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中國當代景觀中的傳統美學與現代化

  論文關鍵詞:中國當代景觀 傳統美學 現代化 景觀設計
  論文摘要:結合中國景觀現代化的發展,對景觀發展中出現的傳統與現代的碰撞進行了探討,對兩者相互碰撞時出現的各種表現狀況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中國當代景觀設計中使“傳統美學”與“現代化”相融合的方法。
  1探討的背景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大城市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這種情況具體表現在:“特別是中國的沿海地區,人均收人和物質福利大幅度增長。就業和教育的機會也相應擴大,人們可以選擇更加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儘管由於改革開放使國家經濟財富不斷增長,中產階級的規模和力量都有所增加,但他依然是一個相對弱小的階層。”所以說,中產階級手中掌握的話語權也相對的非常弱小。
    作為“中產階級”這個社會階層其中一部分的景觀設計師,由於其規模和力量仍然很小,他們所掌握的話語權依然相對薄弱,因此,在土地的開發和市場的建設中,他們的力量更是微乎其微。但是作為有社會責任的部分設計師,他們往往從另外的角度思索問題,例如追隨中國的歷史傳統,關心中國特有的文化特性等。如今,當代哲學家和中國思想史專家李澤厚先生所提倡的“中學為用,西學為體”即“現代內容和中國形式”的思想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裡的“現代內容”在景觀設計領域是指西方的現代化形式,而“中國形式”的含義則是指中國傳統美學層面上的傳統價值觀可以有效地應用於景觀設計實踐。
  2綜述中國當代景觀中的傳統美學與現代化
    上述這些經濟基礎和社會背景,構成了當代中國景觀發展的促因,影響著景觀理論的探索,併為現代景觀的發展提供了百年不遇的機遇。從中國過去近30年的景觀發展的歷史經驗教訓來看,必須以冷靜的頭腦來重新對中國當代景觀中傳統美學和現代化的平衡—即“體”和“用”的平衡做出反思,以求找到一條明確的發展之道和一個合理的理論框架,從而避免中國的景觀建設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遭遇更大的反覆和曲折。
    然而要對景觀的特性進行探討並不象對景觀本身進行評價那麼容易。眾所周知,景觀實體本身是構成景觀特性的基礎。由於這些景觀的特性引發了人們對這個事物的反應—他們或者認同,或者激烈反對,或者持有一種暖昧不清的態度。例如貝幸銘的蘇州博物館的庭院設計,他的八角亭曾被批評為是歐式的形式;片山帶有枯山水的韻味;整個庭院帶有孤寂、蕭索的苦禪感。雖然人們褒貶不一,但是這正是他的景觀特性所在。正是因為它處於蘇州那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之中,通過藉助蘇州園林的特有符號很快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同—這是有關中國古典園林的內容。反之,如果將之生搬硬套到另外的城市環境中,就會因為缺少了蘇州當地的傳統文化和環境氛圍,容易讓人們產生不認同感。
    隨著社會的發展,某些景觀設計中對“傳統美學”與“現代化”的結合產生了相對的和諧。例如很多的傳統景觀元素語言變得越來越抽象,現代景觀元素語言也不再象最初那樣那麼強勢了。但就景觀建設本身而言,這種“傳統美學”與“現代化”的爭辯還會持續進行,特別是在舊景觀改造和生活街區改造這類一與人們生活、精神需求密切相關的景觀中體現出來。景觀中的“傳統美學”的應用較突出的表現在文化需求較多的高層次街區***社群***環境中,例如北京的菊兒衚衕改造和萬科第五園,都是很好的應用中國“傳統美學”的現代實際案例。另外,現代主義景觀表現手法已大量的應用到當代景觀設計上。大型的市政廣場、景觀大道、主題公園、風景帶、休閒廣場、商業廣場、商業住宅小區景觀規劃等都是最典型的代表。究其原因有兩方面:1***在此之前很少甚至沒有出現過同類的景觀形式和景觀需求;2***在中國發展的大環境下,向現代化的發展是必然趨勢,“現代‘內容’和現代‘形式’是密不可分的”,這在市政廣場、商業廣場、商業步行街的景觀設計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3對中國現代化景觀未來的思考
    與現代建築剛開始傳人中國時產生的現象相反的是,在大規模的城市改造中,景觀設計的主導權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部門對這種外來的新事物採取的是一種近乎完全開放的態度。這些政府幹預的“亮化工程、政績工程”等環境改造工程中,部分好大喜功的領導掌握著話語權,他們往往會採用部分設計師的迎合他們口味的設計方案,因此,完全照搬或者部分改良的廣場、景觀形式在中國的各個地域比比皆是。例如在各個大中城市的最典型代表的政績工程—人民廣場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空而大的廣場上空無一人,寬闊的景觀道上只有汽車的身影,不倫不類的羅馬柱矗立在城市的廣場上。
    雖然一部分比較有遠見的景觀設計師在理論上曾經提出過中西結合之道,但在實踐中卻沒有真正的把這種思想體現出來。通過研究江南園林的歷史可知,“大隱隱於市”的城市山林觀念是傳統中國園林追求的意境。而在製造這種意境中起到很大作用的一些擬人化的元素,如:鬆、竹、梅、菊、蘭等意寓人高尚品格的植物,當它們僅僅是被當作造景中的一個單純元素時,它就失去了文化的主體性;而當它被賦予某一特定意義的環境時,它的文化主體性就體現出來了。
    對於依賴傳統景觀元素和傳統景觀形式無法達到現代環境改造的原因有:1***傳統的空間佈局形式很難適應現代景觀的功能需求以及更大尺度的空間規劃;2***人們發現空間佈局中的傳統元素很難被第一眼發現,除非是某些極端的景觀藉此來表達一些獨特象徵意義時;3***是最主要的原因,中國傳統園林中的景觀文化在當代社會環境中已經很難被人們所感受到。人們急功近利的社會思想和快節奏的社會生活方式已經把人們感受傳統園林的環境氛圍破壞的消失殆盡了。
    當作品需要清晰地表達出它是以大家熟悉的傳統景觀為參照物時,僅僅從空間或某一些特定的元素來考慮就不能滿足這一要求了,從中國在近幾十年模仿傳統園林的建設中可以明顯地看到這一點。另外,還可以從現代提倡傳統為本的景觀設計師的景觀作品中,分辨出不同的人所掌握的傳統景觀文化和歷史知識是不盡相同的。設計師往往對傳統的景觀元素和平面佈局比較熟悉,而對空間的本質特徵瞭解較少。這樣往往就會造成其設計作品的表達與接受的不平衡。
    今天這種不平衡的狀態受到了有力的挑戰,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利用傳統的符號來表達並且維護一種恰如其分的文化認同感。不可否認,傳統景觀文化在當代仍有鮮活生命力。究其原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胸襟對現代景觀潛在的包容性所致;是傳統園林形式能創造出一種令人感到熟悉的親切感和文化感,特別是當景觀設計為某些特定的使用者服務時就顯得尤為突出。因此,當代的中國景觀設計不僅僅是風格的問題,更是一種景觀空間創造的理念問題。如果能夠意識到這一點,那麼景觀設計師就會有更大的創作空間,就更接近李澤厚的“現代內容和中國形式”的美學思想了。
  4結語
    從當代國際景觀發展的實踐來看,中國的景觀設計暫時不會脫離國際化發展的趨勢而呈現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民族化、本土化的面貌。在當今國際化交流日趨頻繁的情況下,當代的景觀設計就象國際通行的英語一樣,已經成為國際通行語言。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以別人熟悉的、通行的、實用的方式滿足現代化交流、交往的目的。即使如此,也沒有必要處處效仿別人,如果在盲目跟隨時代潮流的步伐中失去自己本民族的特色,那麼將會失去本民族文化傳統和美學思想,這無疑是每個華夏子孫不願看到的現實。
    現代景觀設計中,各個國家與民族由於其不同的社會背景、歷史文化、思維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趨向。在學習這些國家的經驗時,中國的景觀設計在實踐中出現了本國審美傳統與國際現代化的對抗,使人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中國的景觀設計師在學習使用他人現代景觀設計理念和方法時,應該從歷史的角度來重新診釋和發展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繼承中發展,很好地處理好二者的碰撞與融合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