問題,即根據農業種植技藝本身的特點、農機具作業和農機技術運用來彌補農藝上的不足。根據機械插秧的秧苗具有返青時間稍長容易使水稻抽穗灌漿挪後而遭遇寒露風減產這一特點,宜豐縣為農機融合農藝尋找最佳結合點,利用工廠化育秧和大棚育秧,把早稻育秧時間提前,這樣培育出的秧苗可以比常規育秧更早進行植栽,將二晚稻的抽穗期恢復到正常時期,從而有效避免了寒露風這一問題,目前建立了農機農藝示範區一個。

  五、加強農機安全管理,建立平安農機縣

  農機安全監督和管理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機化事業要很好發展就必須加強農機安全的管理。宜豐縣以建立平安農機示範縣為契機,積極探索農機安全生產機制,做到建立工作常規化,安全管理源頭化,專項治理經常化,示範建立標準化,平安農機普及化,保證全縣農機的安全生產。建立“政府負責、農機主抓、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安全生產的長效機制。經常會同相關部門,不定期開展督查,摸清轄區內農機安全生產的基本情況,並做到農機安全生產工作底數清、情況明,建立相關基礎臺賬。嚴把機具入戶、年檢、駕駛證年審及駕駛人培訓關。加強了日常安全檢查和隱患排查力度,修訂和完善了《重特大農業機械安全事故應急救援處置預案》,組織農機安全監理人員進行了演練,不斷提高農機安全生產水平。在肯定成績的同時,陶海林局長也坦率地談到了宜豐縣農機化事業在前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農機裝備結構不太合理,糧食機械多,經濟作物機械少以及農機新技術引進、推廣經費不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