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決定中國畫格調的諸因素

    摘要:制約中國畫作品格調高低的因素有很多。這裡闡述了筆墨、色彩、物象造型與中國畫作品格調的關係。
  筆墨問題在中國畫領域是必不可少的,論述筆墨與作品格調的關係進一步瞭解中國畫的筆墨問題。
  色彩在中國畫裡是近現代才大量涉及到的,在古典畫論中也有所論述。這裡論述色彩在畫面裡的重要作用。決定畫面格調高低的重要因素。
  造型與作品格調的關係,變型與修養的關係,畫面需要與作者表達感情內容的關係。
  強調了作品的精神境界和作者的精神境界的統一。即人品與畫品的統一。決定中國畫作品格調高低的因素不僅是筆墨、色彩、物象造型……還有作者的人生觀、性格、才智、經歷、審美趣味、學問休養、道德品質等等。
  關鍵詞:格調;筆墨;色彩;物象造型
  
  在我們中國古典畫論中一氣韻生動為最高法則。而近現代畫壇上的繪畫大師們在氣韻之外加上了意境、格調兩則。氣韻、意境、格調三者既互相關聯,又各自區別。他們包括了中國畫藝術創作和鑑賞的最高追求。
  格調是什麼?格調就是修養,格調不是個性,不是風格,但與其有關。正如潘天壽先生所指出的“格調是比較抽象的東西,很難講清楚,要靠多看、多比較、慢慢體會。”相對於氣韻,意境來說,格調是更難把握的理論範疇。格調是作品的藝術總彙效果或藝術境界中體現出來的精神境界。歸根結底是反映作者的精神境界。格調說這一理論的提出是對中國傳統畫論的新發展,在中國古典畫論中歷來重視人品與畫品的統一,作者的精神境界與作品的精神境界的統一,既人品與畫品的統一。
  一、筆墨與作品格調的關係
  風格見之於筆墨,但筆墨決定於審美情操。首先我們是從生活中攝取意象,然後把意象創作成藝術形象,這兩方面有一定的能動性。特具天賦和學識淵博的人,它的能動性更大。所以藝術反映生活並不是簡單的還它一個本來面目。而必須通過作者所具備的天賦和各方面的素養。從思想品性、審美情操以及藝術技巧加以精心冶煉,才能完成創作的生活。藝術的風格也就陶鑄冶煉出來了。所以說:“品格不高,筆墨無法,畫如其人,風格見品性。”吳冠中說:“一個僵死的純擺弄筆墨的是工匠;藝術家有滿清熱情的,有真知灼見的,有一定修養的,藝術家用情作畫。”潘天壽畫面整個情調是冷的,但筆墨是充滿激情的。
  筆墨風格之形成也不是出於做作。是長期實踐中忠於自己感受的自然結果。個人感受,個人愛好往往形成作者最拿手的題材。這些都取決於作者的內在修養。潘天壽的鋼筋水泥構成與林風眠的宇宙一體都出於數十年的修養。風格是可貴的,但作者要注意自身修養和素質的提高。有什麼樣的風格沒有什麼關係,主要是作者本人的自身的東西在左右你的畫面和筆墨等等。也決定著你畫面格調的高低。
  二、色彩與作品格調的關係
  中國畫色彩的最高追求是荒率、天真、自然。在清新豔麗中求雅格。一味的求雅、色彩的純度低,容易畫面沉重,沒有激情。中國畫,本民族的藝術當然就得有民族的特點,畫面的色彩對格調的影響當然也重要,除了對色彩理論吃透以外也要作者本人的其它休養到位,中國古代自唐宋以後提倡“水墨為上”。墨竹當然沒有問題,因為有很久的歷史了。但也有人批評是不符合現實的,於是改用綠色來畫,效果反不如墨畫的好。假如我們表現某一個物件,只要看得人不說有錯誤。而神情,趣味很好。格調又很高。這樣我們就達到目的了。人們會很滿意的,批評嘛,當然是會有的,不是今天才有,古代就有。比如蘇東坡畫了朱竹。不同尋常,元代就有人批評,說蘇東坡用硃色畫竹子是不妥的,跟實物對照起來不象,既然說沒有硃色的竹子,那麼有沒有墨色的竹子呢?格調與畫面的色彩也是作者感受和修養的問題,總之色彩與作品和格調的關係。、色彩本身不能完成左右其畫面格調,說到底色彩問題也就是作者修養問題。色彩的修養和藝術的修養。潘天壽先生說:“設色須談而能深沉,豔而能清雅,濃而能古厚,自然不落淺薄、重濁、火氣、俗氣矣。”“淡色唯求清逸,重彩唯求古厚。知此即得用色之極境也。”
  三、造型與作品格調的關係
  中國大寫意畫的物象造型,不是能把物象表現標準、精確為目的,中國寫意需要的造型物象是變化的型,能表胸中之意的形。這是藝術所需要的,是靠作者本身對藝術的瞭解,對物象造型規律的瞭解。我們不是拿來一個物象,它的造型就適合入畫,這個物象造型得根據畫面的形式和內容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需要,做適當的變形,才能使畫面達到更完美,情趣更濃,格調更高。怎樣變形誇張而且還合乎情理,並不降低作品的格調。這個問題取決於作者的文化修養,文化取向。造型的奇特,變異,誇張能達到畫面的最佳效果,變型要有休養,有檔次。例如八大山人的鴨子,吳昌碩的葫蘆,齊白石的蝦等等。他們的變形不但無損於作品的格調,還增添幾分情趣。這無不依靠自身的文化修養,藝術修養及對物象的熟悉和理解。在複雜的物象面前,能做到“以神取形,以神寫形,意在形隨。”繪畫藝術著重研究的不是目之所見,重複自然。重要的是作者思想裡的東西。通過對物象的誇張,變形,讓觀眾想起更深層次的東西。
  藝術本屬於熱愛生活的人們,並不是從事藝術的人的專利。因為從事著藝術就佔有了藝術,這是一個誤會。藝術來源於生活。通過生活的體驗,方知藝術與生活的關係。藝術來源於生活,需要去發現,需要組織和提煉,這種提煉之別於生活,是昇華,是藝術的昇華,通過藝術家的眼睛、修養、學識、把最基本、最普通的簡單生活道具變成最上層的藝術真品,最普通的東西,最複雜,最樸實的東西,最有內涵,虛偽造作的藝術遲早要淘汰掉。時間是無情的,時間是分辨真偽的一面鏡子,那些一時令人困惑的問題,一旦成為歷史,就變得明晰起來。
  
  參考文獻:
  [1]《潘天壽畫語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2]《吳冠中畫韻美文》.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3]《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