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養成教育初探論文

  在大學新生中開展養成教育十分必要,這是由大學新生存在的目標缺失、心理不適、缺乏自律、獨立性差等問題決定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論大學新生養成教育》

  論文摘要:在大學新生中開展養成教育十分必要,這是由大學新生存在的目標缺失、心理不適、缺乏自律、獨立性差等問題決定的。要在這一群體中開展養成教育,可以採取充分利用軍訓教育;抓好入學教育,樹立明確目標;紮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快推進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不斷提高輔導員素質;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氛圍等多種有效方式。

  論文關鍵詞:大學新生;養成教育;途徑探析

  一

  “養成教育”一詞是從軍事教育那裡借用的,指的是對軍人的紀律觀念和良好作風的培養。具體地講養成教育是一種使自然人成為社會人的教育,是使青少年具備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素質和基礎技能的教育,它通過教育者長期培養、反覆訓練,受教育者自我約束、自我控制形成的一種不需要任何外力監督和內部動機就能自然表現出來的健康的思想素質、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和生存能力,這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素質和基礎條件。它包括德性養成、行為養成、習慣養成、心理養成、人格養成等眾多內容。它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人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這也是素質教育的三大核心任務。它具有規範性、實踐性、長期性形成的超前性和效益的滯後性等特點,具有導向功能、制約功能、認知教育功能、“深加工”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包裝”功能等七大功能。它的本質是強化與內化統一於青年學生個體發展全過程的和諧教育,是他人教育指導下的自我教育。目前學界對養成教育的定位大多為中小學生,只有部分涉及對大學生養成教育的探討。隨著時代的變化,大學的教育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養成教育對於大學生尤其是大學新生來說逐漸成為了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對大學生尤其是大學新生開展養成教育就是要從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思想、需求等各方面的特點出發,研究培養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大學生尤其是大學新生實施養成教育,一方面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規範和良好的生活、學習的作風,另一方面養成教育還包括保持身心健康、積極參加創新實踐等內容。之所以這麼說是由目前高校大一新生存在的諸多問題決定的。

  二

  長期的應試教育使我們只注重了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而忽視了對學生的養成教育,這種偏頗的後果在上大學以前巨大的升學壓力下未能顯現出來。但當升人大學後,升學壓力一旦消失,面對重壓失去之後的新生活,大學新生們一時很難適應,進而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

  1.目標缺失

  大學新生在中學階段有著明確的奮鬥目標,那就是考上理想中的大學。一旦被高校錄取,為之奮鬥多年的目標終於實現,有相當一部分新生進入大學後便覺得萬事大吉,沒有及時樹立新的奮鬥目標。目標的缺失造成行為的放縱。他們不再將自己的主要精力用於學習,而是沉迷於享受重壓之後的自由。正是這種心理造成了大學新生精神的迷茫,目標的缺失使他們缺乏繼續前進的動力,致使部分新生難以適應大學生活,甚至沉迷於網路無法自拔。

  2.心理不適

  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無論學習還是生活環境均發生了巨大變化,人生道路的轉折帶來了心理的變化。經過高考的激烈競爭,他們成為了時代的寵兒、競爭的勝利者,優越感達到了頂峰。但當進入英才薈萃的大學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們發現自己的優勢不存在了,入學時的榮譽感與自豪感也慢慢消失、再加上遠離親朋、隻身到異地求學,人際關係處理不善等因素,部分大一學生情緒低落,出現了心理不適。這種不適既有環境改變造成的不適應心理,學習目標不明確造成的憂慮心理,又有感情不暢造成的苦悶心理,經濟條件差異造成的極端心理,還有人生觀、價值觀的模糊不清造成的迷茫心理。

  3.缺乏自律

  高中3年,學生都是在老師和家長的嚴格監控下,自己可支配的時問較少,一切都已習慣於在老師、家長的安排下進行。到了大學後,課餘時間增多,可支配的自由時間很多,由於習慣於在別人的督促和管制下安排一切,在高校相對寬鬆的管理模式下,一些新生缺乏自我約束能力,不能適應大學獨立自主學習的模式,不能嚴格遵守校規校紀,自律意識很差,表現得很散漫,經常遲到曠課,缺席集體活動。有部分新生在大一上學期結束時已經是有幾門功課“大紅燈籠高高掛”。

  4.獨立性差

  以應試教育為中心的中學教育使很多大學生在中學時代集中全部精力在學習上,應付考試,而對其它事情瞭解甚少,一切都依賴於父母、老師的安排。當進入大學遠離父母朋友後,面對新的生活,缺少了父母的時刻呵護,部分新生表現出了極大的不適。他們不知道應該如何安排大學期間的空餘時間,不知應該如何處理與同學、朋友之間的關係,甚至不知應該從何處人手去處理大學的學習與相對較多的社團活動之問的關係。這種獨立性的缺失使大學新生很難融人大學豐富多彩的生活,體會大學教育的真諦。

  三

  面對新的環境,大學新生存在諸多問題,但不可否認,面對新的環境他們同樣存在巨大的重塑空間。此時如果我們能夠以適當的方式進行正確的引導,他們就能很快適應大學的生活並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髮展,反之,他們有可能會就此迷失。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對新生的養成教育,錯過了這一時期,今後將很難有機會對他們進行該項教育或者說很難取得此時進行該項教育所取得的成績。正如浙江大學鄭強教授在給新生做報告時所說:“大學的關鍵在大一,大一的關鍵在剛開學的幾個月”。關鍵的這幾個月我們應該為他們做什麼,如何對大學新生進行養成教育?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充分利用軍訓教育

  正如開篇所言,“養成教育”一詞是從軍事教育那裡借用的,指的是對軍人的紀律觀念和良好作風的培養。而我國新兵役法規定,高等院校的學生就學期間必須接受軍事訓練,這無疑為我們開展養成教育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實踐證明,大學新生通過軍事訓練,有利於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增強國防觀念;有利於培養他們的組織紀律性和勇敢頑強、堅忍不拔、吃苦耐勞、不怕艱難困苦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有利於培養他們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集體主義精神;有利於鍛鍊和增強他們的體質。

  2.抓好入學教育,樹立明確目標

  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其實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入黨啟蒙教育、校史校情教育、法紀安全教育、專業成才教育、誠信感恩教育等諸多方面。通過較全面正規的入學教育,新生可以較快適應大學生活,掌握大學學習方法,融人大學群體,樹立新的奮鬥目標,同時幫助他們儘快實現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轉變。可以說新生入學教育就是其養成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3.紮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算是新生入學教育的一個方面,在這裡單獨進行討論主要是因為隨著學生工作的不斷開展,筆者發現在大學新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健康的心理是進行養成教育的心理基礎,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恐怕很難侈談養成教育。為了幫助學生儘快適應和全面認識大學生活,學生管理部門應及時邀請心理輔導專家為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同時安排心理老師在新生入學初對其做一次心理輔導,人學第一學期內進行一次心理普查,讓新生儘快適應大學生活,學會與師生和諧相處。

  4.加快推進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不斷提高輔導員素質

  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骨幹力量,是學校教師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保證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多數新生入學後所接觸到的最主要的大學生活引導者就是輔導員,從某種程度上說,輔導員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對大學新生開展養成教育效果的好壞與否。不斷推進高校輔導員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無疑是提高輔導員素質,不斷提高大學新生養成教育水平的有效手段。令人欣慰的是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頒佈實施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教育部據此制定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第一次提出了鼓勵和支援學生輔導員向職業化、專業化發展的方向。此後,全國、各省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會議相繼召開,要求明確輔導員隊伍的角色定位,確立了以職業化、專業化為目標建設高水平輔導員隊伍的努力方向,鼓勵支援骨幹輔導員隊伍向職業化、專業化發展。這就為開展高水平的大學新生養成教育提供了先決條件。

  5.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氛圍

  對大學新生的養成教育僅靠輔導員這一群體的積極引導是遠遠不夠的,要從根本上使大學新生的養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必須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氛圍,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自覺向高素質的大學人才靠攏。全員育人就是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教職工嚴謹的行為和良好的表率是開展養成教育的基礎,要從學校領導到普通職工,從一線教師到後勤人員,從管理幹部到一般工人,都要樹立育人意識,樹立校園處處都育人的意識。全面育人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育人思想應滲透在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和學生日常生活及活動的各個方面,構建起學校、社會和家庭相結合的全方位教育網路;二是關心、愛護、培育每一個學生。此外,具體到大學新生而言,全員育人還應該包括他們的師兄師姐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同齡人的示範性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程育人就是在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每一個具體環節上都要有育人的要求和安排,滲透到從學生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其每個環節不能有缺失,包括了課堂、宿舍、食堂以及集會與活動場所等,都應作為思想道德教育的場所。作為學生生活、活動的場所,學校應明確其服務和教育的雙重功能,並應強化其教育的職能。實施大學生養成教育的關鍵,就是建立起各方面協調配合、齊抓共管、功能互補的育人機制和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的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環境。l6身教勝於言傳,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氛圍,就一定能夠在大學新生的養成教育中取得成功。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