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的發表方法

  學術,是指系統專門的學問,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而學術論文是更生動、更切實、更深入的專業知識的學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學術論文的發表的方法,希望你們喜歡。

  

  1、確定自己的學術論文專業和分類方向。

  2、查閱期刊,尋找合適自己學術論文的相關期刊,並對其規範性,合法性,及專業程度進行綜合的瞭解和考評。

  3、尋找代理機構或者雜誌社。在此雜誌之家網就得提醒各位,一定確認其合法性,正規性了,對於這些機構,雜誌社也要做一個全面的瞭解和考評,並作出慎重的結論。

  4、達成協議,支付定金。然後按照編輯或者審稿專家的意見對學術論文進行修正。

  5、收到用稿通知後,付清餘款。學術論文成功發表之後,雜誌社或者相關機構會給你寄去樣刊。

  6、收到樣刊,確認自己的學術論文已經成功發表。***記得確認期刊是正刊,併到知網去查詢下有沒有被收錄***

  上海經濟轉型六大方向

  摘要:“十二五”時期上海將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上實現新的飛躍,率先實現城市發展向創新驅動轉變。這是上海在更高起點上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經濟轉型是“十二五”乃至未來時期上海在更高起點上推動科學發展的戰略抉擇和必由之路,貫穿於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是上海遵循對國際金融危機後各國經濟發展模式調整轉型的主流、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線和長三角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共識。經濟轉型要求我們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突破自身發展瓶頸制約,抓住“四個中心”建設國家戰略機遇,發揮世博會後續效應等優勢,全面推進發展模式的戰略轉型。筆者以為主要有六大經濟轉型方向。

  1.向現代服務經濟轉型

  服務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後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高階形態,具有高效益、廣就業、強拉動、低汙染等特性,是當今國際大都市的基本經濟形態。上海經濟發展正在邁向現代服務經濟。著力提升現代服務業能級和水平、基本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是上海“十二五”調整經濟結構、促進轉型發展、推動“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增強服務長三角、長江流域和全國能力、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主攻方向和規劃目標。

  “十二五”時期,上海堅持城市功能提升、市場需求引領和新技術應用帶動,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大力發展金融、航運物流、現代商貿、資訊服務、文化創意、旅遊會展等六大現代服務業,不斷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推進品牌化、網路化經營,服務業從業人員佔全市總從業人數比重達到60%以上,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5%左右,服務貿易進出口額佔全市進出口總額比重達到25%左右,服務經濟在整個經濟發展中佔居主體地位,進一步促進對外經濟貿易方式轉變,增強輻射力和國際競爭力。

  2.向產業融合經濟轉型

  產業融合經濟是指服務經濟與製造經濟等的融合發展經濟形態。對國內外服務經濟與製造經濟發展進行仔細觀察和深入分析,可以看到, 服務經濟與製造經濟的雙向互動、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國家、城市、地區經濟發展的成功之道和大勢所趨。服務經濟服務、提升、促進製造經濟發展,製造經濟支撐、實現、推進服務經濟發展。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幾個服務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地區提出和部署以復興製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克服片面發展服務經濟帶來整個經濟發展“空心化”問題。戴爾、蘋果公司等持續、成功贏得世界市場和消費者,就是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的典型案例。

  “十二五”時期,上海要基本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不是不要發展製造經濟,而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提升、促進製造經濟發展。“十二五”時期,上海按照高階化、集約化、服務化,推動“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堅持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聯動發展,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傳統制造業,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製造業支撐的新型產業體系,促進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在內的服務經濟與支撐國際經濟中心的製造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製造業企業發展品牌、研發設計等高階環節,著力發展總整合總承包、檢驗檢測、產品認證、供應鏈管理、專業維修、融資租賃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服務業與現代農業的有機結合,加快發展農業個性化營銷、農業會展、農業休閒旅遊、農業科技等服務業,努力打造“上海服務”和“上海智造”,從而實現調整經濟結構、促進轉型發展、推動“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整體提升長三角區域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方針和規劃目標。

  3.向文化創意經濟轉型

  文化創意經濟,是文化與創意高度融合的、最具活力和高附加值的新興經濟形態,也是與科技、金融、貿易、先進製造業等高度融合的新興經濟形態。從“文化創意產業化”意義上來理解文化創意經濟,也可以把文化創意經濟稱為文化創意產業。1998年,《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檔案》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創意產業”的概念,其定義為:“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智慧財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根據這個定義,英國將廣告、建築、藝術和文物交易、工藝品、設計、時裝設計、電影、互動休閒軟體、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體、電視廣播等13個行業確認為創意產業。創意產業與傳統產業最大的區別在於創意為產品或者服務提供了實用價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最終提升了產品的經濟價值,因而創意產業又被稱文化創意產業。目前,全世界創意產業每天創造的產值高達220億美元,並正以5%的速度遞增。美國、英國等創意產業發達國家遞增速度已經達到10%以上。後工業化時代創意產業的迅速崛起,正標誌著創意經濟時代的到來。所以,一些專家把創意經濟看成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後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的高階形態。

  上海正處於重化工業向後工業化的過渡階段。上海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尤其是“海派”文化底蘊,海納百川,人才薈萃,歷來保持著鼓勵創新、冒險的寬容氛圍。“十二五”期間,上海將把文化創意產業打造成為引領和支撐上海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重點發展十大文化創意行業,加強資本、產權、技術、人才等要素市場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帶動和支撐,重點是完善產業發展格局、拉動文化創意消費、拓展國際貿易等,要完成一批重大專案建設,建成一批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和公共服務平臺,到2015年,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增幅要力爭快於服務業平均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12%左右,弘揚“上海創意”,充分發揮文化創意產業在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轉型發展、提升城市軟實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中的新興性、內生性、戰略性、支柱性產業的作用。

  4.向低碳綠色經濟轉型

  低碳經濟是指在城市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於較低水平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迴圈經濟,實行清潔低碳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率先提出和成功實踐低碳城市發展計劃,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英國低碳倫敦行動計劃和丹麥哥本哈根碳中立城市計劃。目前,低碳城市建設已經成為國際潮流,許多國際大都市以建設低碳城市為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目標。

  “十二五”時期,上海化解經濟持續高速成長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矛盾的必然選擇,就是促進經濟低碳綠色發展。上海要緊隨和接軌世界低碳產業發展趨勢,結合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部署,利用上海技術、人才優勢和產能配套、營銷特長,以及政策支援、體制保障等有利條件,發展低碳現代服務業、低碳文化創意業、低碳高科技產業、低碳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碳先進製造業和生態農業,改造和轉移碳密集型行業,年環保投入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3%以上,最大限度地實現經濟發展的低消耗、低汙染和低排放與高利用、高清潔和高效益,成為全國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低碳產業研發、生產和服務基地,推動上海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促進經濟轉型發展和綠色持續發展,完成國家下達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和主要汙染物排放減少率目標,有效改善環境質量,努力讓空氣更加清新、讓河水更加清澈、讓環境更加清潔,打造一個低碳、綠色、宜居城市。

  5.向全球城市經濟轉型

  所謂全球城市經濟,又稱世界城市經濟,就是對全球經濟網路體系具有控制力和影響力的主要***基本***節點城市經濟,控制力主要表現為對全球戰略性資源、戰略性產業和戰略性通道的佔有、使用、收益和再分配具有決定作用,影響力主要表現為全球化的綜合創新體系、城市治理結構和文化交往能力,其顯著業態、功能特徵是跨國總部經濟、自主創新經濟和網路平臺經濟。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網路資訊化、文化多元化相互交織和互為推動,加速了全球經濟網路的形成,以城市為載體,根據等級高低、能量大小、聯絡緊密程度等要素集結成為一個多極化、多層次的世界城市經濟網路體系。其中,對全球經濟具有控制力和影響力的主要結點城市經濟——處於頂級的全球城市經濟如紐約、倫敦和東京等,佔據全球經濟的中心樞紐地位,獲得主導整合利益。

  在“十二五”時期乃至未來,上海將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質量,更加主動、積極和創造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程序,將構造完整和強大的國際大都市治理結構、網路平臺和服務功能,集聚大量具有強大實力的國內外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功能性機構、國際組織和研發中心,更多地創新擴充套件網路平臺經濟功能,促進金融、航運、貿易、技術、資訊、人才等全球資源要素的大規模流動、有效配置和增值,與長三角地區、國內城市和東亞沿海地帶城市形成首位節點城市與次位節點城市的網路關係,發揮全球城市經濟網路體系中主導作用,整體提升國際綜合競爭力。

  6.向自主創新經濟轉型

  所謂自主創新經濟,是以知識和人才為依託、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以發展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為著力點、以創新產業為標誌、以創新制度為保障的經濟形態。“十一五”上海開始向自主創新經濟轉型。“十二五”時期上海將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上實現新的飛躍,率先實現城市發展向創新驅動轉變。這是上海在更高起點上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以提高知識競爭力為核心,以應用為導向,搶佔科技制高點、培育經濟增長點、服務民生關注點,全面增強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全面推進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文化創新,充分激發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內在動力和活力。必須指出,自主創新經濟不能僅僅理解為本土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經濟,更不是自我封閉的創新經濟體系,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的外資企業,其在中國土地上研究開發的新技術新產品,雖不能列入自主創新範疇,但這些企業在華開展創新活動,對中國本土自主創新,應當說是有推動作用和借鑑意義的,況且,創新經濟體系原本就應當是開放的。

  “十二五”上海將加快科技、產業和制度創新。大幅提升城市創新活力,不斷壯大創新人才隊伍,穩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形成濃厚鼓勵創新氛圍,全社會研究開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到3.3%左右,初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研發基地建設,切實抓緊抓好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顯著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品牌。積極推進新一代資訊科技、高階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研發攻關,著力在核心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升級。逐步建立技術成果的發現、評估、篩選、轉移機制,健全智慧財產權的轉讓、抵押和處置制度。完善人才戶籍、居住證、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政策,引進與培育一批國際高階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